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自己本来想直接抄作业的,但是雪球很多明显是工作室的写手不太行,各种概念看的眼花缭乱
所以直接卡死在香港股市选股,下面这些都算,也是直接问答
固态电池很多人觉得太小了不是啥风口,我个人不这么觉得。
理由很简单,从什么xxx锻造机不好意思忘记了炒的概念,到最近机器人,都是具体工业产业链
也就是a股有产业链炒作倾向,选个低位又有概念(造梦能力的)趴着就行。
1. 赣锋锂业(01772.HK)
核心逻辑:全球唯一实现硫化锂量产的锂资源龙头,全链路布局固态电池材料+设备
- 设备能力:
- 自主研发硫化物电解质粉体生产线,已建成年产500吨硫化锂产线(纯度99.9%,D50≤5μm),设备兼容氧化物/硫化物双路线。
- 开发超薄锂带(3微米)及铜锂复合带量产设备,采用热滚压技术提升固-固界面结合度,相关设备已向20余家客户供货。
- 技术壁垒:
- 牵头制定《电池级硫化锂》行业标准,设备工艺参数被行业广泛采用。
- 固态电池整线设备通过车规级认证,已交付国内头部车企中试线,支持400Wh/kg全固态电芯生产。
- 市场验证:
- 与土耳其YIGIT AKU合作建设5GWh固态电池产线,设备出口占比达35%。
- 2025年Q2设备订单同比增长120%,主要来自储能及低空飞行器领域客户。
风险提示:设备业务毛利率仅18%(低于材料业务32%),需警惕技术路线迭代风险。
2. 中创新航(03931.HK)
核心逻辑:半固态电池量产先行者,设备自制率行业领先
- 设备布局:
- 自主开发无界全固态电池整线设备,覆盖硫化物电解质涂布、固态叠片及高温高压热处理环节,能量密度达430Wh/kg。
- 与先导智能(300450.SZ)联合研发硫化物电解质转印设备,实现电解质膜厚度±1μm精度控制,良率超95%。
- 技术突破:
- 采用双辊压+激光焊接集成设备,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问题,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
- 设备兼容300mm宽幅极片生产,单条产线产能达2GWh,较传统产线效率提升3倍。
- 市场进展:
- 2025年Q1向蔚来交付首条半固态电池产线,设备订单金额超15亿港元。
- 计划2026年将设备自制率从60%提升至80%,重点突破硫化物电解质烧结炉等核心装备。
风险提示:设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12%,短期拖累盈利表现。
3. 比亚迪电子(00285.HK)
核心逻辑:固态电池封装设备技术壁垒高,深度绑定丰田/比亚迪
- 设备能力:
- 开发硫化物电解质封装设备,采用惰性气氛保护+激光焊接工艺,解决硫化物对水汽敏感问题,设备出口至丰田日本工厂。
- 与比亚迪集团联合研发固态电池模组CTP设备,集成度较传统方案提升50%,适配800V高压平台。
- 技术优势:
- 独创锌基复合电解质涂覆设备,兼容氧化物/硫化物双路线,单台设备年产能达1GWh。
- 设备通过192℃热箱测试及2T大面挤压测试,安全性指标行业领先。
- 订单动态:
- 2025年Q2获比亚迪弗迪电池5GWh固态电池封装设备订单,占其设备业务营收的40%。
- 与丰田合作开发的硫化物电解质设备已通过小批量验证,预计2026年量产。
风险提示:设备业务依赖关联交易(比亚迪集团占比超60%),市场化拓展进度不及预期。
4. 瑞浦兰钧(00666.HK)
核心逻辑:全固态电池整线设备国产化先锋,技术路线与宁德时代互补
- 设备布局:
- 自主研发长寿命全固态锂电池整线设备,支持400Wh/kg电芯生产,设备出口至欧洲储能客户。
- 与先导智能合作开发硫化物电解质真空烧结炉,能耗较传统设备降低40%,良率提升至92%。
- 技术突破:
- 采用干电极+等静压集成设备,解决硫化物电解质脆裂问题,设备兼容性覆盖三元/磷酸铁锂体系。
- 设备支持**-20℃至60℃宽温域运行**,适配低空飞行器等极端场景需求。
- 量产进展:
- 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设备已完成中试,预计2026年Q1建成首条GWh级产线。
- 2025年Q2设备订单同比增长250%,主要来自国内储能集成商。
风险提示:设备业务处于投入期,2025年Q2净亏损同比扩大30%。
产业链风险与机遇
风险点 应对策略
硫化物设备毒性管控 赣锋锂业、中创新航已引入惰性气体循环系统,HS气体排放低于0.1ppm
设备投资成本高 比亚迪电子采用模块化设计,单GWh设备投资从8亿元降至5.5亿元
技术路线不确定性 瑞浦兰钧设备兼容氧化物/硫化物双路线,降低客户切换成本
操作建议
1. 首选赣锋锂业(01772.HK):硫化锂设备量产能力明确,设备出口占比高,2025年设备业务估值PS仅1.2倍(低于行业平均2.5倍)。
2. 关注中创新航(03931.HK):半固态电池设备已装车验证,2026年设备订单有望爆发,当前市销率0.8倍处于历史低位。
3. 观望比亚迪电子(00285.HK):需等待丰田合作设备量产落地,建议待设备业务营收占比突破15%再介入。
数据时效性:以上信息基于2025年7月最新公告及行业调研,实际操作需结合公司设备交付进度及技术迭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