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陆家嘴民工ccc
 · 上海  

$中材科技(SZ002080)$ $宏和科技(SH603256)$
虽然调整过程很痛苦,但还是庆幸两个点,一个是中材融资盘在7月那波调整已经下去了一些,这一次融资盘没有上太多;一个是宏和没有融资盘。
但是调整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个人觉得中材500e应该算一个比较合理的位置,但也不代表一定会在这里横着,毕竟对于机构来说,卖方call 800e可以有60%的空间,还是比较好的买入点。对于宏和,如果不考虑Q布这块利润,26年预期就是在10-12亿的业绩,因为更纯粹,所以给30x估值的话,也就是300亿市值属于合理,往后就看果链cte需求提升带动利润以及Q布。(个人简单判断,不代表投资建议,也别跌破了就来杠,股市向来盈亏自负)
简单聊一下大家的分歧点。
1、二代布 vs q布
目前这块确实还没有最终的定论,台光也在做各种测试,价格和成本均有所考虑。
但是不管怎么说,nv的产品迭代路径很清楚,就是做到单位功率越来越大,因为数据中心的容积是有限的,必须在同样的面积下提升整体功率,才能实现单位成本的下降。
对应的材料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往后肯定是要升级到Q布,只是时间的问题。就如同光模块从早期的400G到800G再到1.6T,电子布也是类似的升级逻辑。无非就是到底是26年就用,还是27年用。
2、低膨胀布
苹果和华为都已经确定性上机使用,也是因为端侧需求提升,所以日东纺才发布了T-glass(低膨胀的叫法)的产能扩张计划。对于海外企业来说,整体扩产都是非常谨慎的,因为他们整体经历的经营周期远大于国内企业,他们对于风险的把控是远大于国内企业的考虑,一旦他们扩产,肯定是看到下游确定性的长周期维度的需求,才会做出扩产的动作。
那对于国内这两家来说,其实是印证了下游需求的景气度提升。而且当一个行业有外资企业的时候,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是很强的,成本基本都是吊打海外企业,所以还没把海外企业的份额卷掉,就担忧国内企业互相抢份额,还是为时尚早。
这一点从国内制造业利润变化就能看出来,当一个行业只有中资企业的时候,那就是无下限的卷利润,比如光伏。
3、其他企业扩产难度
二代生产难度在于拉丝、包括织布与褶皱等,很难攻克。而且中材为了满足下游要求,目前二代布还是坩埚法工艺,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部分切到窑炉法。
Q布生产难度在于织布+后处理,各家企业在不同环节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有的拉丝有优势,有的织布有优势。根据行业内专家的说法,后处理对DF值的影响最大,这块中材的优势是比较大的。宏和的话,在织布这块也是深耕多年,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包括端侧用到的极薄布,公司是完全可以满足且通过了苹果的认可。菲利华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和拉丝工艺有优势,也是花了很长时间配合下游做研发,不可能还没放量就说别人能轻松做,那前面那么多年的时间岂不是瞎了,基于常识考虑也不可能是这么简单随意。
对于巨石,雷声大雨点小,前面刚开始进入的时候也做过一次分析,2年维度内很难对上面三家造成影响。
4、何时能再度向上?
说实话不好预判,但是最合理的就是陆续验证业绩的增长,这段时间就横盘消化估值。
参考23年的cpo启动,其实也陆陆续续上上下下了多次,因为就是大家的预期反复摇摆,需求好各家企业都要进入扩产,大家担忧竞争格局+担忧周期性,但最后的业绩释放以及产业端的需求持续向上,打消了早期的担忧。其实当时跑了那么多cpo公司,最终兑现的就是zjxc和xys,23年当时清晰地记得第一波给xc拍1500亿,最后在1200e机构就兑现了。后来反反复复,现在已经4000e,所以有时候要相信常识,大道至简。
期待明年电子布的预期修正,也能有千亿公司的出现。产业在快速迭代,对于公司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有实力配合下游做技术升级的玩家才值得留在牌桌上,从无到有就说要做大做强,画饼都会画,最后还是业绩兑现说话。
$菲利华(SZ3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