北交所的朋友们,晚上好。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北交所给我带来的一次投资思维转变。
2023年冬天之前,在沪深两市,我买股票风格是偏保守的,确定性至上,偏好大盘蓝筹龙头,尤其特别喜欢绩优央企。选股逻辑也是典型的护城河、永续经营、经济特许权、低估、自由现金流充沛、高ROE、低有息负债、高现金分红等等。持仓组合里偶尔也会持有几只“烟蒂股”,捡点便宜货。
2023年冬天,跟随锦波生物来到北交所后,我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聚焦于“投早、投小、投优质成长”。因为我发现“投早、投小、投优质成长”会带来超额收益,从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豁然开朗。人的思维是很难转变的,我也是。
首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们都只能赚两方面的钱:
1.公司本身利润增长的钱:这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也是最扎实的收益来源
2. 市场估值中枢抬升的钱:这是市场情绪、流动性、风险偏好变化带来的“馈赠”
如果我们是挣第一种钱的股民,挣公司本身利润增长的钱:
小盘股情景一:
假如一家质地优良的北交所小公司,一年的净利润7000万。市场给予其30倍市盈率(PE),则市值为21亿。如果公司所处赛道空间广阔,管理层锐意进取,几年内努力将净利润提升至1.4亿(翻倍),且市场估值中枢(PE)保持30倍不变,那么其市值将是42亿。
大盘股情景二:
假如一家成熟稳健的大盘蓝筹,一年的净利润50亿。给予30倍市盈率,市值为1500亿。同样假设在优秀的赛道和管理层带领下,将净利润提升至100亿(同样翻倍),且市盈率维持30倍,则市值将达3000亿。
乍看之下,两者市值都实现了翻倍。但其实这背后的实现难度是不一样的。
一、对于7000万利润的小公司:基数小是天然优势。在一个快速成长的细分领域或新兴赛道中,通过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效率提升等,努努力,几年内甚至一、两年就实现利润翻倍,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很多优秀的小企业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超高速成长期,比如过去两年的锦波生物,未来两年的林泰新材(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我很有可能判断错)。
几十亿市值的小公司,如同充满活力的小树苗。它无需长成参天大树,只需成长为中等大小的树木(利润翻倍或数倍),就能为投资者带来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
二、对于50亿利润的大公司:庞大的利润基数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增长速度天然会放缓。更关键的是,可能面临行业天花板,所处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可能已接近饱和,难以支撑其规模再上一个数量级。还可能有大公司病、盲目多元化、国内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监管之类的掣肘情况。
千亿乃至万亿市值的大公司,类似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要实现市值翻倍,往往需要成长为参天大树,想获得超额收益比较难。当然了,成熟的大公司风险相对较低,经营更稳健,大树肯定比小树苗更耐得住狂风骤雨,这确实是优势。
如果我们是想挣第二种钱的股民,挣估值中枢抬升的钱,即市盈率抬高的钱:
以我在A股历次牛熊转换的经验,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市场先生”在派发“估值提升红包”时,往往对小盘股更为慷慨。小盘股整体在牛市中的估值弹性(PE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大盘股指数。这背后是A股市场参与者结构、资金偏好、炒作习惯决定的,这种市场特性在短期可预见的未来,恐怕也难以根本性改变,毕竟“内资还是那个内资”。
股民来股市的目的是为了挣钱,在进行风险平衡后,应该冲着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去。价值投资也是基于逻辑可持续地赚钱、复利赚更多的钱。持有现金流稳定、护城河深厚、定价权强大的优质大盘股是价值投资;同样,持有处于高速成长早期、竞争优势初显、未来空间广阔的优质小盘股,也是价值投资!我们不应该有偏见,学习巴菲特也是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要结合A股生态和内资特色,进行灵活变通。事实上,巴菲特早期也挖掘并重仓过许多高速成长的小公司,后来受限于资金量的庞大,小公司已经承载不起伯克希尔巨大的资金量了。
北交所这一年半多的时间,收获满满。未来,复利之路漫长,也许我还会有新的“投资思维转变”,终身学习、不断进化,永远不让自己的思维偏居一隅,做先知先觉的人。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小树苗,“投早、投小、投优质成长”,耐心陪伴小树苗成长,赚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