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近期公开信息,2025年第三季度(7-9月)国内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涉及半导体、能源、机器人、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以下是部分代表性案例及行业动态:
一、科技与半导体领域
1. 普冉股份拟控股珠海诺亚长天
国内存储器芯片供应商普冉股份(688766)于9月15日公告,计划以现金收购参股公司珠海诺亚长天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控股权,间接控股SkyHigh Memory Limited(SHM)。SHM专注于高性能存储芯片研发,此次交易有望强化普冉股份在存储领域的技术布局,公告后公司股价单日涨停 。
2. 恒为科技收购数珩科技75%股权
9月17日,恒为科技(603496)宣布停牌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上海数珩信息科技75%股份。数珩科技聚焦网络可视化和智能运维,交易完成后将成为恒为科技控股子公司,进一步拓展网络安全与算力基础设施业务 。
3. 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94.37%股权
国产芯片设计企业国科微(300672)于6月披露重组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94.37%股权,构建“设计+制造”一体化IDM模式,摆脱对外部代工的依赖。该交易已于9月进入审核问询阶段,是半导体产业链整合的重要案例 。
二、能源与化工领域
1. 河南能源集团与平煤神马集团战略重组
9月25日,河南省政府宣布对河南能源集团和平煤神马集团实施战略重组。平煤股份(601666)作为平煤神马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公告称此次重组不会影响其控制权,实控人仍为河南省国资委。重组旨在整合煤炭、化工等资源,提升区域能源企业竞争力。
2. 安彩高科收购河南高纯矿物100%股权
9月16日,安彩高科(600207)公告以1501万元收购控股股东旗下河南高纯矿物,后者主要生产高纯石英砂,是半导体和光伏产业的关键材料。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同时为安彩高科子公司半导体业务提供稳定原材料供应 。
三、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1. 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
7月,智元机器人以约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主动要约”收购上纬新材(688585)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智元估值达150亿元,计划通过资本市场加速布局具身机器人,交易后上纬新材股价实现十一连板,两周涨幅超10倍。
2. 猎豹移动控股众为创造科技
9月,猎豹移动(CMCM.US)以9946万元收购深圳众为创造科技60.8%股权,后者专注于工业机械臂研发。猎豹移动表示,此次收购旨在强化AI与机器人业务协同,其AI业务营收已占总营收46.5%,成为增长最快板块。
3. 九鼎投资跨界并购神源生
8月,九鼎投资(600053)以2.13亿元收购机器人零部件公司神源生,溢价达29倍。尽管神源生年营收仅209万元,九鼎投资仍看好其传感器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潜力,属于典型的“提前卡位”投资。
四、数据中心与算力基础设施
ST宇顺33.5亿元现金收购中恩云数据中心
9月,ST宇顺(002289)宣布以现金收购北京房山中恩云数据中心项目相关三家公司100%股权,交易金额达33.5亿元。公司拟通过控股股东借款(17亿元)和并购贷款(27.6亿元)融资,交易后资产负债率将飙升至91%。标的数据中心拥有北京稀缺的能耗指标和牌照,年净利润超1.7亿元,ST宇顺借此向智算中心领域转型,但高杠杆和单一客户依赖(收入全部来自某头部云厂商)引发市场关注 。
五、国企改革与产业整合
1.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9月16日,中国船舶(600150)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601989)完成股份上市,成为全球最大船舶制造集团。合并后资产覆盖船舶设计、建造、维修全产业链,总市值超3000亿元,是“并购六条”支持下的千亿级央企整合标杆案例 。
2. 上海硅产业集团收购新傲科技
沪硅产业(688126)于6月启动重组,拟发行股份购买新傲科技(688151)剩余股份,整合半导体硅片业务。该交易于9月通过上交所重组委审核,进入注册阶段,将进一步巩固沪硅产业在国内硅片市场的龙头地位 。
六、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
1. 并购六条周年效应显著
自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购六条”)以来,截至2025年9月,A股已披露重大资产重组230单,同比增长超100%。政策支持下,战略新兴产业并购占比超70%,支付方式多元化(如定向可转债、并购贷款)成为主流 。
2. 审核效率大幅提升
新规推出“2+5+5”简易审核通道,交易所审核周期缩短至1个月以内。例如,海光信息吸并中科曙光、至正股份跨境并购等案例均通过快速通道推进,显著加快交易落地 。
风险提示
- 高杠杆交易风险:如ST宇顺33.5亿元收购中,91%的资产负债率可能加剧财务压力 。
- 商誉减值风险:部分高溢价并购(如九鼎投资收购神源生)若标的业绩不及预期,可能触发商誉减值。
- 整合不确定性:跨行业并购(如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需关注业务协同与管理能力。
以上案例仅为部分代表性事件,投资者可通过交易所公告(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财经媒体(财联社、新浪财经)及券商研报获取实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