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冷行业市场前景与投资逻辑
· 液冷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液冷赛道预计从2024年250亿市场规模增长至2025年接近千亿,增长斜率陡峭,可能超过2023-2024年光模块市场的增长速度。尽管当前多数公司处于送样和接触海外厂商的前期阶段,确定性低于同期光模块市场,但液冷板块具备独立于海外厂商资本开支的Alpha属性,国内核心出海公司的边际突破值得重点关注。
· 去伪存真行情下龙头弹性突出:液冷赛道因高增长斜率有望获得更高估值溢价,国内厂商突破海外0到1的订单落地阶段后,后续1到2和1到10的增长速度将显著加快,EPS增速可能提升。下一波去伪存真行情中,具有实际突破的龙头公司弹性更大,建议重点关注。
2、液冷技术方案与冷却液发展趋势
· 液冷方案迭代推动冷却液升级:当前主流液冷方案为单相冷板,如英伟达GB200架构采用该方案,使用水和乙二醇等高沸点冷却液,价值量较小,上限约15千瓦;明后年推出的Rubin和Ultra Rubin架构将采用双相冷板或浸没式方案,需使用低沸点介质(如制冷剂)及绝缘、低粘度、高导热的氟化液或合成油,冷却液面临从0到1的价值量提升过程。
· 浸没式液冷冷却液需求明确:浸没式液冷(尤其是单相浸没)对冷却液性能要求严苛,需具备绝缘、低粘度、高导热等特性,介质主要分为油类(矿物油、合成油、硅油)和氟化液(氢氟醚、全氟聚醚、全氟烷等)。氟化液因性能优势(如全氟聚醚导热性优于油类),在高功率场景下更具潜力,未来价值量较高。
3、冷却液市场空间测算
· 机柜冷却液用量与价值量测算:以42U标准机柜(体积0.96立方米)为例,单相浸没式液冷若使用硅油(密度910-1500克/立方米),加注3/4机柜需约0.7吨/柜,按远期10万台机柜测算,硅油需求近1万吨,价值量约5万元/吨;氟化液密度为硅油两倍,用量更大,价值量区间为10万-50万元/吨,整体市场空间随方案升级显著增长。
4、冷却液行业竞争格局与国内厂商机会
· 油类冷却液国内厂商布局:矿物油领域,中国石油已与英特尔合作开发浸没式液冷方案;硅油领域,润和材料于2024年底实现液冷硅油量产,新安股份已开发进步型硅油冷却液产品,国内厂商在中低功率场景具备先发优势。
· 氟化液国内厂商突破进展:高价值量氟化液(氢氟醚、全氟聚醚等)领域,新宙邦通过子公司海思福布局半导体级氟化液并实现销售,聚和化学投产氢氟醚与全氟聚醚产品,永和股份、八亿时空(参股南通三鼎)在低聚体、全氟醚领域有技术储备;制冷剂领域,三美股份、昊华科技、巨化股份等在134A等品类占据市场份额,国内厂商有望在海外液冷方案升级中实现突破。
QA
Q:液冷市场未来规模的测算情况如何?
A:液冷市场规模测算需结合方案及介质类型。若采用双相冷板方案,冷却液占机柜体积小,据相关论文显示,1000千瓦机柜约用16升冷却液。浸没式方案因需在机柜中加入大量液体,以42U标准机柜(体积约0.96立方米)为例,假设加注密度为910-1500克/立方米的硅油至3/4机柜,单个机柜需用接近0.7吨硅油;若远期厂商出货10万台机柜,对硅油的需求拉动接近1万吨。氟化液密度通常为硅油的两倍,用量会更多。价值量方面,硅油约5万元/吨,氟化液价格区间在10万-50万元/吨。
Q:目前不同类型冷却液的主要供应商格局如何?国内厂商有哪些突破机会?
A:不同冷却液介质的厂商格局存在差异,目前行业处于发展前期,部分有准备的厂商已取得进展:矿物油领域,中国石油曾公告携手英特尔打造浸没式液冷方案;硅油领域,润和材料于2024年底实现部分型号液冷硅油量产,新安股份开发出进步型硅油冷却液产品;氟化液领域,双相冷板用制冷剂(如134A)供应商主要有三美股份、昊华科技、巨化股份、永和股份、东岳集团;氢氟醚与全氟聚醚方面,新宙邦通过子公司海思福向半导体和消费行业销售相关产品,聚和股份已投产氟化液(含氢氟醚、全氟聚醚、全氟醚),八亿时空参股的南通三鼎布局全氟醚冷却液,永和股份与新宙邦储备了二聚体、三聚体类氟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