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板的仓位占我总仓位的10%。
看好的原因有好多,其中之一就是人均石膏板用量增长。但今天我对中国石膏板用量是否会增长产生了质疑。
石膏板的应用场景是商业、工业和家装,我国石膏板用量以工商业为主,而欧美日以家装为主,因为家装的市场空间远大于工商业,所以导致欧美日的人均石膏板用量是远高于中国,所以中国未来的石膏板渗透率的关键就是家装。
我过去也是这么认为的: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用石膏板将会越来越划算,石膏板的装修工期大约是砖墙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成本大约是砖墙的二分之一,随着经济水平提高,人工成本会逐年上升,建筑材料在装饰装修中的成本占比会不断降低,现在装修人工工资是大头(未来则会更明显),材料“不值钱”,所以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石膏板作为装饰装修的原料,其整体成本会因为工期时间更短相对砖墙的成本优势会拉大。
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欧美日)他们的石膏板渗透率远高于中国的原因,他们的石膏板在家装领域多用于隔墙的原因(中国多用于吊顶)————人力成本太高。
基于此,未来中国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变迁,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石膏板的渗透率会不断提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我却忽略了另一个方向,他们的房屋建筑结构与中国地区差别很大。
他们往往是独栋式的房屋,而我们是高楼层建筑,独栋式的房屋往往通过装配式的方式建设效率更高,所以他们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很高,而我国推了这么多年的装配式建筑似乎一点成效都没有?
在装配式建筑中,石膏板是非常友好的,二者相辅相成都是高效率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石膏板渗透率高,是随着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提高而提高。
而且这些地区是独栋式建筑,他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和装修的面积更大,装修成本更高,使用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石膏板,哪怕在二次装修这些装配式建筑的时候石膏板的优先级也是很高的,而且装配式建筑的承重能力相对于传统建筑更弱,所以做水泥砖墙更不合适,容易出现严重事故,而石膏板重量更轻,具有一定的强度,显然装配式建筑与石膏板更搭。
为了印证我这个想法,那就需要找同样是发达国家,但是以高楼层作为居住特征国家和地区,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港澳台和新加坡。
我只找到了港澳的数据。
由于澳门和香港土地稀少而导致土地昂贵,石膏板生产基地需要庞大的建筑用地作为生产和储存场地,而石膏板价值又低,明显石膏板厂很不适合港澳这些地区,其他同样的如工业废弃物石膏、人工等这些地区也是明显弱势,所以这些地区不可能有本地的石膏板生产基地,全都是从外面进口,而进口的途径就是中国大陆。
香港:
上面第一张图是2024年中国大陆对香港出口的纸质石膏板销售量和销售金额,第二张图是石膏制品的销售金额,而没有销售量。
第一张图的出口金额是7300万元,出口量是5.15万吨,石膏板一张的重量大约是30公斤,一吨约33张,所以对香港的出口量约170万张,一张石膏板约3平方米,那就是510万平米。
去年香港的常住人口是752万人,人均石膏板用量是0.67平米。
第二张图的石膏制品出口金额是1.87亿元,按第一张图的出口单价(7300万除以170万张)42.9元每张,石膏制品出口量约等于435万张,岳1300万平米。
第二张图计算的香港人均石膏板用量约为1.7平米。
澳门:
同样的方式来计算澳门,得出澳门人均石膏板和石膏制品用量是1平米及1.92平米,与香港差不多,唯一的差别是,石膏板的单张金额比香港贵多了,香港是接近43元每张,而澳门是61元,可能赌场装修使用的都是质量最好的石膏板。
港澳的人均工资大约是我们内地4-5倍,但他们的石膏板人均用量还不如我们(2024年国内石膏板销量大约是31-32亿平米左右,人均超过2平米)。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因为港澳有大量内地劳工让他们的建筑成本节省很多,但我觉得即便如此,他们的人均石膏板用量也不应该低于我们才对。
这里还没有找到台湾和新加坡的数据,希望有渠道的球友能够提供。
我目前仓位依然会保持在10%,因为我认为北新竞争力依然无可比拟,未来也会随着通货膨胀上升把石膏板价格提升上去。,但因为少了远端人均石膏板用量上升的增量因素,我对未来的预期减弱仓位也不会再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