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到的是 81% 的资产负债率和 3.2 亿的新能源业务亏损,而真正的观察者,会盯着那 14.5 亿一季度营收里藏着的转型密码。
理解百川,得先看懂它的 "三重身份"。
精细化工是它的根,2024 年贡献 80.9% 的营收,16.9% 的毛利率不算惊艳,但胜在稳定。
环保有机溶剂、醛类这些产品,在涂料、油墨行业里是刚需,2025 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涨 23%,
现金流更是翻倍到 1.98 亿,这说明老本行还在创造真金白银。
更关键的是,这个板块的客户粘性极强,十年积累的渠道不是新玩家能轻易撬动的。
新能源业务是把双刃剑。
海基新能源的储能产品,听起来是风口上的生意,却在 2024 年亏了 3.2 亿,相当于公司全年净利润的三倍。
但别急着否定,储能行业的特性就是 "先苦后甜"—— 宁德时代也曾连续六年亏损。
百川的优势在于 "泛储能" 定位,不扎堆大型电站,而是做户用、工商业储能,这块市场竞争没那么惨烈。
宁夏的负极石墨化三期项目已经转固,固定资产同比增 46%,这些产能就像埋在地下的管道,一旦行业回暖,就能快速输送利润。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新材料业务的潜力。
针状焦、负极材料这些产品,现在还在亏损,但看看下游 —— 电炉炼钢在政策推动下渗透率每年涨 3%,新能源汽车对负极材料的需求更是以 20% 的速度增长。
百川在这个领域布局了五年,技术储备已经到了临界点,就像 2015 年的璞泰来,当时谁能想到它后来会成为负极龙头?
财务报表里的风险,其实是明牌。
81% 的资产负债率确实刺眼,1001亿负债压着 124亿资产,货币资金只够还 14% 的流动负债,这像走钢丝。
但细究下去,负债里有不少是项目融资,宁夏基地的固定资产增值能覆盖一部分风险。
更重要的是,经营现金流在改善,一季度 1.98 亿的净流入,说明公司还在自我造血,这比那些全靠融资活着的企业靠谱得多。
董事长被留置的治理风险,考验的是投资者的定力。
家族企业遇到这种事,短期肯定会有震荡,但百川的管理层跟着郑铁江干了十几年,业务惯性还在。
就像当年茅台经历人事变动,短期股价波动后,最终还是靠产品力回归价值。
如今人已回来
现在看两点:银行会不会抽贷?大客户会不会流失?从目前公开的数据看,这两件事暂时都没发生,说明公司的基本面韧性比市场想象的强。
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会看到那 23% 的营收增速里藏着的管理效率,看到储能业务亏损背后的产能布局。一旦海基新能源止血,估值修复空间会很可观。
海基新能源的订单量和宁夏基地的产能利用率。
前者决定转型成败,后者反映成本控制能力。
当这两个数据出现积极信号时,就是布局的窗口。
百川股份现在的混乱,是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碰撞产生的火花,一旦火势起来,照亮的可能是整个新能源材料赛道。
耐心点,时间会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