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一个热爱光伏,执着光伏,投资光伏,信仰心中有光,便有明天的光伏人,我用我多年对光伏和硅料的认知,试图尽量把硅料讲清楚。
老杨的光伏“金句”和“至理名言”
能够把光伏逻辑讲明白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杨的每一篇光伏文章都把光伏逻辑理论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近来发现有些自媒体,部分文章内容引用老杨文章,有的甚至全文照搬,连起码的引用来源也没有注明,我也懒得维权。
老杨的思想永远在迭代当中,和通威一样,只可以抄袭,只可以模仿,永远无法超越。
老杨就是一部“永动机”,没有江郎才尽,只有行云流水。如长江,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硅料收储就是一个闹剧,从逻辑和法理上来说就是狗屁不通,属于典型的道德绑架。
历史上任何一次供给侧改革,都是淘汰落后产能资产直接归零,而不是先进产能为落后产能缴纳“智商税”。
如果以结果为导向来反向推论,制造硅料收储剧本这个“庞氏骗局”的,大概率是光伏减持企业或者多晶硅期货资本。
硅料是光伏行业的“面粉”,也是光伏行业的“睾丸”,更是光伏行业的“七寸”和“死穴”。
硅料是光伏行业的定价之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硅料投资占到光伏主环节投资40%的比重,硅料环节按照投资比重和投资风险以及投资难度理应拿走光伏主环节50%以上的利润。
光伏的生存法则,就是硅料吃肉,其他环节喝汤。电解铝的生存法则也是如此,电解铝冶炼吃肉,下游铝加工喝汤。
硅料一旦投产,就像过河的卒子,一去不回,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开工,不能停产。
硅料行业玩的是“胆小鬼”游戏,谁都可以一把梭哈建设100万吨硅料产能。但是,硅料一旦停产,意味着离破产倒闭不远了。
硅料的底层逻辑不是建设和生产,而是硅料能够卖给谁?能够卖多少?能够卖多久的灵魂拷问?
硅料的基本逻辑是供需紧平衡逻辑,一旦供需失衡,要么是硅料“拥硅为王”,要么是硅料“比烂游戏”。
硅料的生存法则就是通威吃肉,其他硅料企业喝汤,通威一股多大,一统硅料江湖。
如果通威不一股独大?整个硅料行业永无宁日,整个光伏万劫不复。
光伏历史已经证明,“拥硅为王”时代,硅料吃肉,其他光伏企业喝汤。后面硅料“比烂游戏”,光伏人连西北风都喝不到了。
硅料的最佳的销售模式是市场找硅料,而不是硅料找市场。
市场找硅料意味着硅料行业高度集中,硅料企业产能和产量相对平衡,硅料企业可以少量调节硅料产能就可以达到硅料紧平衡状态。
硅料找市场意味着硅料行业相对分散,硅料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被迫抢市场,硅料企业为了抢市场,存量博弈,相互踩踏,开启“比烂游戏”。
硅料最稳定的销售模式是硅料“包销模式”,硅料“代工厂模式”,通过股权高度绑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
目前硅料行业包销模式的硅料54.56万吨占到硅料市场130万吨的41.9%左右。
通威硅料股东包销通威硅料隆基34.8万吨硅料,天合包销8万吨硅料,京运通,晶科包销11.76万吨硅料。
34.8+8+11.76=54.56万吨。
硅料销售最靠谱的模式是通威的“超级一体化模式”。
通威从石英石矿山,工业硅,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电站整个光伏主产业链全部链条化,彻底解决硅料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间经历了什么的三个光伏灵魂拷问的问题。
通威依靠超级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自我消化25万吨硅料,成为硅料行业最靠谱的销售模式。
求人不如求己,通威正是通过自身产业链,在硅料“比烂游戏”阶段,硅料股东纷纷出轨P型硅料,依然维持包头34万吨硅料的满产,超产状态。
得优质硅料者得光伏天下,得通威硅料者一统光伏江湖。
隆基,天合借道通威实现了全部和部分硅料自给自足,也就是搭上了通威这艘诺亚方舟,可以衣食无忧,包打天下。
隆基,天合凭借通威硅料的质量优势,股东硅料折扣优势,硅料利润分红的优势,还有硅料供应链的安全,可以彻底碾压所有组件企业。
隆基,天合为了维护组件优势,必须确保通威的硅料碾压优势,必须将通威的硅料“包销模式”进行到底。
最终,组件行业只会形成通威,隆基,天合三企业鼎立局面。硅料行业形成通威独霸天下,一统江湖局面。
通威硅料解决了哪些问题?
通威硅料解决了硅料溯源的问题,解决了硅料零碳论证问题,解决了硅料质量天花板的问题,用高端电子硅去造光伏组件的问题。
用通威硅料,相当于拿到欧美海关的通行证,还有免缴“智商税”碳税的背书,关键的问题是无论技术如何?只要用了通威的硅料,光伏组件就相当于锦上添花,质量更上一层楼。
通威的硅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大尚,白富美。
“高”
通威的硅料纯度已经达到了13-15个9,为光伏行业从“N”型时代迭代到“X”时代预留了足够的发展迭代空间。
通威的硅料生产工艺从永祥第八代储备到第九代,硅料建设成本从每万吨5亿元降低到每万吨4亿元。
通威的硅料“黑科技”,“核武器”等离子法硅料工艺正在紧锣密鼓的中试当中。
通威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不断的自我迭代,自我颠覆。对于所有硅料玩家来说,通威成功做到了只可以被模仿,只可以被抄袭,而无法被超越的残酷事实。
“大”
通威的硅料产能永远在更新当中,刚披露的92万吨硅料产能,保山硅料基地通过硅料技改,无中生有就多出了5万吨硅料产能,通威硅料总产能达到了惊人的97万吨,离100万吨仅仅一步之遥。
通威的硅料产能具有30%以上的弹性,也就是说,通威100万吨硅料产能,可以生产130万吨硅料。
通威一家硅料供应全国恰恰好,如果通威把乐山四期12万吨,鄂尔多斯40万吨全部建设投产,通威一家硅料企业供应全球硅料就顺理成章了。
严格意义来说,全球硅料行业,保留通威一家就可以了。就像英伟达,微软,空客一样,把全球的市场基本瓜分了。
瓦克,韩华等如果没有国家保护,早就被中国硅料搞死了。
“尚”
硅料行业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化工行业,被通威硬生生的搞成了一个花园工厂。去通威硅料基地考察,就像去一座美丽的公园去漫步。
可以想象,在这样环境下生产的硅料,工人心情好,设备先进,工艺先进,硅料纯度嫣然不纯?
光伏是一个美好的事业,光伏从硅料开始,硅料就是“黑金”,给通威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也成了光伏行业的印钞机,太阳生生不息,光伏印钞机就不会停止。
“白”
通威的创业资金就是卖猪🐖得来的500元,用于网箱养鱼,彻底颠覆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堪称白手起家的典范。
通威大股东创业43年,通威上市30年,在诚信经营,企业信誉,违规,违法等方面就是一张白纸。也可以理解为“白名单”成员。A股上市公司当中,实属罕见。
“富”
通威是水产行业,光伏行业唯一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富与不富?已经写在脸上,通威就是一个低调到极致的“土豪”。
通威18般武艺样样精通。
通威只要拿下全球行业龙头,就会连续上演长期霸占的剧本,绝对不容许其他企业染指。通威玩的剧本属于典型的卧榻之地,岂容他人鼾睡。
通威目前拿下了水产饲料全球龙头,30年长期霸占此殊荣。
通威连续8年拿下电池片行业龙头地位,从此无企能够染指。
通威连续5年拿下硅料行业全球龙头地位。
通威是唯一一家不可能犯“路线错误”的光伏企业。底层逻辑就是通威超级有钱。
硅料板块,通威在改良西门子法棒状硅领域傲视群雄,彻底秒杀所有选手。
通威同时备份了粒状硅,还有独门绝技,黑科技,硅料核武器等离子法硅料技术,目前粒状硅,等离子法硅料正在热火朝天的中试当中。
通威在电池片领域,是同时布局TOPCON,HJT,TBC以及钙钛矿技术的唯一光伏龙头企业。
截至2025年9月,通威已十一次打破HJT组件纪录 。
2025年3月6日,通威THC 210高效组件功率达到783.2瓦,转换效率突破25.21%,这是其第八次刷新HJT组件纪录。
2025年3月,通威THC 210高效组件功率达到790.8瓦,全面积转换效率高达25.46%,第十一次刷新HJT组件纪录 。
通威冲刺HJT是为光伏无银时代找到一个新的桃花源,为光伏“T”时代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
通威的TOPCON,TBC,钙钛矿等技术都处于行业的领先位置。
通威没有“短板”,通威的短板就是“长板”,就是通威需要时刻保持永动力,不断否定自己,不断颠覆自己,不断革新的勇气和决心。
和通威处在同一个时代,是所有光伏企业的悲哀,也是国家的国运。
通威的终极目标就是无限度把光伏度电成本下降到接近为零,和国家的能源战略高度吻合。
“美”
光伏是一个阳光事业,也是一个美好的事业。
通威一直布局光伏领域,毫不动摇,一直围绕着光伏全产业链在上下布局。
通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战略定力,风雨不动安如山,堪称光伏行业一道靓丽的风景。
硅料行业的基本情况
以下是部分硅料企业名单及产能情况:
1. 通威股份:产能97万吨,稳居行业首位,2024年硅料全球市占率30%。
2. 协鑫集团:产能50万吨,以颗粒硅为主,2024年全面转向颗粒硅技术,徐州基地新增8万吨颗粒硅产能。
3. 合盛硅业:产能40万吨,东部合盛20万吨多晶硅项目于2024年二季度投产,2025年一季度产能完全释放。
4. 大全能源:产能30.33万吨,内蒙古包头二期10万吨项目于2024年二季度投产。
5. 新特能源:产能30万吨,产能与2024年持平,未有新项目投产。
6. 东方希望:产能24.5万吨,宁夏一期12.5万吨项目逐步释放产能。
7. 亚洲硅业:产能23万吨,2025年3月海东红狮14万吨项目点火试产,总产能跃升至23万吨。
8. 弘元绿能:产能10万吨,公司已形成“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完整一体化布局。
9.其亚集团:其亚新疆集团硅业公司年产4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首期10万吨工程于2023年10月正式投产,二期项目预计2024年10月投产,届时将新增10万吨产能。
10.东立光伏:内蒙古协鑫东立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期10万吨颗粒硅已建成投产,二期项目为年产10万吨颗粒硅及15万吨纳米硅项目,于2023年10月10日开工。
11.戈恩斯:新疆戈恩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6万吨棒状硅产能,不过协鑫科技已宣布出售其持有的新疆戈恩斯全部股权。
12.润阳股份 :润阳股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投建的年产5.5万吨工业硅和5万吨多晶硅项目于2023年建成投产。
13.南玻集团:南玻集团旗下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高纯晶硅年产能为1万吨,董事会已批准新建青海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
14.陕西天宏: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微电子级多晶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产能为3750吨/年,随着生产趋于稳定、系统不断优化,产能将逐步提升至4250吨/年。
15.新疆晶诺新能源:一期年产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于2023年投产运营。
2024年公司实施2万吨/年提质降碳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填平补齐、装置挖潜,已将现有装置的产能提升到7万吨/年。
16.青海丽豪:已具备年产15万吨的多晶硅产能,排名全球第六。其青海西宁基地一期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于2022年7月投产,二期10万吨项目2023年底建成,使得西宁基地总产能达15万吨。
青海丽豪抛出了630亿元的投资计划,规划设计多晶硅产能达60万吨,产能规划规模仅次于通威股份和协鑫集团。
中国的硅料产能永远是一个迷?
名义硅料产能380万吨
包含PPT,已经开工建设,未完工投产,已经投产,已经停产的所有硅料产能。
理论硅料产能330万吨
除PPT,未投产的所有硅料产能。
有效硅料产能280万吨
所有已经投产的硅料产能
实际硅料产能230万吨
所有维持常年开工的硅料产能。
硅料行业实际开工率56.5%,通威开工率高居硅料行业榜首,通威开工率达到80%以上。
以上数据不准确,是不完全统计,估算,预测的结果,不作为投资依据。
通威是硅料游戏规则制定者
从目前来看,硅料限产,减产,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的所有政策,广期所多晶硅期货等有关硅料的游戏规则都是出自通威的智慧。
硅料行业,通威不点头,只能是讲故事,搞庞氏骗局。
通威是硅料行业的幕后推手,让一帮硅料企业去闹腾,通威不点头,就是小作文。
硅料的“N”型时代再定义
狭义的理解
“N”型硅料只有通威一家,理由是通威90%以上的硅料符合“N”型硅料要求。
另外一个核心的理由是高端电子硅只有通威一家有能力大规模出口,并且得到下游企业的长期论证。
广义的理解
“N”型硅料包含通威,新特能源,大全,亚洲硅业,青海丽豪。
新特能源,大全,亚洲硅业,青海丽豪或多或少都能够制造N型硅料出来,只不过是比例不同而已,没有通威的90%这个比例高。
通威的硅料是硅料行业的珠穆朗玛峰,相比其他四家硅料企业每吨有2000元左右的溢价。
广期所多晶硅期货注册会员后面扩容了两家硅料注册会员,主要是为“N”型硅料和“P”型硅料每吨贴现12000元打的补丁,也就是增加了两家“P”型硅料企业,为扩大硅料交割范围,为广期所提供交易量服务的。
“P”型硅料的准确定义
除通威,新特能源,大全,亚洲硅业,青海丽豪之外企业生产的硅料。
如果对此定义有歧义,可以认真学习广期所多晶硅期货的交易详细细则。
连广期所多晶硅期货注册会员都不是,谈何“N”型硅料?
硅料收储到底是不是“庞氏骗局”?
光伏反内卷高居国内反内卷榜首,从国家召开会议的等级,国家高层的重视,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来看,光伏无疑是国家反内卷的重中之重。
硅料是光伏反内卷的核心环节
硅料企业名义上有17家企业,实际上生产的硅料企业也就是10家左右,有7家硅料企业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处于停产状态。在这里,为了和谐,就不一一列举具体停产的硅料企业名单了。
通威的智慧
通威提出的硅料限产,减产,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等一系列硅料政策,都是通威智慧的结晶。
通威在广期所推出多晶硅期货,对整个硅料期货品种的定义,硅料品质的鉴定,起到压舱石和兜底机制的作用。
在多晶硅期货名存实亡之际,通威从牙缝里挤出来3000吨硅料用于交割。
通威强行只同意推出西门子法棒状硅的多晶硅期货,杜绝“P”型硅料单独品种上市。
硅料期货的反内卷的拦路虎
电解铝硅料企业凭借主业电解铝近年来挣的盆满钵满,每吨电解铝净利润高达3000-5000元,硅料作为副业,主业贴补副业。
电解铝硅料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备电厂,或者在电费比较低廉的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硅料成本低,虽然硅料品质比较低,但是凭借硅料成本优势,多少都可以卖出去一些硅料。
对于电解铝硅料企业来说,单纯靠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政策来说,监管难度很大,由于电解铝硅料企业远在边疆地区,可以通过赊销,变相倾销的办法来绕开硅料监管。
从两家电解铝硅料企业公开澄清没有低价销售硅料来看,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捕风捉影的事情,犯不着需要公开澄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就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让硅料企业自我了断。
硅料生产对于硅料企业来说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把硅料按照不低于完全成本价卖出去才是一个头痛的问题。
由于通威一家硅料企业通过包销,自我消化模式锁定硅料80万吨,留给市场销售的硅料只有50万吨,10家企业来抢50万吨市场份额,竞争之残酷可见一斑。
硅料企业如果常年维持不了50%的开工率,意味着就要亏损。如果断断续续生产,意味着硅料成本会大幅度增加。从大全的成本变化就可以看出,硅料开工率对于硅料成本的影响有多大?
大全的硅料成本与开工率呈负相关关系,开工率越高,硅料成本越低。开工率越低,硅料成本越高。
大全2025年一季度开工率低,全成本为5.308万元/吨,而2024年四季度开工率高,全成本为4.514万元/吨,两者相差0.794万元/吨。
2025年二季度大全能源硅料单位销售成本58.15元/公斤,全成本预估超60元/公斤,主要原因就是开工率仅30%左右,未开工的折旧、摊销成本都算进了开工的成本里。
从理论上来说,开工率越高,固定成本可以通过生产更多产品得到平摊,从而降低单位成本。
反之,开工率越低,单位成本会因为固定成本只能平摊到较少产品而被拉高。
对于硅料企业来说,50%开工率就是一条生死线,低于50%开工率就是宣布死亡或者判处死缓。
硅料卖不出去,就会堆在硅料仓库形成库存,硅料库存一旦超过半年以上,硅料性能??下降,硅料就要面临减值。从而倒逼硅料企业停产。
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政策,一定会严格执行。硅料企业相互监督,一旦有确切证据,肯定会进行举报。
国家会通过税务系统,金融系统,审计,大数据等手段对硅料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硅料企业不低于最低完全成本价销售硅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组件质量进行监管,倒逼组件企业采购高品质硅料,确保组件质量。
组件质量堪忧,抽检结果触目惊心。
根据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数据,2019年-2024年,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已由100%断崖式跌至62.9% 。
2025年,该中心抽查了36家企业的69个批次组件,有11个批次存在质量问题,不合格率逼近16%。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机械载荷不合格(5批次)、光电转换效率不达标(8批次)、功率虚标(3批次,铭牌偏差)等领域 。
此外,光伏组件的原材料也存在较多质量问题,如光伏玻璃合格率为70%,边框合格率低于50%,焊带合格率低于60%,接线盒合格率低于50%等 。
如果不及时止损,中国光伏在全球的美好形象即将毁于一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把光伏纳入长期监管范围。
开展专项抽查
为遏制部分行业非理性竞争态势,防范可能出现的低价低质风险,2025年首次开展光伏组件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
同时,围绕儿童学生用品、燃气用具、移动电源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164类产品、1.6万余批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全面加大网售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力度,抽查批次较2024年增加70%,并重点针对低价产品开展抽查。
排查治理隐患
印发《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方案,聚焦包括光伏组件在内的23类84种高风险产品,对产品生产企业登记造册,建立企业数据库,制定风险隐患现场排查工作指南,对企业进行现场排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源头治理
严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批管理和证后监管,对获证企业生产能力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强制性认证管理产品证后监督,开展获证产品认证有效性抽查。
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
强化综合监管
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分类、风险分级监管制度建设,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
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运用智慧化监管手段,采集相关监管信息,给企业精准画像,曝光典型案例,开展质量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共治。
硅料企业不是停产就是在停产的路上。不是在死亡就是在死缓的路上。
硅料最低完全成本价也就是全硅料行业的硅料平均价。首先淘汰的一定是高于最低完全成本价43874元的硅料企业,然后淘汰“P”型硅料产能。最后淘汰的是综合实力不济的硅料企业。
多晶硅期货的套期保值实际操作,如果硅料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除了包销模式和一体化模式之外的硅料,下游硅片企业优先选择的一定是通威的硅料,然后是退而求其次,新特能源,大全,亚洲硅业,青海丽豪这四家硅料企业。
实际硅料现货交易,除了包销模式和一体化模式之外的硅料,也基本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执行,通威的硅料比其他硅料企业普遍溢价每吨2000元。
除了隆基由于包销的硅料高达34.8万吨,会通过二级市场抛售部分通威硅料。还有通威为了广期所多晶硅期货交割,会拿出少部分硅料用于交割之外。通威自身不会主动向市场销售通威硅料。
国家硅料最新标准是压垮落后硅料产能企业最后的一根稻草。
2025年9月16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征求《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新的能耗标准已完成起草,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15日。
该标准拟于发布后12个月实施,这意味着如果顺利,最早实施时间在2026年底。
该征求意见稿将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为三级,1级、2级、3级分别为≤5kgce/kg、≤5.5kgce/kg和≤6.4kgce/kg 。
其中,新建或改、扩建企业的综合能耗应符合2级标准,现有多晶硅企业的产品综合能耗限定值应符合3级标准。
该标准正式实施后,多晶硅单位产品能耗不达基准值要求(6.4kgce/kg)的企业将被限期整改,逾期未改或整改后未达准入值(5.5kgce/kg)的企业将被关停 。
根据行业分析,新能耗标准实施后,预计将有部分企业不符合标准。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初步统计显示,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减少31.4%,这意味着有31.4%产能可能因不符合标准而面临整改或关停 。
也就是说,到2026年年底,硅料产能将通过硅料能耗强制国家标准关停31.4%的产能,下降到240万吨。如果按照国内硅料需求140万吨计算,可以达到58%的硅料开工率。
如果通威一家拿走80万吨硅料,剩余60万吨硅料市场,相对于143万吨硅料产能来讲,硅料开工率只有41.9%。属于典型的僧多粥少的局面,意味着还有部分硅料企业要被淘汰。否则,剩余硅料企业根本活不下来。
这样的假设是建立在通威的粒状硅和等离子法硅料没有投产的情况下的预测。一旦通威的粒状硅和等离子法硅料投产,所有的预测模型就要发生根本变化。
初步预计,通威的粒状硅和等离子法硅料大概率会在2026年进入全面量产阶段。
通威硅料的几个问题,对硅料行业的影响几何?
通威如何对硅料降本增效?
通威目前的包销模式全面恢复,保山30万吨硅料产能在2025年6月份全面恢复生产,处于满产状态,通威会利用丰水期超产,平水期降低负荷,枯水期进入超低负荷生产,目的就是降低硅料单位成本。
通威的乐山一期,二期在检修技改,乐山三期在2025年5月份就恢复生产,也是利用乐山丰水期超产,平水期降低负荷,枯水期维持超低负荷生产。
通威包头硅料基地常年维持超高负荷生产,满产满销状态,为硅料库存循环,调理保山和乐山在枯水期的生产和供应缺口。
通威合理利用电力成本的周期,合理安排三个硅料基地生产,达到硅料综合成本下降的目的。
通威为何常年维持硅料高库存?
通威的硅料生产是不连续性的,产量也是高低起伏不定的,保山和乐山受到水电价格的影响很大,只能是丰水期超产,平水期降低负荷,枯水期维持超低负荷的生产模式。
丰水期大规模生产的硅料一定会形成库存,导致硅料库存积压。
通威会通过硅料老出新进的原则,确保硅料库存时间不会超过6个月,确保硅料品质在合格范围。
通威的硅料库存是隆基,天合,京运通,晶科,通威自身,还有高景等硅料企业共同的库存,这些企业基本都没有硅料库存仓库,是直接从通威硅料仓库把硅料拉到拉棒工厂直接进行加工。
也就是说,通威的硅料库存如果达到20万吨,都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常年维持10万吨硅料库存是常有的事情。
通威的硅料股东包销模式的硅料价格有5%的折扣,还不用建设硅料仓库,硅料品质和供应有保证,还能够享受硅料股权分红,硅料股东不选择通威硅料就是自废武功。
通威如何应对综合能耗新标准?
按照电耗和能耗进行折算,通威硅料产能只能达到2类标准,离1类标准还有一点差距。
这个标准经过多次博弈,最终定稿,也是通威的智慧。
通威不能仅仅拿出一个符合自己的标准来淘汰其他硅料企业,必须要高标准才行,通威自身也属于不达标硅料产能,这样的话,整个硅料行业无话可说。
通威能够做出这样高标准方案,肯定是有后手的,也就是通威的粒状硅和等离子法硅料已经在路上了,还有通威一定会通过永祥第九代进行技改,达到新的能耗1类标准。
通威乐山一期和二期已经在技改,大概率就会采用永祥第九代工艺。
乐山四期粒状硅中试线和等离子法硅料中试线也已经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相信不久就会大白于天下。
通威2026年净利润会助力通威硅料全面升级改造,脱胎换骨,全面拉开和所有硅料企业的距离。
如果最低完全成本价限价销售政策能够落实执行到位,通威每年销售80万吨硅料,每吨硅料净利润1万元,通威硅料净利润就有80亿元,扣除少数股东权益,通威光硅料就至少有60亿元左右净利润。
硅料收储的来龙去脉?
硅料收储的最大推手,不是通威等硅料行业龙头企业,而是面临被淘汰出局的“P”型硅料企业。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供给侧改革,都是淘汰落后产能。无论是通过环保,能耗等强制措施,还是通过限价的措施,都是淘汰落后产能出局,最终淘汰落后产能资产归零为结果。
如果让先进产能为落后产能买单,既不符合市场游戏规则,也不符合经济基本逻辑。
硅料收储纯粹是一种道德绑架,试图制造舆论迫使先进硅料产能为硅料落后产能缴纳“智商税”,其险恶用心其心可诛。
到底是哪些企业?哪些势力在制造舆论,发布小作文,全球,全网大肆宣传硅料收储?
从利益结果为导向来推论
从最近光伏减持的企业来说,有制造硅料收储的强烈要求,因为股票要上涨,必须要有强刺激,在光伏二季度业绩拉胯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硅料收储的重磅消息,股价很难拉起来,减持股票就没有超额收益。
最近光伏减持的企业读者可以通过公开资料去查询一下,究竟是哪些光伏企业,然后逐一排查就明白了,在这里,我就不点名了。
多晶硅期货资本也有制造硅料收储的可能性。
多晶硅期货资本为了放大🔍多晶硅价格的波动,从中牟取暴利,故意放出硅料收储的烟雾弹,达到暴利的目的。
通威曾经在投资者交流互动中曾经提示投资者不要听信谣言,注意投资风险。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开出面澄清硅料收储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也挡不住硅料收储的小作文全球满天飞。
甚至连美国知名媒体也加入传谣的行业,可见硅料收储的“庞氏骗局”对某些企业有多么重要?
硅料收储剧本为何偃旗息鼓了?
某家企业在股票宣布减持完成后,非常奇怪的是,硅料收储剧本小作文立马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
同时,多晶硅期货徘徊在5-5.5万之间波动之后,硅料收储剧本小作文立马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
侦探结论
如果以结果为导向来反向推论,制造硅料收储剧本这个“庞氏骗局”的,大概率是光伏减持企业或者多晶硅期货资本。
免责声明
老杨聊光伏所有收费或者免费文章,仅供粉丝付费或者免费阅读,作者写文章的本意是用于光伏行业发展探讨及研究。
一家之言,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投资损失,与作者无关。
文中内容如果涉及侵权问题,可在公众号留言联系作者,经过作者核实属实,作者会自行修改或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