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企业对大型模型的加速采用和计算需求的持续增长,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各行各业的业务模式与竞争格局。
在此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专业机构普遍看好全栈式云厂商的增长潜力,并特别指出阿里巴巴凭借其领先的模型能力、市场份额和全球化布局,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然而,在企业AI服务这一核心战场,除了阿里巴巴这样的云巨头,以第四范式为代表的专业AI平台公司也构筑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本文旨在深度剖析第四范式基于“先知AI平台”的企业AI应用与阿里巴巴基于“阿里云”的企业AI应用,重点比较二者的核心技术壁垒与商业护城河,并分析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
一,市场竞争格局与战略定位
企业AI市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云巨头与专业AI公司并存且激烈竞争的态势。 二者在战略定位、市场份额和增长路径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1.1 阿里巴巴云:全栈生态驱动的AI普惠化
作为中国公有云市场的领导者,阿里巴巴云占据了近半壁江山,其AI战略与云计算业务深度绑定,形成了“AI+云”一体化的强大驱动力
市场地位与增长:
高盛的分析明确指出,阿里巴巴云正受益于企业对大模型和算力的强劲需求,其增长预期被持续看好,估值也因此得到提升 。 根据市场数据,2025年上半年,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的份额高达35.8%,稳居第一,显示出其在AI基础设施层面的绝对领导地位 。 其AI相关产品收入持续实现三位数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云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 。
战略定位:
阿里巴巴的战略核心是构建一个“基础设施—技术中台—商业落地”的协同体系 。 它利用全球领先的云服务、自研的“通义”系列大模型、以及覆盖电商、金融、钉钉等丰富的ToC和ToB应用生态,旨在降低AI技术的应用门槛,推动AI在各行各业的普惠化 。 其定位是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技术赋能者”。
1.2 第四范式:深耕决策类AI的平台赋能者
与阿里巴巴的广度布局不同,第四范式选择了一条更为专注的赛道,深耕企业级决策类AI,并致力于成为企业构建自身AI能力的“核心系统”提供商。
市场地位与增长:
第四范式在决策类AI或机器学习平台这一细分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 IDC数据显示,其已连续六年蝉联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第一 。 2024年,其在中国机器学习开发平台的市场份额达到32.7% 。 公司增长势头强劲,核心产品“先知AI平台”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60.5%的同比增长,并驱动公司预计在2025财年实现盈利 。
战略定位:
第四范式的核心定位是“AI For Everyone” 其旗舰产品“先知AI平台”(Sage AI Platform)被设计为一个企业级的AI通用平台或“AI核心系统” 。 它旨在通过标准化的平台、自动化的工具和低代码的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金融、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头部企业,在其核心业务场景中构建和部署高价值的决策类AI应用,如智能定价、反欺诈和精准营销 。
1.3 竞争动态分析
当前,第四范式与阿里巴巴云形成了既竞争又有所区隔的市场格局。
阿里巴巴云凭借其强大的云生态和价格优势,对所有AI服务商构成压力 。 尤其在大模型时代,云厂商通过整合模型与云服务,可能会侵蚀第四范式的大型企业客户 。
然而,第四范式通过专注于解决企业核心业务的复杂决策问题,尤其是在需要深度定制和私有化部署的场景中,避开了与云巨头在标准化SaaS应用和基础设施价格上的直接竞争 。
二,核心技术壁垒比较分析
技术壁垒是决定AI公司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第四范式与阿里巴巴云在技术路径和壁垒构建上各有侧重。
2.1 第四范式:以“自动化”和“平台化”构筑应用层壁垒
第四范式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其将复杂的AI建模过程标准化、自动化的平台能力上,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应用AI的门槛。
核心技术——AutoML(自动机器学习):
这是第四范式技术体系的基石。 其“先知”平台内置了强大的AutoML能力,能够自动完成数据处理、特征工程、模型选择与训练、部署上线等全流程任务 。 对于缺乏专业AI团队的企业而言,这种自动化能力是其能够快速落地AI应用的关键,构成了难以被轻易复制的技术壁垒 。
全栈式AI开发与运行平台:
第四范式提供的是一个覆盖算力、平台、模型到应用层的全栈式AI开发能力 。 其“先知AIOS”平台不仅是模型开发工具,更是一个集成了数据核心、算法核心、生产核心和管理能力的AI操作系统 。 这种将AI能力产品化、平台化的深度和完整性,是其区别于仅提供算法或工具的厂商的核心优势。 构建一个稳定、高效且通用的AI操作系统本身就需要长期巨大的研发投入,形成了极高的技术门槛 。
企业级决策AI的算法沉淀:
区别于通用大模型,第四范式专注于高维机器学习技术,在处理金融风控、精准营销等场景下的高维、稀疏表格数据方面有深厚积累 。 这些针对特定决策场景优化的算法和模型,融合了大量行业知识,其效果往往优于通用模型,形成了在特定领域的“know-how”壁垒。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第四范式维持着极高的研发投入强度,例如2024年其研发强度高达34.0% 。 这种持续的投入是其保持技术领先性的保障。
2.2 阿里巴巴云:以“规模化”和“一体化”构筑基础设施层壁垒
阿里巴巴云的技术壁垒根植于其庞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对前沿大模型技术的巨额投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技术压制力。
超大规模的AI算力基础设施:
阿里巴巴云在全球拥有庞大的数据中心网络和强大的算力资源,包括自研AI芯片 。 这种在基础设施层面的规模效应,使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支持万亿参数级别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这是任何独立AI公司都难以企及的。 其AI基础设施在MLPerf™等国际权威基准测试中也屡获佳绩,证明了其世界级的性能 。
领先的基础大模型能力:
阿里巴巴投入巨资研发“通义”系列基础大模型,并积极构建开源生态 。 拥有自主可控、能力领先的基础大模型,意味着阿里巴巴掌握了AI时代的核心生产力。 这使其不仅能提供底层的算力服务(IaaS),更能提供强大的模型即服务(MaaS),从而在价值链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AI+云”一体化技术架构:
阿里巴巴云的技术体系实现了AI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 例如,其PAI(Platform for AI)平台与底层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无缝衔接,提供了从数据处理到模型部署的端到端优化 。 这种软硬件一体化、AI与云原生技术协同的架构,能够带来极致的性能和效率,构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 。
巨额的研发投资规模:
阿里巴巴宣布了在未来数年内投资数千亿人民币(超过520亿美元)用于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宏大计划 。 这种量级的投资规模,保证了其能够在AI芯片、基础模型、AI平台等多个前沿领域同时发力,保持全面的技术领先性。
三,商业护城河深度剖析
技术壁垒是护城河的基石,而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则决定了护城河的宽度和深度。
3.1 第四范式:高转换成本与行业深度构筑的“窄而深”护城河
第四范式的商业护城河并非建立在规模效应上,而是通过深度绑定客户核心业务流程,构建了以高转换成本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高昂的转换成本 (Data & Process Lock-in):
“先知”平台一旦被企业用于构建核心业务系统(如信贷审批、交易反欺诈),就会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深度耦合 。 更换平台不仅意味着巨大的技术迁移成本,更可能带来业务中断的风险。 这种由数据和流程绑定带来的高转换成本,是第四范式最坚固的护城河 。
先发优势与客户信任:
作为国内最早商业化AutoML框架的公司 ,第四范式在金融等关键行业积累了大量的头部客户和成功案例。 这种先发优势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打磨,更是宝贵的客户信任和品牌声誉。 对于视数据和业务稳定为生命线的企业客户而言,选择一个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平台生态的网络效应:
通过构建“范生态”,联合行业合作伙伴,第四范式正在从一个解决方案提供商向平台运营商转变 。 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ISV在其平台上构建应用,平台的价值会螺旋式上升,形成网络效应,进一步加固其护城河。
护城河的挑战:
第四范式的护城河也面临挑战。 其深度定制化和私有化部署的模式,虽然增强了客户粘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业务的快速规模化。 同时,随着云厂商提供的AutoML工具日益成熟且价格低廉,可能会对其标准化产品市场构成挤压 。
3.2 阿里巴巴云:规模经济与生态协同构筑的“宽而广”护城河
阿里巴巴云的护城河是典型的平台型经济护城河,建立在无与伦比的规模、强大的网络效应和无缝的生态协同之上。
规模经济与成本优势:
作为全球顶级的云服务商,阿里巴巴云的巨大规模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 它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算力、存储和带宽,这使得其AI服务在性价比上极具竞争力,尤其对于需要大规模计算资源的大模型应用场景。
强大的网络效应与生态协同:
阿里巴巴的护城河是技术、生态、数据三位一体的 。 数百万的阿里云客户是其AI服务的潜在用户;反之,强大的AI能力也吸引更多客户上云,形成正向循环。 同时,AI能力可以赋能阿里巴巴内部的电商、物流、金融、办公(钉钉)等业务,这些业务场景不仅为AI提供了丰富的试验田和数据源,也成为AI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强大分发渠道 。
一站式服务的客户锁定:
阿里巴巴云提供从IaaS、PaaS到SaaS/MaaS的“一站式”服务。 企业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解决从底层计算资源到上层AI应用的所有需求。 这种集成化的解决方案极大地简化了企业的IT架构和采购流程,从而将客户牢牢锁定在其生态系统内 。
品牌与全球化布局:
阿里巴巴云强大的品牌和全球化的服务网络,使其在服务大型跨国企业和支持中国企业出海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这是第四范式等国内AI公司短期内难以比拟的。
四,总结与展望
综合分析,第四范式与阿里巴巴云在企业AI市场的竞争中,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功路径和护城河构建方式:
第四范式代表了“专业化平台” 的路径。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复杂的AI技术产品化、平台化,通过深耕特定行业(尤其是决策类场景),与客户核心业务深度绑定,构建了以“高转换成本和行业know-how”为核心的“窄而深”的护城河。 它更像是一位为企业量身打造精密“AI大脑”的专家顾问。
阿里巴巴云则代表了 “全栈生态”的路径。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庞大的“AI+云”基础设施、领先的基础大模型能力以及无缝协同的商业生态,构建了以“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为核心的“宽而广”的护城河。 它更像是提供AI时代水电煤的“基础设施巨头”和“应用孵化工厂”。
展望未来,二者的竞争与共存将是市场的主旋律。
对于追求标准化、高性价比、希望快速利用大模型能力的广大企业,阿里巴巴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将极具吸引力。
而对于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其核心业务需要高度定制化、高可靠性的决策AI系统,第四范式的深度服务和专业平台仍将是其首选。
最终,这场竞争的胜负手将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更取决于谁能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客户的业务痛点,并将AI能力转化为可衡量、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二者之间的边界也可能变得模糊,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并存,共同推动中国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