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概念(BK0606)$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数据,近五年(2020-2024年)中国啤酒产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半年(2025年1-6月)仍未扭转颓势,但降幅收窄”
问:近5年(20年-24年),近半年(25年1月-6月)中国啤酒的产量分别是多少?是下降还是增加?如果是下降,是什么原因呢?工业啤酒(注:又称工业啤水,也就是化学调制的,而不是麦芽制作的)是不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是增加,原因是什么呢?谢谢!
豆包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数据,近五年(2020-2024年)中国啤酒产量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近半年(2025年1-6月)仍未扭转颓势,但降幅收窄。具体数据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产量数据与趋势
1. 近五年(2020-2024年)
- 2020年:受疫情冲击,产量降至341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4% 。
- 2021-2023年:虽逐步恢复至3562.43万千升(2021年)、3568.67万千升(2022年),但2023年微降至3555.5万千升,同比下降0.37% 。
- 2024年:产量进一步下滑至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成为食品饮料行业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类 。
- 总体趋势:2020-2024年累计产量下降约9%,行业从“量增”转向“质增”阶段 。
2. 近半年(2025年1-6月)
- 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产量1904.4万千升,同比下降0.3%,降幅较2024年收窄 。
- 分月度看,6月产量412万千升,同比下降0.2%,显示行业仍处于调整期 。
二、产量下降的核心原因
1. 消费结构升级与品类替代
- 年轻群体偏好转移:18-30岁消费人群中,新酒饮(如果酒、精酿啤酒)占比超70%,传统啤酒消费被挤压。精酿啤酒以25%的年复合增速三年翻倍,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40亿元,直接冲击工业啤酒基本盘 。
- 健康意识提升:低卡、无酒精饮品(如气泡水、果茶)成为替代选择,工业啤酒因“高碳水、低风味”逐渐失宠 。
2. 人口结构与消费场景变化
- 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1%,传统啤酒主力消费群体(20-50岁)规模缩减 。
- 即饮场景萎缩:餐饮收入增速放缓(2024年1-9月同比增长6.2%,低于2023年的18.7%),依赖餐饮渠道的工业啤酒需求疲软 。
3. 工业啤酒自身结构性问题
- 品质争议:工业啤酒为压缩成本,普遍使用大米、玉米、糖浆替代部分麦芽(如某品牌大米添加比例达30%),导致口感寡淡,被消费者调侃为“工业啤水”。尽管其并非“化学调制”(仍以麦芽为基础原料),但风味单一的特性难以满足升级需求 。
- 市场份额流失:工业啤酒占比从2013年的近100%降至2024年的约93%,精酿、进口啤酒等品类持续侵蚀其市场 。
4. 行业集中度提升与产能优化
-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市场,CR5(前五名市占率)超90%,小微企业加速退出,行业总产量承压 。
- 龙头企业转向高端化,主动缩减中低端产能,例如青岛啤酒2024年经济产品销量仅占3.35亿元(占总营收约1%) 。
三、工业啤酒的角色与争议
1. 直接影响:工业啤酒仍是产量主力(占比超90%),其销量下滑直接拖累整体数据。2024年头部企业(如华润、青啤)总销量普遍下降2%-10%,印证这一趋势 。
2. 间接推动:工业啤酒的品质争议客观上加速了消费升级,精酿啤酒通过全麦芽酿造、多样化风味(如茶啤、果味啤酒)抢占市场,2025年渗透率预计达6.3% 。
3. 技术澄清:工业啤酒生产遵循传统工艺(麦芽、水、啤酒花、酵母),但辅料添加降低了风味复杂度,与“化学调制”无关 。
四、未来展望
1. 短期压力:2025年上半年出口虽增长24.1%,但内需疲软仍主导市场,全年产量或延续微降趋势 。
2. 长期机会:精酿啤酒、低度酒等品类增长强劲,传统企业需通过工艺升级(如全麦芽酿造)、场景创新(如精酿酒吧、音乐节联动)重构竞争力 。
3. 政策与成本:原材料价格波动(如麦芽、铝罐)及环保法规趋严,可能进一步挤压工业啤酒利润空间,倒逼行业转型 。
总结
近五年中国啤酒产量下降是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化、工业啤酒自身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啤酒虽非“化学调制”,但其品质争议和市场份额流失是重要诱因。未来,行业增长将依赖高端化、品类创新及国际化,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