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花得太值了,淘宝闪购份额超美团,高盛研判88VIP节是关键节点

用户头像
二马由之
 · 陕西  

根据晚点LatePost昨天的独家报道,上个周末,淘宝闪购日单量超过了美团,单量在8月7、8、9日天连续破亿,而且投入的营销费用,商家端、消费者端、骑手端的加在一起才100 亿多元,虽然比美团同期的投入要大,但是远没到500亿,也大大低于我的预期。三个月改变市场格局,这钱花的太值得了。

巧的是,8月10日,高盛也专门发布了一份外卖行业专家会,找来的业内专家,对当前外卖竞争格局的分析,信息量很大。我也研读了一下,还是相当客观的。借此正好来全面梳理一下各方的牌面和策略。

一、行业大环境:反内卷政策重塑竞争规则

7月中旬以来的反内卷政策是个分水岭,各平台补贴强度下调,平台承担更高比例补贴来减轻商户负担。这种政策导向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特别是有利于推动差异化竞争。取消零元购,强调可持续的差异化竞争,这意味着单纯烧钱换市场份额的时代基本结束了。

但应当注意,监管本质上对企业还是呵护的,希望行业理性竞争、健康发展,市场有竞争,商家才更有钱赚,消费者体验才更好。

二、美团:产品创新+运营效率的双轮驱动

拼好饭和神抢手,两个营销产品给美团贡献了大量订单

美团的拼好饭日均1650万单(占食品订单17-18%),神抢手日均3100万单(超30%份额)。这两个产品创新确实是美团的杀手锏,特别是神抢手超过30%的份额占比,说明美团在产品创新上确实有两把刷子。浣熊食堂的推出显示美团在向上游供应链延伸,这种标准化、数字化运营的思路值得关注。

美团在低线城市的骑手和商户供给方面渗透很深,调度算法也因为多年数据积累而领先。这种基础设施优势短期内很难被超越。

美团闪购从年初3万家增至3.5万家,转化率达15-16%。这个转化率数据挺亮眼的,说明美团在利用外卖流量做即时零售方面确实有优势。

三、阿里:生态整合的后发优势

刚看到淘宝闪购连续三天破亿单量、周六反超美团1.1亿单的消息,再结合高盛这份专家会议纪要,感觉高盛之前的分析可能还太保守,阿里这次的反击来得比预期更高效。

高盛主要说明了,饿了么并入淘宝,接入4亿+日活。这个流量基数确实恐怖,关键是转化效率如何。

美团虽然在餐饮外卖上很强,但在日用品、药品这些品类上,阿里明显更有供应链优势。特别是整合了盒马和阿里健康后,"Alibaba integrates Hema and AliHealth into its on-demand retail operation",这种多业态协同是美团、京东短期内很难复制的。

品类结构优势突出,淘宝闪购25%的非食品订单占比相当可观,这在客单价和利润率上都有优势。高盛预测88VIP购物节冲击新里程碑,年底维持8000-9000万日单量,这个体量确实不小,但是能维持住就是站住了脚跟。

回看这个预测,"Expert believes Alibaba targets to achieve new daily order milestone during August (e.g. 88VIP shopping festival)"

8月7-9日连续破亿的数据完美验证了专家的判断。从8月7日立秋,到8月8日88vip会员日,再连上一个周六营销节点,这个"new daily order milestone"确实实现了,而且连续3天破亿。

市场份额格局在加速重塑,高盛报告提到7月阿里43%的市场份额,现在看来可能已经是过时数据。如果淘宝闪购能持续维持破亿单量,那么淘宝闪购和美团五五开的双巨头格局可能比预期来得更快。

从两家品类数据对比看,阿里的策略确实精准:

-茶饮类:6:4领先美团,已建立优势

-餐饮类:5:5已经基本追平,主要是高客单价订单,仍然落后于美团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很聪明。茶饮是天然的获客利器:客单价不低、消费频次高、年轻用户多。先在茶饮建立优势,再逐步渗透到餐饮,比直接硬刚餐饮市场要明智得多。

淘宝大会员体系的推出是个关键节点。淘宝、饿了么、飞猪、盒马X、网易音乐、优酷打通,积分权益跨场景使用,这种玩法美团很难跟进。

二马在最近一年多,本来已经以京东为主要购物平台了,这次淘宝闪购,再叠加88VIP 大会员的权益,又让我回归淘宝了。

高盛报告中提到的"leveraging ecosystem across Taobao main app and eCom/instant delivery infrastructure"正在变成现实。

按照高盛的说法,

美团靠的是"operational efficiency",本质上还是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

阿里靠的是"ecosystem integration",通过跨场景导流和会员体系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长期来看,后者的盈利潜力可能更大。

四、100亿改变市场格局

据晚点的报道,这一轮淘宝闪购的总营销投入在100多亿左右,包括了商家、消费者和骑手三端的补贴。说实话,这笔钱花得太值了。阿里历史上,三个月砸100亿就能直接改写市场格局的案例并不多见,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可以说是相当漂亮的一次战役。

而且这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不是那种“说大话花小钱”的公关动作。商家有单有补贴,消费者真真切切拿到优惠,骑手的单量和收入都上去了。很多媒体之前担心商家会亏,其实完全是杞人忧天——对于中小商家来说,有生意做,有补贴拿,开心还来不及;对于连锁大餐饮品牌来说,虽然订单结构改变,短期会有压力,但线上流量在涨,长期才是升级生意模式提升利润空间的正确方向。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平台愿意真投钱做大市场,非常难得。它不仅是商业上的投入,也是对内需的直接刺激,对消费信心和就业都有正向作用。北大光华的研究基于淘宝闪购的支付宝数据测算过:平台每投入1元消费券,可以带动7.6元的增量消费。这意味着阿里的投入不仅自己划算,还帮整个消费市场放大了几倍的效果。

所以,这100亿不仅对阿里很划算,更是在帮行业和市场重塑竞争节奏,也印证了监管推动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思路是对的。

五、京东的尴尬处境更加明显

京东被进一步边缘化;

高盛报告提到京东的策略:稳住10-20%的市场份额("Targets a steady 10-20% market share while achieving UE break-even")

但在阿里美团激战正酣的时候,京东这种保守策略可能连10%都保不住。

特别是在即时零售这个新赛道上,京东200万+的日单量相比阿里1200万差距过大。

京东单均亏损从二季度的7-8元收窄至7月的4元,改善幅度还是很明显的。说明其"more disciplined subsidy approach"确实有效果,但是也确实说明真是跟不动了。

六、拼多多和抖音浅尝辄止

拼多多采用轻资产模式,将多多买菜的网格仓转型为前置仓,配合第三方物流。这种打法成本控制能力强,但服务体验可能是短板。

抖音的内容电商切入,抖音专注生鲜和3C,但缺乏仓储网络导致品类受限。短期内更像是试水,还谈不上真正威胁。

七、市场格局改变是短期可预见的未来

总的来说,7月三大平台都是负单位经济效益,这说明竞争确实很激烈。

长期盈利预期来看,

专家预测:"expert sees Meituan UE to potentially return to Rmb1 per order with Alibaba's unit economics to also gradually improve with scale/efficiency"

专家预计美团单均盈利回升至1元,阿里单位经济也会随规模效率提升而改善。

从非餐饮的即时零售订单数据来看,

高盛统计,即时零售日均3000万单,美团1600万、阿里1200万、京东200万+。美团领先但优势不算压倒性。

即时购物这个赛道的天花板可能比纯外卖更高,特别是随着用户习惯养成,日用品、药品等高频需求的线上化。

对于市场份额,专家预测中期内5:4:1或4.5:4.5:1的格局,基本就是美团、阿里双巨头,京东保持一定份额的格局,京东基本不决定战局,就看阿里能不能完全追上美团,现在看来,可能性很大。("5:4:1 or 4.5:4.5:1 market share split (Meituan: Alibaba: JD) in the medium term")

从投资角度来看,

美团因为外部竞争加剧导致利润承压,高盛预期"2Q revenue +16%/adj. EBIT -58% yoy"看基础设施优势和下沉市场的护城河是否能给他拖底。

阿里投入确实不小,但如果能成功构建"everyday app"生态,长期价值巨大,加上AI侧仍然在发力,目前阿里的状态不错。

从专家会议的信息看,外卖大战正在从野蛮生长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美团的产品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确实领先,但阿里的生态整合优势正在显现,特别是在非餐饮即时零售这个新赛道上。

$阿里巴巴-W(09988)$ $美团-W(03690)$ $京东(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