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越新协议下40%转运关税,下的是什么棋?从数据透视机会。

用户头像
FF投资XW
 · 广东  

上一篇文章有讲到美国和越南可能形成阶梯关税,这个阶梯关税可能会利好在越南有成熟布局的上游面料企业,特别是整个产业之前还都是较大依赖中国的品类,如$超盈国际控股(02111)$

可能快速讲一下,同样是面料企业,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对新疆棉的制裁,棉纺基本从棉花到纱线到面料都已经早早转移,大部分巨头双循环很早就完成了,所以反而这一轮针对转运的认定,其实对棉纺来讲其实没什么变量。

但是化纤面料则不然,整体还是以国内制造为核心,因为从石油炼化等一开始就重capex都在国内,包括再下游的己二酸(环己烷氧化工艺)和己二胺(己二腈加氢工艺)的生成,聚合反应后形成切片,拉丝得到纤维,纤维加工到长丝,长丝合并到纱线,纱线编织到面料的过程,整个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输出。

越南纺织协会副会长陈如松也曾指出,越南纺织业超六成面料依赖中国供应,从中国大陆进口的面料占其进口总额的 67% 以上。

而过去3年,服装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就是功能性服装的崛起,背后就是化纤对纯棉纺的替代,无论是混纺还是纯化纤,特别是姑娘们很心头爱的lululemon,高弹,排汗,透气等性能的背后,是化纤功能性服装的一次大型露面,接下来的那些新星,Alo,Vouri,skims等纷纷登上舞台,一发不可收拾。

这里就引发了一个矛盾,海外人民日益上涨的功能性服装需求,和海外当前欠缺的上游纱线、面料供给,短期无法匹配。可以看看维珍妮 ,他们在一次公开路演的时候管理层曾说过,贴身内衣及运动产品是100%使用化纤面料,但越南基地上游面料在越南的本地化供给比例仍然不足30%,这确实从侧面反映了上游供给端在越南当地的不足现状。

所以很多链条是这样,从石油炼化到面料都在国内,然后运出去东南亚做成衣缝制,最后从越南/印尼/柬埔寨出口给欧美。那么问题来了…

美国对此怎么想?这个算不算某种程度上的转运?

我们可以简单算个数,就是算成衣缝制环节在当地的附加值的增加幅度,能否达到一定的比例来被认定为原产地制造。

查看申洲、晶苑、维珍妮等公司的资料,可以基本看到总人工费用,占到集团的收入分别是28%、25%、35%,要注意的是这个总人工还包含了集团非生产的部分,包括财务、人力、法务等行政费用,所以实质算和生产相关的人工(算货品增加值相关)实际达不到这个数字,我们就平均按照25%来算(生产相关的人工成本占比收入),假设赋予平均20-25%的成衣毛利,也就是生产相关的人工成本占比总成本的差不多在30-33%,即25%除以(1-毛利率%),也就是说对于一件衣服来说,通过缝制的环节对于成本的增加差不多在3成。

所以如果一件衣服面料都是从中国进口,仅仅在越南缝制的话,这个我理解,肯定是无法满足老美对于原产地的心理认定(起码50%附加值产生于当地),也就是这个很大概率也会被划为转运。

越南不会明着说配合美国那这个来推进所谓的去CN化,但是这个如果能加大在越南的上游产业投资,明摆着也是好事,越南也需要一场产业升级,越南1亿人口,每年肉眼可见的人工成本上涨颇为明显,通过这个美越新协议来倒逼其转型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经。

所以结论是什么,成衣加工环节无法形成足够厚的增加值来支撑原产地证明(不被认定为转运),必须在往上一层的面料环节就开始在当地生产,而就是回到我文章最开始的那个结论:较大利好在越南已经有成熟布局的化纤面料企业龙头,仅提供思路,是否合理大家自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