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了中际旭创2
昨天的帖子得到挺多人的关注。从评论交流看,可能需要补充一则科普贴。中际旭创的年报本身就是光模块的科普资料,本文结合高人研报和公告进行摘录综述,意在简析光模块行业龙头的增长逻辑与未来趋势,涵盖行业前景、竞争格局、公司基本面、技术研发及风险因素等五个维度,揭示公司在AI算力需求爆发背景下的增长潜力与挑战。
中际旭创是全球光模块行业第一名,凭借800G/1.6T产品领先性、规模化量产能力及全球化布局,有望受益于数据中心互联需求井喷行情,但是关税战、卡脖子和技术迭代进程快慢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性,再者,行业周期性明显,有井喷期,就必然有间歇期,必须关注业绩剧烈波动等风险。
光模块行业概况与发展趋势
光通信模块的用途是实现光电信号转换,它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电信网络(广域网)、园区网络(局域网),办公网、生产网、校园网、电力调度网、证券交易网,游戏、网购、支付宝、微信、抖音,云计算、大数据、AI算力,等等,都离不开它。
近两年,AI大模型兴起,叠加5G网络覆盖深度化,驱动光模块行业进入高速发展周期。据业内人士预测,在2024年井喷的基数上,2025年至2027年仍将维持15%左右的年度复合增长率。
1.1 行业驱动因素
AI算力需求爆发是光模块行业增长的首要引擎。AIGC大模型参数规模动辄万亿级,训练与推理过程需要海量数据传输,数据中心内部及跨数据中心的互联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根据OFC 2025展会披露,单个超算中心对光模块的需求量可达传统数据中心的5-10倍。中际旭创在2025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指出,北美头部CSP客户为满足AI算力集群建设,已将800G光模块采购量上调20%,同时提前启动1.6T产品验证流程。这种井喷需求不仅拉动当前业绩,更加速了行业技术迭代周期。
传统数据中心以100G/200G光模块为主流配置,而AI数据中心为实现低时延、高带宽互联,正快速向800G/1.6T过渡。Cignal AI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800G光模块出货量已突破2000万只,占高速光模块市场的45%,预计2025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60%。
中国"东数西算"等政策推动算力资源跨区域调配,长距离光模块需求同步增长。中国信通院预测,2025年国内智算中心光互联市场所需400G以上高速光模块出货量将同比增长85%以上。
5G网络商用深化与6G研发启动形成长期支撑。5G建设初期以宏基站部署为主,对光模块需求以中低速为主,随着5G-A技术试验和商用部署,基站前传、中传、回传链路对25G/100G光模块的需求将持续释放。6G原型机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等新技术对光模块的速率、功耗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行业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
1.2 技术演进路径与市场结构
光模块行业技术迭代呈现"速率提升+集成度提高"的双轮驱动特征。速率方面,过去10年几乎每3年翻一倍,而且还在加速迭代,从10G/25G到100G/400G,再到800G,现在,1.6T产品已进入商用落地阶段。OFC 2025展会数据显示,1.6T光模块已完成主流设备商兼容性测试,北美CSP客户计划2025年Q4小规模部署,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而单位带宽成本下降30%。这种平滑演进式的加速迭代,使得技术领先企业能够持续享受先发优势。中际旭创2024年高端光模块(800G及以上)毛利率达36.7%,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把握LPO技术路线分化契机的新易盛,短期业绩增长率和毛利率都迅速超越中际旭创(请参考上一贴)。
技术路线竞争加剧行业分化。当前光模块主要技术路径包括传统分立器件方案、硅光集成方案和共封装光学(CPO)方案。传统方案在成本控制和工艺成熟度上占优,仍是当前市场主流,2024年占全球出货量的70%;硅光方案通过晶圆级集成降低功耗和体积,在长距离传输场景具有优势,预计2025年市场份额将提升至30%;CPO方案将光模块与交换机芯片共封装,可降低数据中心互联端口功耗40%,但受制于产业链配套,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商用。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头部企业均采取多技术路线布局策略。
市场结构呈现"应用场景分化+区域竞争失衡"特点。从应用结构看,数通市场已超越电信市场成为第一大需求来源,2024年占比达58%,其中北美CSP客户贡献数通市场70%的需求;电信市场占比约35%,主要受5G建设和光纤宽带渗透率提升驱动;工业、医疗等新兴市场增速也很快。从区域结构看,中国厂商已占据全球光模块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全球光模块TOP10有7家中国企业3家美国企业,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约6成,竞争格局及成因分析请参考上一贴。
1.3 产业链格局与竞争壁垒
光模块产业链上,呈现一条微笑曲线,两头高,中间低,上游高度集中、下游客户强势,中游的光模块厂商竞争非常激烈,市场格局直到2023年、2024年才趋于稳定,由中际旭创坐稳冠军宝座,Coherent坚守亚军。
上游光芯片环节技术壁垒最高,高端光芯片,如200G EML、硅光调制器,主要由美国II-VI、Broadcom、Lumentum等企业垄断,中国厂商在中低速芯片领域已实现国产化,但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仍超70%,还面临着卡脖子的风险。(光器件环节国产化率较高,天孚通信、光迅科技等企业在陶瓷套管、光纤阵列等领域全球领先。)
下游客户主要为各国高科技巨头(英伟达、亚马逊、微软、谷歌、脸书、苹果、OpenAI、字节跳动、腾讯、阿里)、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和电信数通、计算设备供应商商(华为、思科、诺基亚、爱立信、HPE、戴尔、联想、浪潮、紫光股份等),单一大客户采购占比可达30%-50%,中际旭创前五大客户采购占比约745,很多光模块都是ODM印着设备厂商的品牌,或者干脆白牌装入数据中心机房,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强。
中游光模块制造环节竞争相对比较激烈,全球参与者超100家,CR10约占七成。突破高端光模块的厂家并不多,即使是中低端,竞争也没有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辛苦,看看家电、家具、锂电芯、光伏组件、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行业,那些行业的竞争才是真正的激烈。
产业链特征决定,光模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单一的成本控制,而是需要"技术研发+快速响应(量产能力)+客户绑定"立体化竞争,因此,中高端光模块的行业领先者可以构筑很高的进入壁垒,进而享有竞争优势,拥有较高的盈利潜力。
技术研发方面,高速率光模块研发需要跨学科团队协作,涵盖光学、电学、热管理等领域,头部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往往超过5%。中际旭创2024年研发投入13.3亿元,同比增长66%,研发人员1,453人。
量产能力方面,800G/1.6T光模块生产涉及数百道工序,良品率直接关系到毛利率的高低,中际旭创通过自动化产线将800G良率提升至95%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85%的水平。
客户绑定方面,头部CSP客户认证周期长达12-18个月,认证通过后通常形成2-3年的稳定合作关系,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向"联合研发+产能锁定"深化。中际旭创已成为英伟达、谷歌等公司的首选供应商,并进入亚马逊、脸书等重要客户供应链。公司与Meta、AWS等头部客户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提前1-2年介入下一代光模块技术定义,800G OSFP-R光模块和1.6T LR4光模块均为与客户联合开发的定制化产品,技术参数领先行业3-6个月。与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障产能,约定最低采购量和价格调整机制,这种深度绑定模式既保障了公司产能利用率,也提高了客户转换成本。
中际旭创公司基本面分析
中际旭创业务。
2.1 业务结构与市场分布
中际旭创的光模块产品品类比较齐全,从中低速(10G/25G/100G)到高速(400G/800G/1.6T)都能提供,高速产品是近年增长主力。
2024年,800G光模块出货量占公司总出货量的35%,贡献超过50%的营收和60%的利润。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北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客户包括AWS、Meta、微软等,单机柜部署量随AI算力需求增长而提升。400G光模块作为过渡产品,主要面向国内云计算厂商和电信运营商。1.6T光模块于2024年底完成客户认证,2025年Q1开始小批量出货,预计下半年将大规模放量, 2026年成为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市场分布,北美市场贡献公司65%的营收,该地区客户对高速率、低功耗光模块需求最为迫切,是800G/1.6T产品的主要买家。国内市场受益于"东数西算"工程和算力网络建设,2024年营收占比提升至25%,增速达150%,显著高于北美市场90%的增速。公司正积极拓展欧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2024年在马来西亚建成投产新工厂,作为应对关税政策的产能备份,目前已实现对北美客户的稳定供货。
2.2 财务表现与运营效率
中际旭创近年财务数据呈现"高增长、高盈利、低现金流"的特征。
营收方面,2022-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85%,显著高于行业30%的平均增速,主要得益于800G产品量价齐升。
盈利能力方面,2024年毛利率达35.2%,较2022年提升8.5个百分点,主要受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净利率达21.7%,创历史新高,反映公司的规模效应。
现金流方面,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31.6亿元,同比增长66%,对净利润的覆盖率约六成,反应其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很一般。
资产负债率多年控制在30%之下,有息负债占比不高,财务结构稳健,前一贴也有简述。
运营效率指标持续改善。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都在快速下降。存货周转次数提升。
2.3 产能布局与供应链管理
中际旭创已构建"全球三极"的产能布局,以应对不同区域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苏州总部基地主要生产中低速光模块和研发高端产品,铜陵基地专注于800G/1.6T高速光模块量产,2024年产能利用率达90%以上,2025年Q2完成二期扩建;马来西亚基地作为海外产能支点,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占北美订单比例已达70%,二季度实现全面达产,有效规避关税风险。三地产能协同运作,可根据客户需求和政策变化灵活调配,保障交付稳定性。
针对美国关税政策变化,公司一方面通过马来西亚工厂实现"产地多元化",另一方面优化产品BOM结构,提升美国成分占比以满足关税豁免条件。公司高端光模块中使用的博通DSP芯片和II-VI激光器占产品成本的70%左右,满足"美国成分≥20%"的豁免要求,2025年已提交关税豁免申请,预计可覆盖80%以上的北美订单。
同时,公司加大国产替代力度,在光芯片、电芯片等关键环节与国内供应商联合研发。公司通过收购苏州旭创切入光模块领域后,持续向上游延伸,已实现部分光芯片的自主设计与制造。在25G/50G DFB激光器芯片、硅光调制器芯片等领域,公司已完成技术突破并小规模量产,800G光模块中自研芯片使用率达30%。公司与长飞光纤、天孚通信等光器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发锁定关键物料供应,保障产能稳定性。2024年国产物料采购占比提升至35%,较2022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不过,要走的路还很长,现在仍难于摆脱“卡脖子”的威胁。
行业竞争格局与主要参与者
根据LightCounting年数据,全球光模块市场CR10将近70%,TOP10中有7家中国企业3家美国企业,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约60%。中际旭创于2023年首次超越Finisar一举夺魁,2024年守擂成功,略微领先Coherent(含原Finisar)。下面几个图片不知为何昨天贴不上去,可做参考,一定有更完整美观的数据和图片,后面如果遇到再做更新。
3.1 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TOP3,新易盛(300502.SZ) 是中际旭创在高速光模块领域最强劲的国内竞争对手,客户结构与中际旭创高度重叠,均以北美CSP客户为主。上一贴写过,2024年,新易盛凭借LPO产品需求爆发,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均远超中际旭创,而且毛利也远高于中际旭创。在技术布局上,新易盛硅光技术进展很快,在OFC 2025展会上发布第二代1.6T OSFP光模块,采用3nm DSP芯片,功耗降低20%,性能参数与中际旭创产品相当。但新易盛的规模效应弱于中际旭创,营收体量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TOP4,华为/海思,配套华为昇腾生态、5G网络、光传输等,另一种竞争力量的存在,从略。
TOP6,光迅科技(002281.SZ) 是全球光模块TOP10榜单国内元老级存在,业务涵盖光芯片、光器件和光模块全产业链。公司优势在于光芯片自主化率高,25G DFB芯片量产能力国内领先,100G EML芯片进入样品验证阶段,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国资背景。2024年光迅科技营业收入120亿元,总体量比新易盛还大。它的业务结构中电信市场占比更高(约60%),而数通市场布局相对滞后,800G产品于2024年Q4开始小批量出货,1.6T产品处于预研阶段。光迅科技的竞争优势在于国产替代背景下的政策支持和电信市场的稳定需求。
TOP7,海信(待补充)
TOP9,华工科技(待补充),武汉公司。
TOP10,华西股份/索尔思光电,800G光模块已实现小批量交付,且公司的光芯片产品也已进入量产阶段。2025年6月13日,东山精密发布公告,为拓展光通信业务、实现产业协同效应,由全资子公司香港超毅拟以不超过6.29亿美元的现金收购索尔思光电100%股份(同步收购索尔思光电ESOP权益和索尔思光电可转债)
另外,还有后起之秀联特科技(301205.SZ)虽然规模还小,约为中际旭创的5%,但是,800G光模块产品快速增长,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0%。联特科技聚焦高速率、长距离光模块市场,在800G DR8、FR8等细分产品上具有技术优势,已进入谷歌、亚马逊供应链,且与2025年6月宣称1.6T光模块处于样品测试阶段,有望2025年底完成客户认证,2026年开始量产,追赶很紧。为应对关税政策,它也在海外建厂。也是武汉公司。
3.2 国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TOP2,Coherent(原Finisar),老牌光模块行业龙头,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降至排名第二。公司在光芯片技术积累深厚,尤其在VCSEL、DFB激光器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产品主要应用于电信和工业市场。2024年受全球电信投资放缓影响,Coherent光模块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而数通市场800G产品进展缓慢,市场份额被中际旭创等中国企业挤压。为应对竞争,公司加大硅光技术研发投入,2025年推出基于硅光平台的1.6T光模块,但量产进度落后于中际旭创。Coherent的竞争优势在于光芯片自研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且成本控制能力不及中国企业。其在中国市场布局较弱。
TOP5,思科,待补充
TOP8,马维尔,待补充
另外还有两家之前在这个榜单多年的光模块厂家,在新榜单未出现,原因待查,但其光模块技术实力不可小瞧,虽然成本控制它们早已无优势可言。
Broadcom(博通) 通过收购Avago进入光模块市场,一直在TOP10榜单上停靠前的,但是2022年开始不见了,(为什么,待查)。公司优势在于垂直整合能力,可提供从光芯片、DSP芯片到光模块的完整解决方案,客户主要为电信设备商和大型数据中心。Broadcom在CPO技术领域布局领先,已与交换机厂商合作推出共封装光学产品。在高速光模块领域,Broadcom 800G产品出货量于2024年实现同比增长60%,但主要面向自有交换机客户,市场开放性较低。Broadcom的竞争策略是绑定自有芯片生态,通过"芯片+光模块"一体化方案提高客户粘性,但其产品价格较高。
Lumentum 是全球领先的光芯片和光模块供应商。公司在可调谐激光器、相干光模块等领域技术领先,主要服务于电信市场和云服务提供商。Lumentum在2022年收购了专注于光通信产品的NeoPhotonics,提升其在光模块市场的地位,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领域。2023年宣布以7.5亿美元收购云晖科技(Cloud Light),这是一家专注于设计和制造数据中心互连应用先进光模块的公司。云晖科技在高速光模块市场,尤其是在400G和800G光模块领域有很强的市场表现。2024年Lumentum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数据中心市场的投入,800G光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长80%,但基数较低,市场份额有限[15][85]。在技术路线上,Lumentum同时布局传统分立和硅光方案,2025年发布的1.6T相干光模块主要面向长距离传输场景。Lumentum的竞争优势在于高端光芯片技术和相干光模块市场领先地位,但其在数据中心短距光模块领域与中国企业相比成本较高,难以形成价格竞争力。
3.3 竞争格局演变趋势与核心竞争要素
全球光模块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呈现"头部集中度提升+技术路线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800G/1.6T等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加大,行业技术壁垒提升,CR10份额很可能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不同技术路线(传统分立、硅光、相干、CPO)将长期共存,适应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的企业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
中际旭创凭借在高速率产品量产能力、客户资源和全球化产能布局上的优势,有望维持行业龙头地位。
但是,新易盛的追赶非常快,硅光技术也跟上来了,而LPO产品优势给它提供更高的毛利率,有增进了它追赶的后劲,隐约中存在挑战威胁。
国际巨头在CPO等新兴技术上的领先突破,如果改技术规模化应用的进展很快,中际旭创被它们反超也是有可能的,技术追赶是需要时间和积累的。
四个核心竞争要素:
一是技术研发能力,尤其是1.6T及以上高速率产品的开发进度和良率控制,以及硅光、CPO等新技术的储备;
二是产能规模与交付能力,800G/1.6T光模块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
三是供应链韧性,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能否保障光芯片等关键物料供应并规避地缘政治风险至关重要;
四是客户绑定深度,与头部CSP客户建立联合研发机制和长期供货协议,可有效抵御竞争压力。中际旭创在量产能力和客户绑定方面已建立优势,但在硅光芯片自主化率和CPO技术布局上仍需加强,以应对长期竞争。
$中际旭创(SZ300308)$ $新易盛(SZ300502)$ $光迅科技(SZ002281)$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