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五月份的时候,迪子股价一路高歌猛进,站上400元。
当时,我发现比亚迪国内销量开始停滞不前。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下滑还没有开始。
当基本盘开始被攻占,比亚迪短期的风险开始出现。
股价此时依然高歌猛进,汽车出海的叙事依然吸引着众多投资者,最终创下416的历史新高。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如同大家所见。在舆论车圈恒大论和价格战等事件的压力下,迪子的走势拐头往下。
比亚迪开始面临第一个挑战,国内销量开始下滑,国外销量受运力约束,开始增长放缓。销量是比亚迪最核心的基本面反馈。虽然海外市场才刚刚开始,未来空间无限。
四月份的小米事故,也给智驾行业的发展按下了减速键。比亚迪在年初推出的全民智驾战略,推广受到影响。
要知道,今年比亚迪的第一个涨停启动行情,就是全民智驾发布会。当启动的逻辑受到质疑,行情也会变的犹犹豫豫。
回顾年初的三大技术发布会,原本是给今年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但是市场并没有反应强烈。
兆瓦闪充,受到兆瓦充电桩的进度影响,目前进展缓慢。这个必须是量产引发质变,短期依然是看不到遍布全国的兆瓦闪充网络。就像蔚来布局换电站一样,这么多年才形成密集的补能网络,充电网络的布局是时间的朋友,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充电桩行业,布局的早和晚,我觉得没有本质差别。以前研究特来电,总觉得充电桩造的早,位置占的好就有优势。但是,早期建设和推广成本也是巨大的。这个下次聊,现在偏题了。
于是,带来的问题是汉唐L新车的销量并不多,八月销量更是创下新低。而且后续兆瓦闪充的新车型跟进缓慢。关于这个技术带来的市场收获,还要继续等待。
另一个无人机灵鸢技术,比较小众。效果几乎没有。
一是搭载的无人机型号落后,好马也要配好鞍。海狮钛3配个air3s无人机就算了,豹8和N9难道不该给个御系列吗?无人机也是快消品,今后能否升级款式也得打个问号。
二是无人机版本对车顶结构产生影响。喜欢玩无人机的车主,都是爱出远门自驾的,无人机位置把行李架位置侵占了,这是不该存在的问题。
三是无人机的飞行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管和约束,自由度越来越低,放在车顶想飞就飞有一定的政策风险,我觉得算不上一个广阔发展的行业。
于是,灵鸢的发布会效果没能转化太多效果。但是亮点也有,以后比亚迪将开放车内平台的智能接口,既然能接无人机,当然也能接机器人机器狗等其他设备,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比亚迪的科技朋友圈会持续扩大。
三大技术战略短期见效不明显,引发了市场对比亚迪研发投入的质疑。研发投入虽然巨大,是否能诞生现象级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而不是一味推出只让自己感动的技术?这一点,我觉得比亚迪需要多多思考,任何新技术新产品,还是得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
随着最近半年报和八月销量的发布,市场对比亚迪的基本面再次引发讨论。国内销量不求持续增长,能否稳住不下滑?毕竟目前的市占率已经很满意了,中国市场这么大,容得下比亚迪,也容得下其他。
看着隔壁问界小米的连续大卖,市场对比亚迪高端产品的营销策论也开始质疑。好的产品为什么无法打动消费者?高端产品才是比亚迪国内市场的下一个增长极。
我们从来不怀疑比亚迪的技术。下一个高端市场战役,比亚迪必然会依靠技术取得全新的市场地位。但是,市场营销还需努力,请不要认为技术自己会说话。
海外政策时常会有变动,海外销量会稳步提升,地缘问题偶尔有一些挫折,但是相信比亚迪,相信国家,都会妥善应对和处理,这点并不担心。
以上的事情,其实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比亚迪有没有发现问题?比亚迪有没有改变和努力?
有。比亚迪已经发现问题,并开始改变,这就够了,比亚迪的高效组织,很快可以让我们看到答案。
我们投资依然要着眼于未来。我们热爱比亚迪,支持比亚迪,更多的是源于比亚迪技术和战略。
半年报比亚迪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正在悄悄改变比亚迪的企业属性。比亚迪作为A股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终究会被市场归类为科技企业。
在比亚迪的战略规划和技术研发上,我们是可以预见未来的。这就是我们投资比亚迪最大的底气,这是比亚迪成长最大的确定性。
再大的飞机,起飞遇到云层,也会有所颠簸。
系好安全带,才能淡定从容。
这场属于中国科技的超级牛市,绝不会对A股研发王视而不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