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煤老板”到资本新贵:时代的“剧情反转”
资本市场的精彩之处,在于“戏剧性”。
一年前,特变电工还是煤炭领域的“传统玩家”;而通威股份,则是新能源领域的“顶流明星”。如今风水轮流转,特变市值反超通威,成为新能源领域新的话题中心。
有人说,这是资本市场的偶然;但在更深层次,这是能源转型大棋局下的“必然”。
通威跌落神坛,源于“硅料比烂”的周期性宿命;特变逆袭上位,靠的是对“煤”的重新定义——从卖资源到卖技术、卖附加值,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的“点石成金”。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故事,而是一场关于能源逻辑的“思维革命”。
二、通威的“神话坍塌”:光伏龙头也有宿命
2022年,通威的市值高达3049亿元,是资本眼中的“光伏之光”。但到2025年中,通威市值692亿元,蒸发了77.3%。
原因并不复杂:过度内卷与行业失衡。
1、硅料价格崩塌:从黄金到白菜
2025年上半年,硅料价格跌破3万元/吨,电解铝企业低价倾销、组件环节压价,整个行业陷入“比烂循环”。通威虽为龙头,也难逃亏损。上半年亏损49.55亿元,成为光伏行业“亏损王”。
2、包销机制失灵:体系裂缝扩大
原本通威凭借“股东包销+分红机制”稳坐供应链核心,但随着价格暴跌,包销体系松动,部分客户掺杂采购、降低比例,导致乐山、保山硅料基地被迫停产。
3、战略“主动烂”:以退为进
通威选择“雪藏利润”,大规模计提减值,为反内卷政策“铺路”。短期看是“自废武功”,长期看或为行业出清做准备。但资本市场不会等,股价的惩罚立刻到来。
通威的问题,不是产业方向错,而是节奏乱。它过早进入了“马拉松的后半场”,而资本,只看短跑成绩。
三、特变的“点石成金”:煤炭的新能源逻辑
与通威的“被动挨打”不同,特变电工的故事堪称一场“逆势突围”的经典样本。
1. 背景:煤价下行,传统煤企“无路可退”
2024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国内产量创新高、进口煤冲击、库存积压,叠加新能源装机激增,火电需求萎缩。
结果是:煤矿利润被摊薄、市场情绪低迷。
但特变电工偏偏反其道而行——不逃离煤炭,而是重塑煤炭。
2. 转型关键:煤制气项目,一场“能源化学反应”
2025年3月,特变电工宣布投资170亿元,在新疆准东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
项目一旦投产,每年可将579万吨原煤转化为天然气和LNG,附加值翻倍。
简单算账:
卖煤炭顶多赚30亿元;
但转化为天然气+LNG,可卖到55亿元以上,附加值提升25亿。
一旦成功复制,整个7400万吨产能转化后,就是一个年产值超3000亿元的能源巨兽。
3. 战略优势:政策、区位与结构的“三重红利”
政策红利:煤制气符合国家能源安全与碳中和战略,银行融资更易、审批更快。
区位红利:新疆资源丰富、煤质稳定,西气东输管道可实现规模运输。
结构红利:在新能源高波动性背景下,天然气是理想的“调峰能源”,市场需求稳定。
特变不再只是“煤老板”,而是从资源端走向能源生态的全链布局者。
四、特变超越通威,意味着什么?
1. 能源转型的赢家逻辑:从单一赛道到复合生态
通威押注光伏硅料单一赛道,行业一旦下行,亏损立现;
特变则构建“煤—电—气—光伏—储能”多维布局,哪怕煤价跌、电力紧,也能靠其他板块“对冲风险”。
资本看重的不是单一业绩,而是抗周期性与再造能力。
2. 政策导向的分水岭:新能源不等于光伏
过去几年,光伏几乎垄断了“新能源”话语权。但随着装机过剩、价格崩塌,政策焦点正在转向“能源安全”“多元供给”与“清洁化利用”。
煤制气、氢能、储能,正逐步成为下一个风口。
特变的成功,正说明“煤的清洁化”与“新能源化”并不矛盾,而是互补。
3. 资本偏好的回归:不再迷信“纯绿”,而看“真金”
通威的“高估值坍塌”,本质是资本对纯光伏故事的“幻灭”;
特变的崛起,则代表资本对“实业逻辑”的重新信任。
一句话:未来的能源企业,不是讲故事的公司,而是能落地的公司。
五、未来三年:一场“能源秩序重构”的战局
(1)通威:苦尽甘来还是无尽拉扯?
2026年预计,硅料行业将迎来“大浪淘沙”。
14家企业可能面临停产,剩余企业将被迫在成本线以上竞争。
通威凭借包销体系与等离子法硅料的技术升级,有望在2027年实现产能恢复、利润修复。
换句话说,通威不是消亡,而是蛰伏。
它的挑战,不是“活不活下去”,而是“还能不能引领”。
(2)特变:新能源帝国的“第二幕”
特变的能源故事还远未结束。
煤制气只是开端,未来或将在储能、氢能、清洁电力等方向复制成功模式。
特变的关键在于执行力——从煤到气,再到“电化中国”的产业闭环,它正成为中国式能源转型的模板。
(3)资本:将重新定义“新能源”的价值体系
新能源不再是“光伏一枝独秀”,而是“多能互补”的复合格局。
投资者需要重新理解“绿色”的含义:
不是拒绝煤炭,而是让煤更清洁;
不是迷信高科技,而是看谁能持续赚钱。
六、结语:谁才是下一个特变?
特变电工的崛起,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战略定力。
它看透了能源转型的本质——能源不灭,只是形态在变。
当别人还在用“新能源”去炒概念时,特变已经把“旧能源”做成了新生意。
这才是值得资本尊重的企业智慧。
未来的赢家,不是最“绿”的公司,而是最“稳”的公司。
能源的尽头,不是革命,而是融合。
总结:
通威的低谷,是光伏产业深度内卷的必然。
谁能在风口过后仍能“活得漂亮”,谁就能笑到最后。
免责声明
老杨聊光伏所有收费或者免费文章,仅供粉丝付费或者免费阅读,作者写文章的本意是用于光伏行业发展探讨及研究。
一家之言,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投资损失,与作者无关。
文中内容如果涉及侵权问题,可在公众号留言联系作者,经过作者核实属实,作者会自行修改或者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