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概况
· 公司历史与定位:弘讯科技2001年9月在宁波成立,技术继承于1984年在台湾成立的台湾弘讯科技,至今已有40年历史。它是中国知名的塑料机械自动化行业系统集成商,提供的塑料机械数据控制系统国内市场份额居首,是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40年来专注工业自动化领域,积累了工业控制、驱动、通讯组网、运动模组、边缘计算等技术,助力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和高端化发展。
· 发展阶段:公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 - 2008年)确立企业使命,86年推出亚洲第一台中文屏幕式注塑机控制电脑,06年研发用于液压注塑机的伺服系统动力装置,07年与西门子合作开发首套全电式注塑机控制系统;第二阶段(2009 - 2015年)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形成以宁波弘讯为主体,上海桥弘和台湾弘旭为两翼的产业格局,09年研发的伺服节能系统节能效果好,奠定产品独角兽地位;第三阶段(2016 - 2022年)以核心技术为主,向工业智能化拓展,16年推出数据采集的SCADA系统,17年构建智能制造生产线数据中心,19年推出弘讯云。
· 网点分布与出海策略:公司主要网点分布在宁波、上海、广东和台湾,2016年收购意大利一家公司。主要厂房在宁波,一厂15000平方米,二厂55000平方米,上海和台湾是主要研发中心,广东有产线和销售主机。因国内塑机市场增长率缓慢,增量主要来自国产新能源汽车和家电企业海外新建产线,公司实施区域运营中心加本地渠道合作伙伴的出海策略,市场重点集中在印度、印尼、越南、土耳其、中东、巴西和墨西哥,在这些地方设立销售和服务前置办事处,印度有小产线,还有代理商覆盖南美部分区域。
2、事业部与业务
· 事业部划分与产品体系:公司主要分为自动化、数字化和新能源三大事业部。自动化事业部负责工业传感层、驱动层和控制层设备,如机械手、水压传感器、驱动器、人机界面等;数字化事业部针对边缘车间控制系统,产品有电力、压力温度传感器等边缘采集设备和边缘服务器;新能源事业部服务能源控制系统,主要是电源管理系统。
· 业务发展与延伸:公司最初为塑料机械厂提供油压射出机、油电混合和全电式解决方案,应用于注塑机、挤出机等行业。3.0 - 4.0时代延伸价值链到制成品加工厂,推出一机一手系统,将速机试教器和控制电脑合并,提高生产效率,还提供私有云IOT和新能源解决方案,将控制器控制系统延伸到金属加工领域,涉及折弯机、卷板机等。
· 各事业部发展方向:自动化板块战略发展一是实现全数位通信技术,导入自研核心芯片,与台湾芯片设计公司合作开展工业芯片设计,提高通讯和控制精度,未来需与机械厂深度合作并拓展海外市场;数字化方面,自主研发芯片实现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每秒可采集2200 - 5000个参数,研发边缘采集设备,可用于模流分析、智能工艺等;新能源事业部的子公司EI专注特种电子电源设备,提供家用和工商业光储系统、可再生能源光伏系统等产品。
3、财务情况
· 报告期收入与利润:报告期(1231数据)公司收入8.4亿,营业利润8400多万。营业收入分为自动化收入和新能源收入,自动化收入7.3亿,新能源收入八千多万,自动化收入中伺服节能系统占35%左右,工业控制类占51%左右。
4、核聚变业务
· 子公司EI项目经验:子公司EI从1998年开始进行核能相关研究,与不同研究所合作开展超导材料电流密度分析、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和稳定性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等,为多个项目提供电源,如2012 - 2014年为奥地利MedAustron离子治疗中心提供85%的磁体电源系统,2022年为ITER先导项目JT60SA提供18套误差场校正电源系统,2024年4月中标ENEA项目约360万,10月拿到80万左右物理专案,预计2025年交付。
· 核聚变提供的产品与挑战:在核聚变中,公司提供误差场矫正线圈的电源管理系统。核聚变反应中,需用磁约束系统将离子关住,但实际磁笼复杂,存在阿尔法粒子失控、能量耗散、磁场不稳定等问题。托卡马克装置理想磁场是轴对称的,但实际因工程制造误差、电流偏差等会出现误差场,导致等离子体位移或磁岛问题,降低装置能效,公司提供的矫正线圈可解决此类问题。
· 未来规划与挑战:未来公司将拓展到中心螺线管、极向场线圈等电源控制领域,2026年之后重点攻克。目前核聚变处于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实验再到示范堆、商业化的漫长过程,在高能物理、超导材料、等离子体控制等环节需突破。公司希望与国内主流研究院合作开展项目实验,在海外持续跟进项目,如与美国一家做商业核聚变的公司开展讨论,有望达成合作。
5、业务展望
· 自动化业务增长点:自动化业务有几大增长点,一是研发共母线驱动器用于多轴控制系统,可实现能量回馈和节能,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产品集成化和智能化,降低能源损耗和通信延迟;二是全电动注塑机的普及,公司此前与西门子联合研发的全电动注塑系统可保证射出稳定性、控制精度和生产效率,且噪音小,每款数据控制器有碳中和节能数据采集功能;三是加快全球化布局,跟随整机厂拓展海外市场。
· 核聚变商业化展望:核聚变商业化目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在理论验证和工程验证之间,虽有示范堆但未达要求,乐观估计商业化或示范堆联网发电要到2030年中后期,保守估计要到2050年。公司认为投资应关注核心供应商,尤其是首堆供应商,随着不断响应要求可进行技术提升和积累。
QA
Q:公司报告期内(12月31日数据)的收入、营业利润情况以及收入构成是怎样的?
A:公司报告期内收入有8.4亿,营业利润有8400多万。营业收入分为自动化收入和新能源收入,自动化收入7.3亿,新能源收入约八千多万。在自动化收入中,伺服节能系统占收入的35%左右,工业控制类大概占到51%左右。
Q:公司是如何从数据系统切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哪些业务特点?
A:公司发展的1.0和2.0时代,为塑料机械厂提供油压射出机的方案、油电混合解决方案和全电式解决方案,应用行业包括注塑机、挤出机、中空吹瓶机、注吹机、橡胶机等。到3.0 - 4.0时代,延伸价值链到制成品加工厂,不仅提供速机解决方案,还配合一机一手系统,将速机的试教器和控制电脑合并,提高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提供私有云IOT以及新能源解决方案,还将控制器控制系统延伸到金属加工领域,涉及折弯机、卷板机、锯机、摩擦焊接机和液压机等。
Q:公司自动化板块的战略发展方向有哪些?
A:一是实现全数位通信技术,导入自研核心芯片,结合台湾芯片设计公司开展工业芯片设计,实现产品全数字化通讯,通讯标准固定在毫秒级反馈信号,结合EtherCAT通讯提高轨迹规划和控制算法的实时性控制精度。二是深入和机械厂深度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Q:公司在行业拓展和数字化方面有哪些发展情况?
A:行业拓展上,基础架构行业已获市场认可,未来可能向出口行业深入延伸。数字化方面,公司有一套产品矩阵,能实现多元异构的数据采集,每秒可采集2200 - 5000个参数,将数据传输到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分析和应用。还研发了边缘采集服务器,能瞬时处理工厂端或设备端的海量数据。从更深入角度,可帮助做到模流分析、智能工艺等垂类人工智能算法,例如智能工艺可解决注塑机调模的标准性问题,记录标准参数和数据,预设标准设计,让调模师傅更精准快速完成调模。
Q:公司收购的新能源相关企业情况如何?
A:公司在上市后的第二季度(2016年),上市公司主体收购了一家企业51%的股份,2018年剩余的49%由弘讯科技的大股东收购。该公司专注于设计和制造不同领域的特种电子电源设备超四十多年,主要产品包括家用光储系统、工商业光储系统、可再生能源的光伏系统以及物理和医疗的专用高精度电源转换器。
Q:子公司EI在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历程和项目情况是怎样的?
A:EI从1998年就开始和不同的研究所做核能相关研究,如与EPFL做超导材料的电流密度分析研究,跟帕多瓦的意大利RFX装置研究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和稳定性,跟欧洲核子研究所做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并提供电源。2012 - 2014年在奥地利为MedAustron的离子治疗中心提供约85%的磁体电源系统;2020 - 2022年为ITER的先导项目JT - 60SA提供18套误差场校正的电源系统,投入约180万欧;2024年4月中标ENEA项目,金额约360万;2024年10月拿到约80万的物理专案,是癌症治疗中心项目,预计2025年交付。
Q:在核聚变反应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弘讯科技子公司EI提供什么产品来解决这些问题?
A:在核聚变反应中,会遇到阿尔法粒子失控或能量耗散、堆堆灭火问题,还有磁场不稳定、湍流、流体不稳定、材料老化、穿循环问题、热负荷极限等问题。EI提供误差场的矫正线圈的电源管理系统。托卡马克装置理想磁场是轴对称的,但实际因工程制造误差、电流偏差、线圈不对称、材料磁性扰动等,会出现误差场,导致等离子体位移或磁岛问题,降低装置能效。2023 - 2024年EI给JT - 60SA提供了18套矫正线圈,2025年要给ENEA提供27套,未来还会攻克中央螺线管、极向场线圈和环向场线圈。
Q:除核聚变外,EI还涉及哪些行业的电力电源供应?
A:除核聚变外,EI涉及岸电、制氢、加氢站储能、加电车充电桩等行业的电力电源供应。在岸电方面,因欧盟推行绿色港口计划,岸边业务增长,EI做岸电电流器,有千瓦级和兆瓦级产品;还为多国用户提供核潜艇充电装置方案。在制氢方面,为制氢设备提供电源解决方案。2014年初成立Wanning One公司专门运营电车充电桩,提供超充和快充方案以满足欧洲激增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Q:公司各个业务板块的展望如何?
A:自动化业务有几大增长点。一是提高伺服动力系统的占比,公司研发了共母线驱动器和用于多轴的控制系统,其具有能量回馈和节能功能,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多种协同和负载均衡,提升了产品的集成化和智能化,降低了能源损耗和通信延迟;二是全电动注塑机的普及,公司在2016 - 2017年与西门子联合研发了全电动注塑系统,目前全电动注塑机可保证射出稳定性、控制精度和生产效率,噪音小,且每款数据控制器上都有碳中和节能数据采集功能;三是加快全球化布局,跟着整机厂出海。
Q:子公司EI做的核聚变磁体电源在整体电源系统价值量上的占比是多少?
A:整体价值量没有官方统计,从各个报告来看,电源大概占到整个托卡马克装置的8%左右。
Q:子公司EI做的核聚变磁体电源占整个电源的大概比例是多少?
A:目前没有相关具体数据。
Q:公司从磁体电源下一步要拓展到哪些电源,后续有什么考虑?
A:2026年之后要重点攻克CS(中心螺线管中心轴)、CSTF等几代电源控制。CS与超导体关系密切,超导体成本占比较多,后续会考虑如何攻克这一部分。
Q:公司做核聚变电源在研发过程中,技术上有什么壁垒和难点?
A:公司多年与欧洲核聚变研究所合作,基于他们的要求设计产品,将能力体现在硬件产品上,通过与不同研究所的多次合作实现了产品化,这是公司比较核心的竞争优势,即长期对要求的匹配以及快速响应,在过程中完成技术的快速积累和提升。
Q:公司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未来的研发投入和长远规划是怎样的?
A:公司会集中研发资源在核聚变上,希望在中国开展相关活动,符合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背景。核聚变处于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实验,再到示范堆,再到商业化的漫长过程,在高能物理、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控制等环节需要突破。公司希望与国内主流研究院开展相关项目实验和合作,在海外也持续跟进项目,目前正在与一家美国做商业核聚变的公司开展讨论,未来希望达成合作。
Q:公司是否已经给ITER供货?
A:ITER的先导项目JT60SA在日本,公司于2023年12月交付,该项目已进入实验阶段。
Q:核聚变商业化当前的挑战是什么,公司对行业的展望如何?
A:商业化挑战在于核聚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处于理论验证和工程验证之间,虽有示范堆,但行业内还没有一家完全达到示范堆的示范要求,示范堆的下一步才是商业化。乐观估计商业化或示范堆联网发电可能要到2030年中后期,保守估计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