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股份(688521)2025年半年报业绩交流会
会议要点
1、财务与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芯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43.32%,同比基本持平。尽管尚未盈利,但亏损大幅收窄,二季度亏损9950万元,环比收窄54.84%,盈利改善趋势显著。IP授权业务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第二季度收入1.87亿元,环比接近翻倍,同比增长16.97%;royalty费用收入0.51亿元,基本持平。三大处理器IP贡献了数字IP收入的75%左右,模拟和射频IP收入也显著提高。芯片设计收入2.32亿元,其中52%与算力相关,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项目占比63%,主要涉及数据中心、智慧驾驶等领域。量产收入4.08亿元,同比增长20%,二季度2.61亿元,环比增长近80%,同比增长11.65%。
· 在手订单与新签订单情况: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芯原股份在手订单达30.25亿元,创历史新高,环比增长23.17%(一季度末为24.56亿元),其中90%为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ASIC业务),81%将在未来一年内转化为收入。二季度新签订单11.82亿元,环比增长近150%,其中SoC业务新签订单超7亿元,环比增长700%,同比增长350%;量产业务新签订单4亿元,上半年量产新签订单合计6.65亿元。
2、业务结构与市场布局
· 核心业务板块及增长驱动:芯原股份主要业务包括IP授权和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IP授权业务中,数字IP(以三大处理器IP为主)和模拟射频IP共同驱动增长,上半年IP授权收入占比显著,且模拟射频IP收入呈上升趋势。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ASIC业务)增长迅猛,二季度SoC业务新签订单超7亿元,主要受AI云侧和端侧需求带动,涉及数据中心、智慧驾驶、消费电子等领域。量产业务同样表现突出,上半年量产项目112个,另有45个项目等待量产,为收入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 行业与客户结构:2025年上半年,消费电子是增长最快的领域,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同比上涨70%,占比29.31%,主要受端侧AI需求带动。互联网和数据处理领域收入分别为2.32亿元和1.87亿元,消费电子、物联网、数据处理三大板块合计收入占比72%,同比提升7.6个百分点。非芯片公司客户群体(系统厂商、互联网企业、云服务提供商、车企等)收入占比达35.66%,客户数量持续增加,IP授权业务累计客户450家(新增3家),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累计客户340家(新增6家)。
3、技术研发与产品布局
· IP技术储备与平台化能力:芯原股份拥有六大处理器IP及1600多种模拟和射频IP,数字IP中的三大处理器IP(GPU、APU、MPU)是收入主力,贡献数字IP收入的75%左右。在云端AI布局中,公司具备对标英伟达的GPGPU技术能力,客户项目涵盖通用和定制化需求,且在高速接口IP(如SerDes)方面有长期储备和设计团队,正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等方式补全相关技术短板。平台化布局支持多项目并行开发,一个设计人员可同时参与多个项目,提升研发效率,目前在执行的芯片设计项目近100个。
· 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芯原股份在先进制程项目上进展显著,芯片设计收入中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项目占比63%,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智慧驾驶等领域。封装技术方面,公司采用创新的面板级封装方案,无需复杂的CoWoS工艺,通过将芯片放平后直接连线,提高良率并降低成本,已应用于新能源车等项目,且与新加坡公司合作实现商业化落地,该技术在汽车等对可靠性要求高的领域具有优势。
4、战略规划与未来展望
· AI业务与增量市场拓展:芯原股份将AI作为核心战略方向,聚焦云侧和端侧AI需求。云端方面,与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7纳米等先进制程的AI芯片,项目数量和需求增速快于国外;端侧方面,重点布局AR眼镜、AI Pad、智能玩具等增量市场,如为谷歌定制低功耗AR眼镜芯片,支持Gemini小模型(3B参数)本地化运行,同时推动AI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开发“智慧而非智障”的AI Pad。公司认为端侧推理市场潜力巨大,小模型将成为重要趋势,并计划通过IP授权 和芯片定制服务深度参与该领域
QA
Q:公司股东股份转让的具体情况及规划?
A:本次股份转让涉及两个重要股东,他们是七八年前公司困难时期入股的“雪中送炭”投资者,转让股份为两个点;另外三个点股份来自公司国外员工,这些员工持股大多是五年内首次涉及股份变动。公司基本面稳定,此次股份转让是正常的股东行为,不会对公司造成重大冲击。目前公司业务在端侧和云侧AI、自动驾驶、AR眼镜、AI pad等增量市场有良好发展态势,若业务增长符合预期,则无需过度担心股份转让带来的波动。此外,本次股份转让与定增解禁(六月)有一定时间距离,减持压力将逐步释放,核心仍取决于公司未来成长情况。
Q: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大算力芯片领域的定制化布局、推出时间节点及公司与他们的合作情况?
A: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大算力芯片定制化领域的布局速度正在加快,对国产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在SoC芯片的定制化开发方面,涵盖从前端IP定制到后端设计的一站式服务需求。目前公司在该领域已有多个项目推进,涉及7纳米等先进工艺,合作客户数量较多(非单一依赖某一家),但具体客户信息及项目细节因保密协议无法对外披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从IP定制、前端设计到后端实现的全流程服务,而非仅依赖单一订单或客户。未来两年,端侧和云侧AI将是公司业务增长的重要来源,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定制化需求将持续为公司带来业务增量。
Q:二季度在手订单增长较快的板块有哪些?其中与AI相关的部分占比多少?
A:二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达30.25亿元,环比增长23.17%。从板块拆分来看,SoC业务订单占整体订单的90%左右,且一年之内转化为收入的比例约80%。二季度SoC业务新签订单超过7亿元,环比增长70%,同比增长超350%,其中量产订单新签4亿元,今年上半年量产订单累计达6亿多元。IP业务将随订单转化持续增长,为未来几个季度营收提供坚实保障。
Q:公司在云端AI平台化布局中已有哪些产品技术能力(包括IP)?未来计划补全哪些IP及技术?
A:公司在云端AI领域的客户项目对标英伟达,聚焦通用GPGPU方向,技术实力国内领先。目前已具备较为齐全的IP及技术储备,客户项目覆盖云端和端侧。未来重点关注并计划补全高速接口IP(如SerDes),以进一步完善技术布局。
Q:公司近期新签订单情况及其中数据中心类客户的占比如何?
A:二季度SoC业务新签订单较多,新签订单总数为11.82亿元,单季度环比上浮近150%。其中,SoC业务订单7亿元,环比超700%,同比增长350%;量产业务新签订单4亿元。新签订单的增量主要由AI云侧端侧需求带动,这些订单将逐步转化为收入,为未来营业收入提供坚实保障。
Q:如何看待推理侧预处理、解码及缓存分离式架构的趋势,以及公司如何结合自身优势IP参与该业务模式?
A:推理侧应用中,端侧市场潜力巨大,如AR眼镜、AI Pad、耳机等设备,其对小模型(如0.3B参数模型)的需求增长明显,模型并非越大越好,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公司IP布局全面,除CPU外,SoC中包含GPU、视频处理、DSP等,可覆盖从camera到glass out的全链路需求,能满足端侧设备对多模块协同的需求,例如近期国际大厂的手势显示方案已采用公司相关IP。
Q:若考虑吸收国内团队,在IP使用自由度及技术人员支持方面与原有业务模式有何不同?
A:公司现有业务模式中,IP来源包括自有及第三方授权(如SerDes接口IP),吸收国内团队(通过并购或战略合作)获取IP与现有模式不冲突。获取的IP可化为自有,若技术能力足够,无需完全依赖外部团队,可对IP进行修改优化,关键是确保拥有所需IP以支持业务发展,如数据中心AI业务对SerDes IP接口的需求。
Q:公司车企一站式定制项目及众筹Trip Play平台目前有什么进展?
A:关于车企一站式定制项目及众筹Trip Play平台,目前进展如下:一是众筹模式的初衷是帮助缺乏自动驾驶技术积累、资金或决心的车厂实现技术突破,避免重复投入,目前已与多家车厂展开洽谈,但车厂决策流程较长,项目推进不会一蹴而就,需理性看待短期成果,不能期望明后年快速上量;二是国际合作方面,公司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与国外汽车行业联盟,在欧洲市场进展良好,中国与欧洲在相关标准、接口等方面已形成共识;三是技术优势显著,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解决方案具备缩小版实现能力,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竞争优势突出;四是行业趋势来看,未来汽车行业将更注重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芯片和自动驾驶领域有望实现领跑,且中外合资车企在芯片及方案选择上的主导权可能发生逆转,公司相关进展将为长远发展构建更高壁垒。
Q:公司在云端训练和推理方面是否具备计算或Memory Cube相关能力及项目储备?如何看待国内通过Memory Cube等方式替代HBM实现云端推理的可行性?
A:公司在云端训练和推理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技术路径,不迷信单一架构,注重“换道超车”。针对HBM替代方案,国内技术进步迅速,预计两年内将有显著变化;同时,公司认为在封装技术(如Chiplet)、架构优化(如避免大芯片设计以提升良率和性能)等方面存在突破空间,例如通过多芯片扩展、优化连线设计等方式实现高效算力。公司强调“Out of Box Thinking”,正储备基于先进封装和新型架构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潜在的算力需求和技术限制。
Q:公司ASIC业务中,目前云端与端侧项目的接单比例如何?如何看待后续两类项目的需求趋势?
A:现阶段,云端推理(Inference)ASIC项目占比较大,主要因其单价较高;但长期看好端侧市场,认为端侧推理卡、微调卡及AR眼镜、智能玩具等终端设备的增量空间广阔,量大将成为盈利关键。公司一年半前已布局端侧,注重平衡云与端的业务结构,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领域。
Q:公司面向汽车边缘AI服务器推出的可扩展高性能GPGPU AI计算IP的具体进展如何?是否已与客户达成合作?
A:该GPGPU AI计算IP基于公司20年GPU技术积累(含NPU基础能力),具备高速算力、高密度AI加速、多芯片扩展及3D堆叠内存集成能力。目前已与多家领先AI计算客户开展深度合作,涉及GPGPU和GPU两条技术路线,且公司长期深耕该领域,采用多代技术并行研发模式,虽不直接推出自有品牌产品,但作为“隐形冠军”深度嵌入客户方案,技术投入具有持续性和前瞻性。
Q:公司未来在并购方面的规划和方向是怎样的?
A:公司未来会考虑通过并购来补齐短板,响应国家鼓励并购的号召,并购方向主要是IP公司。公司拥有20年的企业文化底蕴,国内外并购经验丰富且多次成功,具备较强的辨别能力,不会盲目并购,会基于自身作为IP链主的责任和发展需求,以开放的心态推进相关工作,但也会注意并购的复杂性,避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