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能科技2025年中报业绩交流

用户头像
暴躁研究猿
 · 广东  


会议要点
1、财务与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显著增长: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1.49亿元,同比增长33.75%;二季度出货量927兆瓦时,同比增长188%,环比增长131%;二季度营业收入7.57亿元,环比增长93%。净利润方面,二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达0.52亿元,标志着业绩迎来明确拐点。
· 产能利用率与毛利率逐步改善:二季度排产显著增加,带动开工率提升,合肥子公司产线于4-5月投入运营,目前已有七八条线调通,产能逐步释放。随着产能利用率提升及产品结构优化,预计下半年毛利率将进一步回升,新型动力业务在Q3、Q4毛利率有望改善。
2、业务结构与市场布局
· 出货量结构保持稳定:二季度总出货量0.9吉瓦时,其中国内与国际占比为四六开(国内40%,国际60%),与一季度基本一致,全年预计维持这一比例。储能业务与新型动力业务方面,上半年新型动力占出货量的30%,符合公司预期,全年目标为新型动力与储能业务占比三七开。
· 海外市场重点拓展:国际市场以欧洲、亚太、拉美为主要区域,其中海外工商储二季度发货量同比大幅增长,上半年海外工商储发货约200兆瓦时,占海外出货量近30%;户储市场在亚太(日本、澳大利亚)加速布局,澳大利亚已成立子公司并推出一体机产品,受益于当地补贴政策,预计全年户储发货50兆瓦以上,日本市场也将在下半年实现批量发货。
3、新型动力业务发展
· 商用换电市场快速放量:新型动力业务上半年占出货量30%,主要依托两轮车换电场景,客户包括行业头部换电运营商,商业模式为租金200-300元/月,客户18个月可收回成本。公司软包磷酸铁锂电芯在该领域市占率约7%,2025年目标市占率5%,2026年计划提升至10-20%,目前已与头部客户合作并小批量交付,Q2开始上量,下半年毛利率有望回升。
· 市场空间与技术优势显著:商用换电市场保有量约1500-1800万台,年更换需求600万台,对应电池需求15-18GWh。公司在软包电池领域有十余年技术积累,产品寿命可达三年以上,性能、性价比及交付能力具备竞争力,行业头部客户均在接触或小批量合作,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4、钠离子电池研发与应用
· 钠离子电池布局两大体系:NFP(磷酸铁钠)体系聚焦汽车启动电池市场,替代铅酸电池,2025年预计出货50万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三年之内有望消化现有启停电池产线产能;NFS(硫酸铁钠)体系目前成本较高,主要应用于低温等细分场景,已实现小规模发货,未来计划通过无负极技术降低成本,预计2026年Q2-Q3大批量投产。
· 无负极技术突破成本瓶颈:无负极钠离子电池省去硬碳材料,简化制造工艺,能量密度可达到锂离子电池水平,成本预计优于现有锂离子电池,并保留低温、不怕过放等特性,计划2026年推向市场,优先应用于两轮三轮车等场景,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突破点。
5、产能规划与订单情况
· 现有产能与扩产计划:当前总产能规划12GWh(仪征7GWh+合肥一期5GWh),实际产能极限约7-8GWh,月排产400-600兆瓦时,开工率约70%。合肥二期5GWh产能建设启动,预计2026年Q1设备到位,Q2调试完成,主要生产大容量铝壳电芯(58130等型号),用于工商业及大储市场,未来规划产能兼容5.5-8GWh。
· 订单周期与交付保障:户储和工商储订单采用滚动排产模式,周期约60天,目前可满足交付需求;新型动力业务预计2026年Q2可能出现产能紧张,已提前调整应对。国际订单在产能紧张时优先保障,合肥新线调试进度符合预期,三季度出货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6、成本与毛利率展望
· 毛利率驱动因素明确:国际业务毛利率维持在35%以上,国内工商储毛利率与户储接近,新型动力业务毛利率目标为15-20%,随着合肥产线投产、开工率提升及规模效应显现,整体毛利率将逐步修复。成本方面,外购314标准化电芯价格较低,与头部供应商签订保供协议,保障工商业储能成本优势。
· 钠离子电池成本竞争力:现有钠离子电池因成本较高,暂未以低成本为主要卖点,而是通过低温、功率特性切入特定场景;无负极技术成熟后,成本有望低于锂离子电池,第一步实现与锂电同价,第二步进一步降低,结合低温性能优势,在北方两轮车、启停电池等市场具备替代潜力。
QA
Q:公司2025年Q2出货量中,海外户储、工商业、国内新型动力等业务的结构和占比如何?
A:2025年Q2出货量为0.9GWh,国内与国际占比为4:6(国内40%、国际60%),与一季度基本一致,全年预计保持这一比例。上半年新型动力业务占出货量的30%,符合公司预期,全年目标为新型动力与储能业务占比3:7。
Q:新型动力业务今年放量的主要依托场景、客户,以及未来几年的业务发展规划是什么?
A:新型动力业务目前主要放量场景为两轮车换电(商用快递、外卖骑手等),头部客户为换电运营商,其商业模式下租金200-300元/月,18-24个月可收回成本。该市场保有量1500-1800万台,年更换需求约600万台,对应电池需求15-18GWh(单电池2.5-3度电)。公司凭借十余年软包磷酸铁锂电芯技术积累,在寿命(3年以上)、性能及性价比上具备竞争力,2025年目标市场占有率5%,2026年提升至10-20%。Q1交货较少,Q2开始上量,预计下半年Q3、Q4毛利率回升,目前已切入头部客户并小批量出货,同时与行业Top10-Top20客户洽谈中。
Q:新型动力业务2025年5%、2026年10-20%的市场占有率目标,主要通过拓展新客户还是提升原有客户份额实现?当前产品的市场供需情况如何?
A:目标实现将通过现有客户份额提升与新客户拓展共同驱动。市场方面,因新国标要求,三元电池逐步转向磷酸铁锂电池,而优质软包磷酸铁锂电芯供应稀缺,公司产品凭借技术兼容(海外十年以上质保经验延伸)、制造能力及快速交付能力,客户试产后切换速度快。目前老客户市场反馈良好,同时新客户积极接洽并小批量出货,市场集中度低,客户更关注产品质保、质量及性价比。
Q: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的下游应用、订单反馈及相关指引如何?
A:公司钠离子电池已实现规模化交付,下游应用及订单反馈如下:商用换电领域销售进展较快;民用两轮三轮车领域(锂电替代铅酸方向)也在积极发力并贡献销售额,但成长速度相对较慢。研发与产业化进展处于行业靠前水平,产品分为两个体系:一是NFP(磷酸铁钠)体系,主要应用于汽车启动电池,目前与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市场,预计今年可实现约50万台的交付量,该细分领域进展迅速,预计未来三年内可消化现有启停电池产线产能;二是NFS(硫酸铁钠)体系,当前成本高于两轮车锂电,但在低温等特定需求场景已有发货,尚未大规模起量。此外,公司正积极开发钠离子无负极产品,研发阶段已解决主要问题,预计明年Q2-Q3可大批量投产,其能量密度可达到磷酸铁锂电池水平,成本较低,有望推动钠离子电池替代铅酸的商业逻辑落地,计划明年Q3推向市场并进行小规模试制,后续将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下一步计划。
Q:在当前碳酸锂价格波动背景下,公司钠离子电池需达到怎样的成本水平,下游客户导入意愿才会明显增加?
A:从产业链调研来看,碳酸锂供应过剩局面仍存,价格预计将维持在8-10万元区间,若其价格未出现超过10万元的上涨趋势,当前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尚不足以打动终端消费者。现有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及产品特性下,公司更多是通过其低温和功率特性,在特定场合体现性能价值以实现商业模式,而非单纯依靠低成本推动市场。而无负极钠离子电池模式,因无需硬碳、加工工艺大幅简化,成本有望优于现有锂离子电池,同时能保持低温特性,能量密度可达到锂离子电池水平,且具备不怕过放的特性,在低温性能受制约的北方新型动力市场等场景具有优势,未来有望先实现与锂电同等价格,再进一步降至更低成本,从而提升下游客户导入意愿。
Q:二季度公司单瓦时价格环比一季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哪些产品的单价下降?
A:二季度单瓦时价格环比下降主要因销售结构变化。国际及国内工商储、国内大储发货量增加,而工商储售价相对户储低,尽管其毛利率与户储基本持平,但销售结构中工商储占比提升导致整体单瓦时售价下降。
Q:二季度毛利率环比明显提升的原因,满产情况下毛利率大概能做到多少,以及今年是否有毛利率指引?
A:二季度毛利率提升主要受开工率影响,二季度排产较一季度大幅增加,成本随之下降。随着开工率进一步提升及合肥基地逐步复产(5 - 6月开始调产,目前已调通七八条线,5GWh产能中有两三个GWh产线调通),毛利率将逐步修复。小型新动力业务毛利率未来有望达到15% - 20%,但公司未明确今年整体毛利率指引及满产时的具体毛利率数值。
Q:公司小电池未来是否考虑给机器人供电池,有无此方向考虑?
A:公司正关注机器人电池市场,认为其对高能量密度(体积及重量能量密度)有刚需,而派能在封装路线及聚合物、金属领域的积累与之匹配。目前有专门团队进行材料体系开发及预研,已与部分客户处于送样阶段。
Q:公司目前开工率情况,以及对三季度和全年出货量的指引?
A:公司当前总产能规划12GWh(仪征7GWh + 合肥5GWh),但因电芯型号多,实际产能极限约为七八个GWh。目前月排产在400 - 600兆之间,开工率约70%。公司未对三季度及全年出货量给出明确指引,但提到产能可能成为明后年瓶颈,正启动合肥二期5GWh建设(预计明年一季度设备到位,二季度前安装调试完成并贡献产能)。
Q:二季度970多兆瓦时出货量中,工商储和户储的拆分情况及同比增长水平如何?
A:二季度海外出货占比60%,其中海外工商储上半年发货约200多兆瓦时,占海外发货量近30%,同比实现倍数级增长;户储方面,上半年贡献相对有限,预计全年国际市场工商储与户储整体呈现三七开格局,户储可能略多。海外户储市场此前较为单一,今年在亚太、拉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加大投入,其中日本市场全年户储发货预计在50兆瓦左右或以上,澳大利亚市场因补贴政策(2.6亿澳元,计划三年补贴完,预计实际不到三年,约一年半可完成),已成立子公司并推动一体机产品,户储批量发货预计于下半年开始。
Q:户储业务未来增长预期如何?
A:户储业务未来有望实现较大增幅。一方面,公司正拓宽海外市场,不再局限于单一市场;另一方面,针对亚洲市场的产品准备工作已完成并开始发货,叠加日本市场的贡献及澳大利亚市场订单的逐步落地,从下半年到明年,户储业务将是重要的增量点。
Q:当前订单排期周期及产能紧张情况如何?
A:户储和工商储交付采用滚动排产模式,订单滚动周期以两个月(60天左右)为目标。目前产能优先保障国际订单,若软包电芯出现紧张,会优先满足国际方向。合肥新线正陆续调试,调试速度和效率符合预期,尽管中间可能有一两个月的紧张期,但整体能够满足当前交付需求。小动力领域预计明年Q2可能出现紧张,目前已在做相关调整应对。
Q:合肥新线投产后,三季度出货量环比增长预期如何?
A:公司目前自产电芯产能约1GWh,扬州基地排产基本维持在500-600兆瓦时/月,该产能利用率已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提升对产线压力较大。合肥新线于8月底全部投产后,产能释放情况取决于市场备货节奏和电芯供应(外购314标准化电芯存在一定紧张风险,但已与头部供应商签订保供协议)。
Q:国际工商业订单的电芯来源是自产还是外采?
A:国际工商业订单电芯来源包括自产和外采。其中,M5产品使用公司自产的方壳电芯(来自公司现有方壳电芯产线);MT产品则采用外购的314电芯。具体使用哪种电芯取决于终端市场需求情况。
Q:合肥新线的产能规划及电芯容量级别是怎样的?
A:合肥新线设计考虑了多尺寸兼容性,蓝本以58130电芯进行设计。厂房空间最大可支持8GWh产能,若全部生产大容量电芯可达此规模;若部分产线调整生产120Ah或更小容量铝壳电芯,产能会有所损失,预计在5.5-5.85GWh左右。该产线主要匹配工商储和大储需求,规划生产120Ah以上容量的电芯。
Q:二季度国际业务毛利率水平及新动力业务毛利率预期如何?
A:剔除开工率不足的影响,国际业务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新动力业务方面,6月份毛利率已逐步恢复,未来目标是做到15%-20%。公司对新动力业务毛利率和产能利用率有信心,因其软包电芯契合小动力市场需求,且公司在品牌建设、产能布局、质量提升及团队运营等方面均有战略布局以支撑该业务发展。
Q:新动力业务的市场目标是什么?
A:新动力业务是公司重要战略布局,目标未来三年做到市场前三,未来五年市占率达到整体市场第一。公司在品牌建设、产能布局、质量提升及团队运营等方面均围绕此战略进行规划,软包电芯的特性也契合小动力市场需求。
Q:公司国内外业务结构转型进展及未来目标如何?
A:公司近年来业绩进入拐点,此前90%以上业务聚焦海外,今年上半年完成业务转型,实现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目前销量约为四六开(国内占四成,国际占六成),收入约为二八开(国内占二成,国际占八成)。上市时目标为国际与国内业务占比达到六四或三七开,目前正朝着该目标推进,整体发展态势良性。
Q:公司未来产能规划及投资计划是什么?
A:公司对未来市场预期良好,计划尽快投资并启用合肥二期项目,该项目产能为五个多GWh。同时,公司将在明年、后年进行产能储备,以支撑业务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