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SZ000876)$ 新希望集团下的上海绿捷校园餐饮版图:从资本垄断到食品安全危机
事故的导火索
2025年9月中旬,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反映午餐出现变质饭菜,并且出奇的一致,发臭的虾仁炒蛋。
而此事件的供餐方上海绿捷——一家近年来几乎垄断上海部分校园午餐市场的企业。而绿捷的关联母公司,正是国内农业与食品领域巨头——新希望集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食品安全事故,更是一场资本与制度交织下的危机。
时间线:从进入校园到独家供应
2018年:试点进入
上海绿捷最早以“校园营养午餐改革试点”身份进入上海市场。当时,它只负责3所小学的配送。
2019-2020年:扩张
在多轮招标中,绿捷凭借母公司新希望集团的资金和供应链优势,逐步击退竞争者。到2020年底,它已拿下上海郊区80%的校园午餐订单。
2021年:独家合同
根据有关人士获得的内部文件,绿捷与上海多区教育后勤中心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独家供餐协议。协议条款中,几乎没有退出机制。
2022-2024年:成本压缩
随着市场地位稳固,绿捷开始在采购和配送环节不断压缩成本,偷工减料,多位供应商证实,他们被要求“压低至少15%的供货价”,否则会被替换,而各校学生和家长也逐步开始反映校园午餐“越来越难吃”。
2025年:事故爆发
冷链断裂、食材质量下滑、监管失效……终于在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仅两周后,悲剧发生,然而令人耐人寻味的是,各区的教育部分大都以沉默应对,似乎对校园午餐这一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基本大计表现出相当的忽视与冷漠。
家长与师生的声音
在上海某小学的微信群中,家长们群情激愤。
“我们交的餐费不低,为什么孩子吃到这样的东西?”
“早就觉得饭菜不新鲜,但没有别的选择。”
“他们垄断了市场,我们根本没话语权。”
一位患病学生的母亲泪眼婆娑地说:“孩子才八岁,为什么要承受这种事?”
供应商与内部员工的揭露
• 前供应商A:
“绿捷要求我们提供远低于成本的价格,不可能保证质量。拒绝后,我们被立刻踢出合作名单。”
• 绿捷前员工B:
“每次检查前,公司会提前通知,甚至临时更换合格食材。检查一过,又恢复以前的劣质原料。”
• 内部管理者C:
“母公司新希望的高层很清楚这一切,他们要的就是数字好看,事故发生前已经有人提醒过风险,但无人理睬。”
监管的缺位
在绿捷扩张的数年间,上海有关教育后勤部门对其进行过多次检查,但结果始终“合格”。
“他们太大了,大到没人敢动。”一位基层监管人员坦言。
“有些事不能多说,这市场谁都想捞,诱惑太大,上面吃饱,老百姓的孩子们倒霉。”另一负责某校餐饮招标的部门言语中透着无奈。
社会与舆论反响
事故一经曝光,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
• 有人愤怒:“孩子的午餐成了资本的提款机。”
• 有人质疑:“为什么允许一家公司独揽供餐?”
• 也有人追问:“母公司新希望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
教育部门发言人随后表示,将“严查垄断供餐与食品安全问题”。
制度的反思
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校园餐饮必须建立多元化和透明机制:
1. 竞争机制:不能让一家企业独揽市场。
2. 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检测,建立家长监督委员会。
3. 问责机制:母公司和关联资本必须承担责任,而不仅是子公司替罪。
“这不是单一企业的问题,而是资本进入校园后的必然冲突。”某大学社会学教授评论。
结语
这场事实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揭开了新希望集团校园餐饮帝国的冰山一角。
从2018年的试点,到2025年的危机,资本的推波助澜、监管的失守、制度的空白,潜在的腐败利益交易,层层叠叠,最终压在孩子们的餐桌上。
学生的午餐,本应是最安全的一餐,却在利益链条中成为最危险的一餐。
……
以上文章素材取自上海绿捷校园午餐事件,意在唤起政府与社会对学生校园午餐的真正重视,真正维护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对于企业来说,要赚钱没问题,但不能昧着良心,尤其是不能做戕害下一代这种畜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