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鼎医药2025年Cantor全球医疗健康大会记录

用户头像
狻猊的哥是谁
 · 广东  

早上看到@thunder1010在需求发了这个会议纪要,再鼎官网有访谈录音可以回放。

仔细听了一遍,将订正些许内容发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主持人:我是齐拉·李(Lee wattek,音译),坎特公司(Canter,音译)的科技分析师。非常荣幸今天能邀请到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乔希·斯迈利(Josh smiley,音译)参加本次“五秒速聊”(five second chat,节目/访谈名)。乔希,欢迎您的到来。 我们内部认为,再鼎医药(ZaiLAB)是一家基本面非常强劲的公司。贵公司计划在年底实现现金流盈利,且手头有很多前景可观的项目。所以今天我们会重点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不过在这之前,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公司情况?

JOSH:当然可以。我们再鼎医药公司(ZaiLAB)已成立10年,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核心板块。

第一块是在华的大型商业业务:我们与那些在华缺乏研发或商业化能力的西方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目前已构建起包含10多种优质产品(部分产品尚在推进中)的产品组合,其中包括Zejula(则乐)和VYVGART(艾加莫德)。这类产品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动公司实现盈利。

第二块是我们的全球研发管线,目前已有一系列处于新兴阶段的临床项目。其中核心资产是一款针对小细胞肺癌的DLL3-ADC(ZL-1310)药物,我们即将启动一项旨在获得加速审批的注册试验。这项用于美国加速审批的试验将是全球性试验,且很快就会开展。所以,我们不仅对在华业务的增长感到兴奋,也对最早于2027年底在美国实现产品销售的可能性充满期待。

主持人:好的,非常好。我们收到了投资者提出的一个问题:您之前提出了一个宏伟目标——到2028年实现20亿美元销售额。这大概是贵公司今年预计销售额的3到4倍。能否请您说明一下,这个目标背后基于哪些假设?以及贵公司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信心?

JOSH:没问题。两年前,我们为公司制定了一项五年愿景,其中就包含到2028年实现20亿美元销售额的目标。去年我们的销售额约为4亿美元,今年的业绩指引显示销售额将达到约5.6亿美元,后续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看我们在华的产品组合。

以VYVGART为例,这款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额可达数十亿美元。去年,我们借助国家医保目录(NRDL)的报销政策推出了该产品,目前针对重症肌无力的上市推广已进入第二年,销量增长态势良好。我们预计到2028年,该产品的年销售额将接近10亿美元。 在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约有18万人。到今年年底,使用过VYVGART的患者可能会达到2万人左右,但我们仍有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渗透率,让更多患者享受到该产品的完整疗效——患者一整年需接受5个疗程的治疗。仅重症肌无力这一适应症,该产品的销售额就有望从去年的约9400万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5亿美元以上,增长潜力非常显著。

此外,该产品还将新增适应症。我们参与了该产品所有的全球通用名药物项目,预计到2028年,这款产品可能会新增至少3个适应症。这是我们的第一大增长驱动力

第二大增长驱动力COBENFY(KarXT)。我们早在Karuna(公司名,音译:卡鲁纳)时期就与该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一款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目前该药物的所有权归BMS所有,对方是我们的合作方,而我们拥有该药物在华的全部权益。 此前我们需要在中国开展一些额外的桥接试验,相关试验数据已于去年年底提交。我们预计该药物将在2026年初获批或有望更早上市。这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有800万人,其中约400万人处于高强度住院或准住院治疗状态。该药物上市后,我们将有几年时间进行推广,长期来看,其销售额也有望达到10亿美元级别;到2028年,该产品的商业化推广至少将持续3年。

则乐(Zejula)是我们目前销量最高的产品,它是一款用于治疗卵巢癌的PARP抑制剂,专利保护期持续至2029年。我们预计到2028年,该产品仍将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

今年我们还推出了其他几款产品,包括XACDURO(鼎优乐)——这是一款用于治疗医院获得性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药物。在中国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众所周知,医院环境中抗生素耐药率更高,患者接触病原体的风险也更大。我们预计到2028年,该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数亿美元级别,而今年刚上市,销售额预计仅为数千万美元。

Tivdak(音译:蒂夫达克)也即将获批用于治疗宫颈癌,它将直接纳入我们的妇科癌症产品组合,与则乐形成互补,同样会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此外,到2028年,我们还将有其他几款前景良好的产品在中国上市。

再说说全球产品组合,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一款与福泰制药Vertex)合作开发的povetacicept,用于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这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可能有超过100万患者能从这类药物中获益。该药物的试验数据将于明年上半年公布,若数据积极,我们将推进上市申请,到2028年至少能有两年时间实现销售贡献。 把这些产品的增长潜力叠加起来,就能支撑我们向20亿美元销售额的目标迈进。

另外,我们预计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DLL3抗体偶联药物(ADC)最早将于2027年底或2028年在美国获批。要知道,美国市场的产品推广起步速度远快于中国:中国人口基数大,我们的药物也很优质,但在中国,药物获批后还需经过医保目录准入流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长达一年左右;而在美国,对于能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显著获益的药物,其销售额能快速增长。所以我们也对这个机会充满期待。

主持人:没错,未来确实有很多令人期待的产品即将推出。接下来我想简要谈谈昨天有关“Bama”(bemarituzumab)的消息——AMGEN方面显示,其总生存期(OS)获益,尤其是最终的总生存期获益,有所减弱。 我知道目前贵公司能分享的信息有限,毕竟我们还需等待完整数据公布。但您能否向投资者说明,这一情况可能会对胃癌领域的BEMA产生何种影响?

JOSH:首先想提醒大家,我们与安进公司(Amgen)合作开展了贝玛妥珠珠单抗(bemarituzumab)一线治疗胃癌的项目,该项目包含两项研究。其中一项是“贝玛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对照试验,即“Fortitude 101”试验。这项试验在中国意义重大,因为目前胃癌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就是化疗。 大约一个半月前,我们宣布该试验在预设的中期分析中,总生存期(OS)达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获益终点。而在昨天的另一场会议上,安进公司披露,该试验的最终分析显示,总生存期获益有所减弱,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的大型医学会议上公布完整数据。 由于距离该医学会议时间较近,目前我们不便对数据过多置评,仍需等待会议公布结果。不过,基于这一新信息,我们将调整计划:等待第二项试验的结果——该试验是“贝玛妥珠联合化疗与PD-1抑制剂”对比“单纯化疗与PD-1抑制剂”,试验结果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公布。 待两项试验数据均出炉后,我们会综合分析所有信息,再推进后续的上市申请策略。因此,我无法对当前数据本身发表评论,但可以明确的是,我们已调整思路:不再基于“Fortitude 101”这一项试验单独提交申请,而是将两项试验数据整合后再制定下一步计划。 至少从目前来看,上市申请可能会出现延迟,预计延迟时间在6个月左右。当然,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完整数据。此外,投资者届时也将有机会看到“Fortitude 101”试验的相关数据——包括显示总生存期获益的中期主要分析数据,以及后续的6个月最终分析数据,这两组数据都将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上公布。

主持人:这一延迟会影响2028年实现20亿美元销售额的目标吗?

JOSH:在过去两年里,自从我们公布业绩指引后就曾提到,公司有三款核心重磅产品(当然实际产品数量更多,我之前也介绍了不少),分别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艾加莫德(VYVGAR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cobenfy,以及用于胃癌治疗的贝玛妥珠珠单抗(bemarituzumab)。 在中国,胃癌治疗市场的规模远大于西方市场。但从产品上市顺序来看,“bema”一直是计划中的第三款核心产品。因此,即便如最乐观的情况所示,它的上市仅延迟6个月,对2028年20亿美元销售额的目标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But I think in terms of sequence, BEMA was always going to be the third. So I think in terms of the 2028 impact, it's relatively, again, a 6-month delay. At the best case, it's probably not a huge impact on that number. I think long term." )。 当然,长期来看,我们仍视其为一款非常重要的产品,但它的大部分销售额预计要到本十年后期(2025年后)才会逐步体现。

主持人:好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后再展开讨论。接下来,我们还是先从艾加莫德(VYVGART)开始聊起吧。 很明显,第二季度的数据中能看到一些季节性因素和库存波动的影响,但贵公司一直对今年下半年的增长充满信心,认为会迎来不错的业绩表现。目前第三季度已过去大半,我想了解一下,目前艾加莫德的增长趋势如何?有哪些利好因素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JOSH: 好的。当我们谈论艾加莫德在重症肌无力(gMG)治疗领域的整体表现时,主要关注两个核心点:一是新增用药患者数量,二是患者的持续治疗情况。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截至目前,艾加莫德的用药患者约有1.8万人,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2万人。重症肌无力患者群体规模庞大,因此新增用药患者的数量是重要指标之一。但更关键的是,患者能否持续接受治疗。 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试验中,艾加莫德的完整疗效需要患者每年接受5个疗程的治疗。按照国家医保目录(NRDL)的定价标准,患者完成一整年5个疗程的治疗,费用约为3.2万美元。 不过,在药物刚上市时,多数患者并未完成5个疗程的治疗,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 许多患者是在急性发作期开始使用艾加莫德——他们因病情突发住院,而艾加莫德在缓解急性症状方面效果显著,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顺利出院。但该药物的真正价值在于预防病情复发,帮助患者在出院后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

2. 我们需要更多患者在“维持治疗阶段”被诊断并处方该药物。这需要患者与医生充分沟通:医生会告知患者,艾加莫德的一个疗程约为1个月,完成后需停药6至8周,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以此循环。这类沟通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详细交流。

去年同期,我们每月新增约1000名用药患者,但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在“维持治疗”的预期下开始用药,另外三分之二的患者仍是因急性发作期症状严重而用药,并未按照完整的维持治疗方案进行。 而今年情况已发生转变:目前每月新增的用药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真正的维持治疗阶段”开始用药,且患者已明确知晓需要按疗程持续接受治疗。从这一核心数据来看,药物的使用情况正在向好发展。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利好因素将逐步体现在销售额和患者用药率上:今年7月中旬,中国更新了重症肌无力的全国治疗指南。在旧版指南中,艾加莫德被定位为“挽救性治疗药物”,即仅用于短期缓解急性症状;而在新版指南中,艾加莫德的定位与药品说明书一致,强调其“长期维持治疗”的作用——帮助患者将症状控制在最低水平(MSE),从而正常工作、享受日常生活与社交。 这一转变意义重大。纵观全球市场,对于艾加莫德这类突破性疗法,治疗指南的定位往往会对临床应用产生关键影响。目前我们已开始看到指南更新带来的积极效果:不仅艾加莫德被列为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指南还特别强调,患者需完成每年3个疗程的“巩固治疗”,之后再根据情况调整,最终按长期治疗需求完成5个疗程(或其他合理疗程数)。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已逐步显现成效。 不过,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可能还难以明显体现指南更新的影响,毕竟指南是7月中旬才发布的。但我们预计,其利好效果将在第四季度充分显现:届时新增用药患者数量将持续增加,且更多患者会在“按疗程持续治疗”的预期下开始用药,而指南在其中将发挥关键推动作用。

到2026年,我们还将把艾加莫德的皮下注射剂型(商品名Hytrulog,暂译“海曲洛格”)纳入医保目录。目前获批的仅有静脉注射剂型,这意味着患者在每个治疗周期内,每周都需前往医院接受静脉注射。 在中国,许多重症肌无力患者为了看病,往往需要长途奔波。因此,“每周往返医院接受静脉注射”这一流程,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就医障碍——这种障碍的程度远高于美国市场。

主持人:所以,2026年皮下注射剂型的上市,将成为艾加莫德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能帮助已开始用药的患者更顺利地完成第3、4、5个疗程的治疗。

JOSH:是的,抱歉,是这样的。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每月新增的用药患者数量大概在900到1000人左右,这个数字一直比较稳定。但关键变化在于,这些患者的用药场景构成发生了显著改变。 再强调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大多数新增患者是在“维持治疗阶段”开始用药,而非之前的“急性发作阶段”。举个例子,就能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如果我们能让任意时间点接受艾加莫德治疗的患者中,有10%能定期(目前这类患者正越来越多)回到诊所复诊并按疗程治疗,仅这部分患者带来的销售额就接近一亿美元。(这一段我听了几遍还没明白啥意思!) 所以,我们目前的挑战依然是持续吸引新增患者开始用药,但更重要的是,长期来看,增长将来自于让这些患者持续回到诊所接受后续疗程。如果我们能切实做到这一点——目前数据已开始显现这一趋势——那么到2028年,重症肌无力(gMG)治疗领域无疑将为我们贡献可观的销售额。 以当前月份为例,约三分之二的新增患者在“维持治疗阶段”开始用药;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约三分之一。

主持人:接下来想问问关于医保价格重谈的问题。贵公司今年早些时候提到了这件事,我们什么时候能得知最终结果?另外,从长期来看,医保价格每两年就要重新谈判一次,该如何看待其稳定性?

JOSH:我们即将迎来医保两年一次的重新谈判,此前我们也提到,公司有资格参与。我们认为,此次更有可能通过“简易续约”流程来推进——这是上一轮医保谈判新增的机制,允许药企根据一套算法来确定降价幅度。 这套算法主要参考的是药品初次纳入医保时,基于健康经济学和预算影响所做的预测数据。如果药品实际销售情况与预测较为接近,就可以适用该流程,降价幅度范围从0%到25%(25%为上限)。我们预计,艾加莫德的降价幅度会在个位数,且这一价格将保持两年不变,不过这主要针对静脉注射剂型。 此外,我们还计划将皮下注射剂型(Hytrulog)纳入医保,这需要单独进行谈判。但总体而言,我们的预期是:尽管无法完全保证结果(毕竟仍在流程中),但通过简易续约流程并将皮下注射剂型纳入医保后,我们有望将前期的年均降价幅度控制在个位数水平。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会很满意。 若皮下注射剂型成功纳入医保,且静脉注射剂型的价格调整合理(并保持两年稳定),那么在下一轮谈判中,简易续约流程的条件会更有利——因为随着时间推移,计算得出的降价幅度基本会减半。 因此,此次将皮下注射剂型纳入医保至关重要(该剂型同样适用于所有新增适应症)。只要能实现这一点,且静脉注射剂型的降价幅度合理,就完全符合我们的长期预期。 至于时间节点,目前我们所知的与前几轮谈判并无不同:通常在12月会召开医保目录新闻发布会,公布新增药品数量、平均降价幅度等信息。发布会后,我们才能披露药品的实际谈判价格,在此之前无法透露任何相关信息。 不过,这个时间可能会有变动——过去六七年里,发布会时间曾有过小幅调整。但根据前两轮的情况来看,发布会大概率会在12月初举行,之后我们会有一段时间来公布最终的谈判结果。此外,新确定的医保价格通常从次年1月开始生效(此前曾为年底生效,后有所推迟)。

主持人:关于bemarituzumab(贝玛妥珠单抗),之前预计可能在今年或明年上半年推出。所以第一个问题是:推迟是否受事件发生率影响?第二个问题是:贵公司认为,该产品要在中国实现1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需要达到怎样的总生存期(OS)获益水平?

JOSH: 首先看时间节点,安进公司(Amgen)最近给出了更明确的说法,称可能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推出,具体时间取决于他们对事件发生率(mOS)所需的观察时长。因此,时间窗口大概在未来4个月内。 其次,无论是从试验数据的意义,还是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来看,一线治疗的胃癌患者整体预后通常较差。因此,哪怕总生存期仅延长几个月,从商业角度而言已具备可行性,且具有重要意义——要知道,我们在二期试验中观察到的获益幅度远大于此。当然,最终还需等待完整数据公布,但仅延长几个月的生存期,就足以让该产品成为中国市场上有价值的药物。 我们此前之所以高度关注“101试验”(Fortitude 101),是因为该试验的对照方案是目前中国胃癌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其他肿瘤治疗领域,PD-1抑制剂在中国的推广速度有时会稍慢——部分原因是技术普及需要时间,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中国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与其他地区不同,导致PD-1抑制剂在某些癌症中的应用渗透率较低。 不过,长期来看,我们仍希望“102试验”(推测为另一项相关试验)能得出良好数据,因为该试验的对比结果长期来看会很重要。因此,等待所有试验数据汇总后再推进,未必是件坏事——毕竟我们本就需要综合评估这些数据。

主持人:投资者似乎还不太理解眼部毒性问题,以及您从中国医生那里了解到的,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究竟如何?

JOSH: 当然,在评估任何药物时,都需要权衡风险与获益。从目前试验数据来看,只要总生存期获益明确,眼部毒性问题就是可控的。 在“101试验”的主要分析中,我们有充分机会观察眼部毒性数据:其症状多为轻度且可逆,很多情况下可通过预防性治疗缓解(眼部毒性症状如视力模糊等,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显现)。我们并未观察到视网膜脱离等更严重的不良事件,多数仅为视力敏锐度下降或视力模糊,这类情况既可通过预防措施应对,也可通过调整剂量解决。 此外,在试验中,没有任何患者因眼部毒性不良事件而不得不完全停用试验药物。因此,眼部毒性问题整体上是轻度、可逆且可控的。当然,这仍需与药物带来的临床获益进行权衡。

主持人:接下来聊聊DLL3-ADC(ZL-1310)药物。这款药物显然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有一个挑战是:贵公司在ASCO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了非常出色的数据——缓解率高,且对脑转移灶疗效显著——但同时,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竞争者也在增多,不仅有针对DLL3靶点的药物,还有针对B7H3、SEC6等其他靶点的药物。 本周末(原文“this weekend”)部分企业可能会公布最新数据,因此投资者可能会有些困惑。 想请教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ZL-1310的市场定位?第二,如何看待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市场机会,以及一线治疗的潜在前景?

JOSH:首先,当前最紧迫的是二线治疗机会。我们此前已表示,将在今年下半年启动注册试验——目前已准备就绪,很快就会开展。试验设计将充分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监管机构的要求,目标不仅是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完全批准,还计划针对特定患者群体争取加速批准(最早可能在2027年第四季度获批)。 这一进度显然使我们比其他任何针对DLL3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都领先约两年。

不过,从市场机会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参考当前的市场情况:以tarlatamab(塔拉妥单抗)为例,从安进公司第二季度财报来看,该药物目前几乎全部在美国市场销售,且主要用于后线(二线及以上)治疗,仅获批不到两年,年化销售额已达约6亿美元。 要知道,目前仅有不到2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能使用该类药物——因为患者在接受初始几剂治疗时需要住院监测,且存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担忧,因此监测流程较为严格。即便如此,在上市初期且仅覆盖不到20%患者的情况下,该药物仍实现了6亿美元的年化销售额。此外,还要考虑到Embelta(推测为某款药物)以及针对B7H3靶点的药物未来也将进入市场,且可能会有多款针对DLL3靶点的ADC药物同台竞争,但小细胞肺癌治疗市场空间本身就很大。

其次看一线治疗:我们目前正在开展一线治疗的剂量探索工作,相关数据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公布。同时,我们也在评估DLL3药物与PD-1抑制剂联合用药,以及与化疗联合形成“三联疗法”的效果。预计在明年年中至下半年,我们将具备启动一线治疗注册试验的条件。 尤其在一线治疗领域,联合用药和序贯治疗有多种可能性。坦白说,在该领域,多种治疗机制并存其实是好事——患者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联合治疗方案。因此,一线治疗的市场规模可能是二线治疗的两倍。 无论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是具体到美国市场,这都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

我们并不惧怕竞争: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数据有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相信,在肿瘤治疗领域,新治疗机制的出现往往会扩大整体市场规模,而非仅仅是瓜分现有市场。

好的,谢谢。

不用谢。感谢大家,也感谢本次精彩的会议。

谢谢邀请我们参会。

$再鼎医药(09688)$ $再鼎医药(Z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