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资产证券化:万亿缺口下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卫星的角色

用户头像
佛山-游族
 · 广东  

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航天科技集团的资产证券化这件大事 —— 这可不是简单的资本运作,背后是国家政策推着、市场盼着的央企改革重头戏,里面藏着万亿级的机会,也绕不开实打实的挑战,尤其是旗下中国卫星的资产注入,更是大家盯着的焦点,咱们一步一步说清楚。

先看航天科技集团的基本盘。作为咱们国家航天工业的 “国家队”,手里攥着约 2.1 万亿元的总资产,涵盖的都是硬通货:火箭发动机、卫星通信、导航、载人航天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到在全球都难找对手,说是 “国之重器” 一点不夸张。但问题也很明显 —— 这么多好资产,真正放到资本市场上的少得可怜。现在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简单说就是上市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才 18%-20%,这意味着超过 80% 的优质资产,大概 1.68 万亿元,还 “藏在幕后” 没被市场充分认可,价值没完全释放出来。

更关键的是,国家给了硬指标:国务院国资委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在 2025 年底前,必须把资产证券化率提至不低于 50%。算下来,还差 32 个百分点,对应着约 6720 亿元的资产要在短时间内注入上市平台。现在已经是 2025 年 8 月末了,满打满算只剩 4 个月时间,这进度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简直是 “冲刺倒计时”。

再对比一下同行,差距更明显。像航空工业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已经超 70% 了,而航天系整体都滞后,部分院所的证券化率甚至还低于 25%,不管是政策要求还是行业对比,航天科技集团都得加快脚步,没有退路。

那到底哪些资产会被注入呢?集团手里的 “宝贝” 可不少,每一个拿出来都有分量。首先是火箭发动机资产,比如航天六院,它是长征系列火箭主发动机的研制单位,技术硬、需求旺,全球航天发射市场现在这么火,它的资产一旦上市,对相关公司的竞争力和估值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然后是导弹与无人机资产,航天科工三院作为飞航导弹研发基地,有激光陀螺仪、卫星测控系统这些 “独门武器”,保守估计这部分资产估值就有 500-700 亿元;还有像航天彩虹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军民两用前景广,后续整合注入的预期也很强。最后是卫星与高端制造资产,卫星互联网、导航、遥感,还有惯性导航系统、精密制造这些,都是贴合当下科技趋势的领域,既能推动航天产业升级,也能实现军民融合,自然是资产注入的重点方向。

要在 4 个月里完成这么大规模的资产注入,路径和方式肯定得灵活。参考之前中航电测收购成飞集团的 “蛇吞象” 模式,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收购集团优质资产,这种方式能快速提升证券化率,还能优化业务结构。同时,剥离非主业资产也是必要步骤,比如航天科技(000901)之前转让了营收占比 46% 的境外汽车电子子公司,就是为了聚焦核心业务,给重组扫清障碍、回笼资金。另外,一次性注入太多资产太复杂,分阶段注入会更稳妥 —— 短期先注入惯性导航、商业航天测控这类估值 150-250 亿元的资产,先把证券化率提到 30% 以上,完成阶段性目标;中长期再慢慢整合导弹、无人机这些核心军品资产,一步一步来。

市场对重组的时间线也有预期:8-9 月可能公布重组框架,10-11 月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并停牌,12 月前披露重组预案,2026 年完成资产交割。但这只是理想情况,实际推进中风险可不少。最头疼的是审批复杂,军工资产重组要过国资委、证监会、国防科工局等多部门的关,尤其是涉密资产,既要保证国家安全,又要推进证券化,平衡起来难度大、耗时间。还有估值风险,像航天科技(000901)现在市盈率不低,如果重组延迟或者注入资产质量不如预期,股价很可能承压。更关键的是资产质量 —— 市场盼的是核心军品资产,如果最后只注入非核心或民品资产,预期落空,对整个证券化进程都会有负面影响。

聊完集团整体,再重点说中国卫星(600118),它可是航天科技集团资产证券化里的关键角色。中国卫星的控股股东是航天五院,早在之前,航天五院就承诺要把卫星应用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还通过 “送股 + 资产注入” 兑现过一部分,有这个基础在,大家对后续注入的期待就更足了。

今年 5 月证监会修订《重组管理办法》,给军工资产开了 “绿色通道”,简化了涉密资产注入流程,这对中国卫星来说是重大利好,直接降低了资产注入的难度、提高了效率。加上航天科技董事长近期调研五院时强调 “加快资产证券化”,还有之前的高管调整,种种信号都说明中国卫星的重组越来越近了。

具体看可能注入的资产,航天五院的未上市资产主要是研究所和制造厂,技术壁垒高、盈利能力强。最确定的是卫星核心研制资产,比如 501 所,它在卫星总体设计上有核心技术,注入后能直接提升中国卫星的研制实力。还有卫星应用与配套资产,像 503 所的剩余资产(之前已经注入过一部分)、512 所的卫星数据运营平台,以及航天氢能(如果跨院整合,能和商业航天发射形成协同),这些资产能和中国卫星现有的宇航制造、卫星应用业务深度融合,拓展业务边界、增强竞争力。

从注入优先级来看,501 所>502 所>503 所剩余资产>529 所(卫星制造厂)。把 501 所这类总体设计和控制系统资产放第一位,是因为它们技术稀缺,符合国家 “链长制” 的产业整合方向,能帮中国卫星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意义重大。

不过中国卫星眼下的业绩确实有点拖后腿。2024 年营收降了 25.06%,净利润降了 82.28%,扣非净利润更是降了 96.67%;2025 年中报虽然营收涨了 28%,但净利润还是亏了 3049 万元,同比降了 458.67%。公司说是因为客户集中、用户需求调整导致订单减少,加上备产费用、业务转型、市场竞争等因素,部分子公司亏损。如果资产注入前业绩没改善,短期可能会压制股价,影响市场信心。

但也不用太悲观,中国卫星现在在积极备产 ——2024 年存货和合同负债都涨了,2025 年一季度还在涨,说明手里的订单和生产准备在推进。而且研发投入一直在加,2024 年涨了 21.25%,2025 年一季度涨了 58.01%,多个重要研发项目今年内就能完成,这些成果转化后,加上资产注入带来的业务拓展,未来业绩反弹是有希望的。

如果资产注入能顺利落地,对中国卫星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估值上,航天五院未上市资产超千亿,2023 年营收是中国卫星的 3 倍多,哪怕只注入 30% 的优质资产,中国卫星的市值大概率能冲到 600 亿以上,实现估值重估。业务上,501 所、502 所这些核心资产注入后,能补上中国卫星在大卫星研制上的短板,让它从 “小卫星制造商” 变成 “全链条卫星巨头”,有能力对标 SpaceX 这样的国际巨头,发展空间一下子就打开了。

当然,风险还是要提 —— 涉密资产审批还是个大难题,如果注入节奏延迟,不仅会影响中国卫星的发展计划,还可能让市场预期降温。所以对投资者来说,既要盯着中国卫星的资产注入机遇,也要时刻关注审批进展、资产质量这些变量,理性判断,不能只看利好忽略风险。

总的来讲,航天科技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是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企业发展三重因素叠加的必然选择,万亿缺口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中国卫星作为其中的关键标的,承载着集团卫星领域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使命,虽然短期有业绩压力、审批挑战,但长期来看,只要资产注入能按预期推进,不管是对中国卫星自身,还是对整个航天产业的资本化发展,都将是重大突破。接下来的 4 个月,就是看集团怎么冲刺完成目标,中国卫星又能在其中拿到多少 “干货”,整个航天系的资本故事,才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