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易创新(603986)2025年中报投资者交流会

用户头像
暴躁研究猿
 · 广东  


1、整体经营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5亿元,同比增长15%;归母净利润5.8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二季度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3.1%,环比增长17.4%;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9.2%,环比增长45.3%,呈现典型旺季特征。
· 公司各业务线二季度环比增长显著,其中利基DRAM环比增长50%以上,MCU环比增长接近20%,传感器芯片环比增长10%左右。预计三季度环比仍将实现个位数增长,全年需求呈上涨态势,消费旺盛、工业温和复苏及利基DRAM供应紧缺等趋势将持续。
2、主要产品线经营情况
· Flash业务:上半年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同比高个位数增长,其中车载Flash收入同比增长55%以上,手机、平板等终端应用亦高速增长。DRAM收入快速增长,受益于AI PC渗透率提升(单颗容量从256Mb向512Mb升级)及服务器需求强劲带动的封装模式突破。Flash在计算、存储与汽车板块的收入占比显著提升,中长期预计保持每年高个位数增速。
· 利基DRAM业务:二季度起行业供应短缺推动价格上涨,公司DDR4 8Gb产品在年初量产后迅速导入TV、工业等领域并量产,成为重要收入组成部分,Low Power DDR4小容量产品贡献占比达两位数。目前DDR4收入占比超过60%,全年目标实现同比收入增长50%以上,计划未来数年发展为国内低端地段市场龙头,目标占领三分之一份额,五年后收入有望达70亿人民币左右。
· MCU业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接近20%,消费、网通领域同比高增长,工业领域实现同比高个位数增长。高性能MCU GD32H7系列(M7内核,主频600兆赫兹)、GD32F5系列(M33内核,主频200兆赫兹)实现大规模应用,光模块产品上半年收入高速增长,全年对部门贡献有望达高个位数。新产品收入今年有望贡献10%以上,未来占比将继续提升。
3、新兴业务与战略布局
· 定制化存储业务:已实现搭载公司存储方案的产品落地,证明技术路径在性能提升和工程量产上的可行性,市场示范效应显著。公司与客户共同开发量产项目,代工项目持续增加,与战略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带来产能保障和制程优势(领先竞争对手一代以上制程),预计未来市场弹性大,目标实现与标准接口利基存储可比的营收规模。
· 汽车业务:成立专门汽车事业部,包含市场、产品规划、研发等全职能,计划补充研发能力和人才。已推出功能安全SOTB的MT单核A7系列MCU并导入战略客户,明年将推出双核及多核功能安全SOTB产品,持续推进产品高端化向预控级别演进。同时与国内头部晶圆厂合作开发基于国产工艺制程的汽车MCU产品,预计明年推出。
· AI相关业务:制定AI战略,投入资源发展定制化存储、AI MCU、高速互联接口等新业务。AI MCU布局分三个层次:配合AI场景的MCU(如人形机器人关节控制、AI服务器光模块等)、通过AI算法和解决方案赋能现有MCU(如光伏AI拉弧检测方案)、集成NPU加速AI运算的Endpoint AI应用产品(一款工业领域AI MCU开发中,一款消费领域AI MCU处于定义阶段)。
4、财务与市场展望
· 毛利率与成本:二季度DRAM毛利率爬升至两位数以上,Flash和MCU毛利率保持平稳。展望未来,DRAM毛利率短期将继续提升但成本会随市场价格上涨,MCU可能出现部分产品价格温和上涨,整体公司毛利率预计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营收增长毛利额和净利润将提升。上游晶圆成本变化对flash和MCU影响不明显,公司通过制程迭代(如45纳米NOR Flash)和封装效率提升抵消部分成本压力。
· 长期增长目标:坚持多极成长、多元化布局战略,NOR Flash全球市场份额20%左右(连续两年排名第二),MCU和模拟业务为未来重要收入和利润增量来源。展望未来五年,收入有望在当前基础上保持年均20%以上的综合增长率,产品结构从依赖Flash向Flash、MCU、DRAM、汽车、模拟等多产品线共同发展转变,同时加大国际市场布局,实现产研供销服全面覆盖。
· 技术与产能:45纳米NOR Flash已实现大规模量产,预计今年收入贡献提升至15%左右,2026年补齐产品线(32兆bit及以上容量实现量产),相比55纳米芯片面积减少20%左右,成本优势显著,将进一步提升工业级和汽车级品质标准以扩大应用。利基DRAM目前主流产品为DDR4和LPDDR4接口,中期(两年左右)维持该接口,长远规划LPDDR5产品线,根据市场需求节奏推进产品迭代。
QA
Q:公司各业务线2025年二季度的占比情况及环比增长如何?
A:各产品线占比与年度整体占比基本一致。环比增长方面,NOR Flash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其中低端产品环比增长超50%;MCU环比增长接近20%;模拟芯片因基数较低,增长较高但未重点阐述;传感器芯片环比增长约10%,其同比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受市场缺乏明显热点及需求增长驱动。
Q:公司各业务线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展望如何?
A:从季度趋势看,二三季度为传统旺季,一四季度相对较淡,2025年一二季度表现符合该年度市场变化趋势。预计三季度环比二季度将实现增长,增幅可能在个位数左右。全年来看,需求整体呈上涨态势,消费市场旺盛,工业领域温和复苏,大趋势不变,低端产品供应偏紧的情况预计将持续至全年。
Q:公司利基DRAM业务2025年下半年是否会有显著增长?
A:利基DRAM业务下半年收入预计将较上半年实现显著增长。DDR4现货价从二季度开始上涨,合约价格亦在二季度出现上涨现象,预计三季度价格将持续上涨。
Q:请拆分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的影响因素,并展望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毛利率趋势?
A:二季度毛利率整体相对稳定。其中,DRAM毛利率有较明显增长,但因其原有基数较低且占比在升高,对整体毛利率拉动有限;NAND毛利率略有下降,但整体平稳;Flash毛利率在一季度和二季度间变化不明显。未来展望:MCU产品线市场价格已稳定较长时间,因产能满产,预计部分产品价格可能温和上涨;DRAM受供应短缺影响,Q2价格上涨,Q3预计继续上涨,短期内其产品线毛利率将继续提升,但成本也会随市场价格上涨,后期将稳定在相对合理水平。综合来看,Flash产品线对毛利率影响不大,公司整体毛利率将保持相对稳定。随着营收增长,毛利额和净利润将随之提升。
Q:NAND Flash及DRAM价格温和上涨的供需端原因是什么?该涨价趋势能否持续到明年及以后?
A:需求端,NAND Flash总bit数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受PC板载、服务器板载需求以及AI智能终端等新产品形态出现的推动。供应端,随着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及工业回暖,上游晶圆制造端产能持续紧张;同时,NAND Flash、SoC及利基型DRAM等领域的供应商因需求提升及主流头部玩家转型,产能纷纷满产,对NAND Flash供应形成一定挤占效应,导致其短期供应无明显增量来源及改善迹象。基于此,判断NAND Flash温和上涨的态势相对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Q:外媒报道韩国厂商可能推迟低端DRAM产品的停产时间点,公司如何评估这对下半年DRAM行业供给、价格趋势及公司供应地位的影响?
A:从公司判断来看,当前整个利基型DRAM市场处于相对紧缺状态,个别厂商的产能调整属于正常情况,但短期不会改变供应紧张的格局。随着价格上涨,部分需求会被挤出,同时也会有部分产能转回以增加供应,市场会通过自身调节周期达到再次平衡,该周期按季度计算,不会短期内完成。
Q:如何看待定制化存储业务未来3到4个季度的行业趋势,包括云侧和端侧应用进展,以及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和客户优势?
A:目前已有先导客户的先导产品发布合作落地,产品性能效果良好,证明了定制化存储技术路径能带来产品好处且工程上可实现、可量产,对技术和行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未来,随着首个产品推出落地,将正式开启定制化存储或堆叠方案在端侧应用的大门,预计会有更多行业和客户选择该方案,推出更多具性价比和性能优势的产品。公司具备先发优势,近年持续致力于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产品推出后易与客户形成先发优势、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从而巩固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未来将积极推广推进,让更多应用选择公司方案。
Q:上半年及二季度,NAND Flash从容量及下游领域看结构有何变化?
A:公司在NOR Flash研发投入、量产和品质管理经验积累下,积累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和品牌口碑,当服务器市场发展起来时,兆易创新的模块型产品成为客户首选。上半年,公司NOR Flash在汽车、Mobile Flash和存储与计算板块营收高速成长,收入占比提升,预计NOR在服务器领域的高速增长将维持较长时间,目标是将NOR占比提升到两位数以上。
Q:下半年MCU行业及公司MCU业务的增长展望如何?
A:MCU行业经过完整爆发和下降周期后,已平稳两年,价格相对平稳,竞争形势激烈且处于相对平稳阶段。公司MCU业务的增长点在于工业控制、光储充、白电、光模块等相对高门槛的国产化替代细分方向,将针对这些方向开发专用产品。今年上半年公司MCU业务同比增长约20%,预计全年有望实现同比20%左右的增长,其中以高性能H7系列、F5系列等为代表的新产品收入占比有望达到MCU整体收入的10%甚至更高。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动研发提效,在高性能方向补齐H7系列、丰富F5系列(含F55、G5、E5)产品,在白电方向推出针对性专用产品,同时积极布局AI MCU、低功耗MCU、无线互联MCU及极致性价比MCU,以扩大产品家族覆盖面,预计未来几年业绩将持续稳健增长,新产品营收占比也会持续提升。
Q:公司NAND业务中48GB产品的全年收入展望及LPC NAND的营收贡献情况如何?
A:48GB产品对全年NAND产品线收入的贡献有望达到三分之一;Low Power NAND小容量产品已开始贡献营收,预计全年占NAND产品线收入的比例将提升至两位数百分比。
Q:公司今年及明年的NAND产能规划是怎样的?
A:今年行业及公司NAND产能均处于供应偏紧状态,产能大幅提升不现实;公司正积极推进下一代工艺制程产品的开发与导入,预计明年新制程产品量产后,产能有望得到释放。
Q:公司对定制化存储产品线的研发资源投入情况及中期市场规模测算如何?
A:公司对定制化存储市场前景看好,研发投入较大,产品开发节奏取决于与客户的项目规划进展,会满足客户对项目开发和节奏的需求;目前市场尚处于技术获认可及早期产品推出阶段,判断其市场弹性大,有望实现与标准接口利基存储可比的营收规模,但暂无法准确测算总市场规模。
Q:公司二季度末存货中DDR4和LPDDR4的备货情况,以及DRAM涨价产品的上游成本变化,这些因素对未来毛利率有何影响?
A:公司存货数据仅公布到业务单元(BU)口径,无法提供DDR4和LPDDR4的具体备货量;Flash和MCU存货成本增长以小部分为主,受生产周期影响(下单到入库、测试、封装等约需半年),短期成本不会明显增长,且制程迭代(如年底NOR Flash 45纳米收入占比提升,明年提升幅度更大)和封装效率提升有望抵消部分成本上升压力;Flash和MCU市场供求及价格相对平稳,上游供应成本变化不明显,产品成本构成多样,售价和成本变化趋于同步;在涨价趋势下,成本上升晚于市场价格上升,但因供应紧缺成本跟进较快,市场景气周期下营收和毛利率增长可期;公司作为设计及产品公司,不刻意通过预判价格变化进行囤货或减库存,库存建立源于销售额增长,会根据生产周期加一定余量准备库存。
Q:如何看待3D DRAM未来的竞争格局,公司在该领域除与上游关系外,如何保持长期领先优势?
A:公司在定制存储领域优势明显:一是先发优势,组建团队、开发项目及与客户共同推出产品的进程领先行业对手至少一年以上,且优势可能扩大,代工项目持续增加(均为与客户共同开发的量产项目);二是与战略供应商保持长期良好稳定关系,带来产能保障和制程优势,较竞争对手具备一代以上的制程优势;这两大优势叠加形成良性循环,因与客户合作广泛、有联合开发经验,在产品升级迭代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同时还有经验积累等隐形优势。
Q:公司中长期DRAM业务的发展规划,包括产品线中DDR5的布局及市场需求判断如何?
A:利基型DRAM狭义市场规模虽相对稳定,但主流玩家因产品升级逐渐淡出(占70%供应量的玩家减产或停产),为剩余30%供应商带来三倍以上的需求增长机会;若DRAM价格维持高位,可能存在部分应用转型或转方案的挤出效应,但整体仍看好增长机会。接口方面,中期(约两年内)主流仍为DDR4和LPDDR4,因利基市场主控芯片制程迭代较慢,搭配的DRAM接口以成熟的DDR4和LPDDR4为主,能满足系统应用需求;长期来看,利基市场接口将随历史趋势演进,如从LPDDR4向LPDDR5升级,公司已在产品路线图中规划LPDDR5产品线。
Q:DDR5及LPDDR5产品的规格、与方案厂及封测厂的合作情况,以及未来两年新产品推出和量产的时间节点如何?
A:接口IP存在从6.4Gbps向8.5Gbps发展的趋势,DDR5 IP应用将更广泛且成本会下降。随着主流型低端产品迭代,预计未来两年内,用于主流市场的主控芯片会更多采用DDR4和DDR5兼容设计,并逐渐向DDR5演进。公司产品规划将契合市场演进趋势和时间节点,与战略合作伙伴在产品定义和开发方面保持长期稳定的良好协作。
Q:公司汽车MCU成熟产品的渗透情况以及新功能MCU、AIMCU的规划是怎样的?
A:公司看好汽车MCU市场发展,受益于汽车智能化趋势及国产汽车厂商高速成长带来的国产化替代机遇。过去公司仅有一款入门级汽车MCU销售,2025年成功推出第二款具有ISO-B功能安全的M7汽车MCU产品,标志着研发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司规划了多核系列产品,目前正在研发推进中,预计明年会有相应产品线推出。此外,除与海外晶圆厂合作外,公司还与国内头部晶圆厂合作,推出基于国产工艺制程的汽车MCU产品,预期明年也会有相应产品推出。AIMCU布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配合AI场景的MCU,如用于人形机器人、机器狗关节控制及传感控制(已凭借工控技术优势实现较高渗透率)、AI服务器体系光模块数据通信(已获较高市占率)、AI服务器相关电源数字电源市场(新产品在国内外头部客户处陆续送样验证)、无线互联产品助力边缘侧设备获取云端AI大模型能力(如AI玩具、智能家居等场景),其销量将随AI市场快速成长而增长;二是通过AI算法和解决方案搭载现有MCU产品家族满足客户需求,如信号异常检测、AI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典型案例如面向光伏市场的AI拉弧检测方案,在头部客户处击败国际巨头友商,带动H7和G5系列新产品销量;三是在MCU产品内部集成NPU加速AI运算,针对对AI算力有特别要求且比边缘侧更边缘的Endpoint AI应用,目前一款针对工业领域的AI MCU正在开发中,另一款针对消费领域的AI MCU处于开发早期的产品定义阶段。
Q:公司45纳米NOR的进展、今年及明年营收占比规划,以及该产品的竞争优势如何?
A:公司目前45纳米NOR产能持续爬坡,预计2025年全年对收入的贡献可提升至15%左右。2026年预计将补齐45纳米NOR的产品线,32兆bit及以上容量都将实现45纳米产品的量产。45纳米NOR相比55纳米具有显著成本优势,芯片面积缩减约20%,带来竞争力提升。公司接下来将继续提升45纳米NOR的产品品质,使其达到工业级和汽车级品质标准,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