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港股市场全面爆发,恒生科技指数表现尤为亮眼,大涨4.22%,收报6334点,一举突破今年3月的前期高点6195点,创下阶段性新高。
今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已累计上涨42%。然而,与2021年2月的高点11001点相比,当前点位仍有74%的上涨空间,只能说前几年跌的也太惨了。
一、招股信息
二、公司概况
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一家乘用车公司,业务涵盖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多样化且不断扩展的乘用车产品组合,包括燃油车、新能源汽车。
奇瑞汽车拥有五大品牌矩阵:主品牌奇瑞面向大众及家庭用户,捷途专注于性价比市场,星途定位中高端市场,iCAR和智界则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这种多品牌战略使奇瑞能够覆盖不同消费群体和细分市场。
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奇瑞汽车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2024年,奇瑞全球销量突破229.5万辆,稳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第二。
奇瑞汽车自2001年实现首辆汽车出口以来,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球累计销量已超1300万辆,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保持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2024年,奇瑞在欧洲、南美、中东北非地区的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第一,在北美及亚洲(不含中国)市场位列第二。
财务数据显示:奇瑞汽车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净利润从2022年的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34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7.2%。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4.3%至682.23亿元,净利润达到47.2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4.76亿元实现了翻倍增长。
按动力类型划分,燃油车仍是奇瑞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快速提升。2022年、2023年、2024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分别为13.2%、4.9%、21.9%。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7.3%。
从市场区域看,奇瑞汽车的海外市场贡献显著。2024年,奇瑞汽车的海外收入达978.68亿元,占总收入的39.7%。
新能源汽车成为奇瑞汽车增长的重要动力。2024年,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激增26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8月,奇瑞销售汽车24.27万辆,同比增长14.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7.12万辆,同比增长53.1%,进入月度国内企业"行业四强";前八个月累计售出新能源汽车49.60万辆,同比增长81.8%。
三、综合点评
从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上看,汽车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传统燃油车市场面临压力,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奇瑞汽车凭借多品牌战略和全球化布局,在竞争中保持了独特优势。公司在燃油车领域拥有坚实基础,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追赶。
发展前景方面,奇瑞汽车坚持"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在深耕传统燃油车赛道的基础上,加快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平台与生态等新赛道。奇瑞乘用车业务已形成混动、增程、纯电、氢能等多条技术路线并举的发展策略。
此外,奇瑞汽车还与华为签署了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入超过100亿元资金,将研发团队规模扩充至5000人,并设立独立的智界新能源公司,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一体化运行。
对汽车同行,港股比亚迪市值1.03万亿港元,估值22倍;港股吉利汽车市值1998亿港元,估值12倍;港股长城汽车市值1496亿港元,估值11倍;A股长安汽车市值1233亿人民币,估值18倍。奇瑞汽车市值1773亿港元,估值11倍,这一估值水平与同类公司相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虑到公司的高增长性和独特的全球化布局,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
奇瑞汽车本次IPO发行股份占全部股份比例的5.16%,按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算,募资91.45亿,13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5.87亿美元(约45.72亿港元)的发售股份,剩余流通盘45.73亿港元,相对于1773亿的市值,流通盘占比仅2.6%。
奇瑞汽车IPO引入的13名基石投资者,其中包括高瓴和景林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国资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公司,可谓多方资本共同助力。50%的基石认购比例已达上限,此外,国配机构占比40%,公配散户占比10%,发行结构合理,有助于各方齐心协力推动股价上涨。
四、预测中签率
奇瑞汽车招股首日孖展10倍,最终大概率会超购400倍,甲乙组各148500手。按照20万人认购算,预估一手中签率5%,认购100手稳中一手。
参考上一只分配方式机制B新股大行科工,一共有22.4万认购,其中乙组认购人数1.7万人,奇瑞汽车的乙组认购人数也按照1.7万人算,预估乙头中签3~6手。
五、新股评级
这只票的评级是满仓干!(拿命干>满仓干>梭哈>偷鸡>放弃)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打新有风险,认购需谨慎!请投资者基于自身判断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