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疆的棉花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从表面上看,新乡化纤将菌草种植基地由内地转回新疆,而且放到了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南疆,是逼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未来条件允许的话,可能还要转回内地。但在我看来,菌草虽然最早发现于我国炎热潮湿的福建,但新疆才有可能是它最适合生长的区域。这里所说的最适合生长的区域,并不纯粹就亩产多少吨而言的,而是就产品的性能指标而言的。
在讨论新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棉花是怎么在新疆发展起来的!
新疆有很多优势的经济作物,除了闻名遐迩的棉花外,新疆的小麦、玉米、苹果、西瓜、哈密瓜、辣椒、番茄、枸杞、红枣、葡萄等,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这里之所以将棉花单独拿出来说,主要是棉花是新疆最大宗的经济作物,不论是在用地面积上,还是在经济总量上,其它经济作物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未来也只有芦竹能与之相比。其次是棉花跟芦竹一样,人们最看重的是它们的纤维含量和质量。
新疆虽在东汉已有棉花种植痕迹,证据是南疆昆仑山脚下的民丰尼雅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棉布。但受限于交通闭塞与技术落后,直至1990年,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也仅占全国8%,远低于长江流域的33%,黄河流域的58%。
变化发生于1980年代末,当时国家启动“新疆棉基地建设”战略,通过兴修水利(如坎儿井改造)和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初步解决了新疆的干旱与低温制约,使新疆的棉花单产逐步提升至60公斤/亩。
内地存在的“粮棉争地”矛盾在新疆根本不存在,比如说位于天山北麓的石河子蘑菇湖基地,应用“暗管排盐+膜下滴灌”技术,先后将470万亩盐碱地改良为高产棉田,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随着内地棉田面积的萎缩和新疆棉田面积的增加,新疆棉田面积从1990年占全国8%跃升至2005年的27.2%,2010年突破40%。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新疆棉花亩产从最初的60公斤逐步增长到普遍的400~500公斤。2025年新疆棉产量目标是60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占全球20%,成为世界最大棉区。
新疆的棉花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还很好。
比如说中国唯一长绒棉产区,南疆阿克苏等地种植长绒棉,纤维长度36–37mm(仅次于埃及),柔软度、透气性远超普通棉,专用于高端纺织品(如防辐射布、航空织物)。
比如说棉花加工副产品棉短绒是生产硝化棉的重要原料,由于新疆棉短绒质量优、成本低,中国硝化棉在全球市场具有显著竞争力,欧洲市场超过 70% 的棉短绒依赖中国进口。若新疆棉短绒出口受限,全球硝化棉供应链将受到严重冲击。
比如说昌吉使用棉花研制的0.2毫米超薄绝缘钢纸,用于5G基站与航天器,附加值翻倍,国内市场占有率45%。
六、新疆有发展菌草产业的独特地理优势吗?
新疆棉花之所以能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但产量占了中国90%以上,而且质量还成为全球顶级品质的代表,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科技支持等因素外,还有着必不可少的地理和气候因素。如果说外在支持只是增加分的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才是基本分,是其它地方难以替代和复制的根本性优势。
仔细分析,新疆的地理和气候有着三大特征:
1、极其广阔的地域
这决定了不论种什么都不会与其它作物产生矛盾。
根据资料,1980年的时候,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只有271.88亩,到了2025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3,600万至3,700万亩,45年时间增长了13倍,增长的绝对值在3300万亩以上,这在内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
现在,新疆的盐碱荒地存量仍超过2亿亩,盐碱耕地超过4000万亩,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在盆地中间),还足可以满足好几个像棉花那样大品种植物的种植用地需求。
而新乡化纤想在内地寻找一块相对集中的20万亩的土地都十分困难,都存在着与粮争地,与林争地,与各种经济作物争地,或者影响防洪泄洪等各种因素干扰,这在新疆,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南疆,根本不存在。
2、极致的日照时长
新疆年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居全国首位。
在季节方面,新疆夏季白昼长达14~16小时,冬季约9小时,全年日均日照7.4~8小时。
内地如上海年日照仅1669小时,杭州约1800小时,不足新疆的60%。成都、重庆、贵阳等更是不足1200小时。
新疆不但日照时间长,而且太阳辐射总量还很高。新疆年太阳辐射总量达5000~6490兆焦耳/平方米,仅次于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华北地区高620~840兆焦耳/平方米。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地和水带来的养份,其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带来能量起着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新疆棉花远比内地棉花长得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正是新疆充足的光照大幅提升光合效率,促进棉纤维伸长和强度的形成。
3、极致的昼夜温差
新疆气候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仅日照时间长,而且昼夜温差大,夏季温差一般达15~20度。对于植物来说,白天高温促进光合作用,夜间低温减少呼吸消耗,使植物能积累更多养分,新疆小麦、玉米单产均居全国前列,这是重要原因。
新疆这三个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参照新疆棉花发展经验,在新疆发展菌草产业,不但最基本的用地保障没问题,对以提取纤维为主的芦竹来说,有可能芦竹的纤维含量更高,纤维的长度更长,纤维的质量更好。假以时日,通过多次迭代后,有可能在南疆产出全球最优质的植物纤维产品。这方面棉花做到了,我想芦竹也应该做得到。
七、在南疆种植芦竹还有那方面优势?
前面只是谈了在新疆发展菌草产业有的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除此之外在政策和经济方面还有什么优势吗?
这种优势比较分成两方面,在内(南疆)主要是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比较,选定的比较对象还是棉花,因为它是南疆最大的经济作物,其它作物都与棉花相差甚远。在外(内地)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比较,因为如果在新疆种植芦竹的成本远高于内地,在经济上也很难有很大的前景的。
1、从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来说芦竹的重要性远高于棉花
芦竹在防沙治沙和盐碱地改良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这已经在内地得到了证实,如果在南疆也被选定作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力品种,它种植的所有费用都是国家通过援疆资金或支付转移方式支付的,此时生态效益是放在第一位,经济效益反而没有那么重。
具体来说,用于防沙治沙的芦竹是不可能改为棉花的,因为生态防护是第一重要的。
至于用于盐碱地改良的芦竹,在种植3~5年后,只要芦竹的经济收益高于棉花,它就不会被改为棉花种植。这还只是从纯粹的经济效益出发的,如果从生态的角度,由于芦竹的植被厚度远高于棉花,其对生态环境改善更为显著,国家也不会允许将大量的芦竹改为棉花的。
所以在南疆,芦竹的种植是得到政策的强力保护和支持的,这点不用担忧。
2、芦竹在经济上的竞争力也应高于棉花
棉花是新疆的第一大经济作物,南疆的棉花产量占整个新疆的50%以上,接近2000万亩,自然也是南疆的第一大经济作物,其中80%是由地方种植的,只有20%由兵团种植。
而芦竹在南疆刚开始种植,目前整个南疆种植面积加起来也刚达3万亩,明年可达7 - 10万亩(新乡化纤提供的最新数据),体量还比较小,此时进行两者的经济成本比较,根本不具备条件。
由于新疆的棉花种植和销售已经基本是市场经济(虽然国家定有固定的收购价),这使得我们可以抛开棉花种植的各项成本组成,直接分析最终的经济效益。
有一组数据是,在新疆种植棉花,如果是在自有土地种植的(相当于建设兵团在改良后的土地上自己种植),每亩地的净收益约为1575元。如果是租地种植的(相当于租用改良后的土地),每亩地的净收益为375元。
也就是说在新疆,种植棉花租用土地的成本每亩在1200元左右。这应该反映了新疆用于棉花种植的盐碱地改良的成本,如果是按10年期回收的话,那每亩地的改良成本为1.2万元,如果是按20年期回收的话,每亩地的改良成本为2.4万元。
之所以有这个土地成本,是因为在新疆棉花被当做经济作物来定位的,是在经过改良的盐碱地上种植的,自然要计算盐碱地的改良成本。扣除这个土地成本后,棉农每亩地的收益为375元。
如果不考虑国家在前期投入的资金成本,只考虑后期的管理成本的话,由于芦竹种植一次可以连续收割15~20年,在此期间只有每年一次的收割成本和定期的滴水灌溉成本,生长期间的管理成本是很低的,据说两个人就可以管理上千亩地。
所以用于盐碱地改良的芦竹,扣除管理成本以后的经济收入只要高于棉花,其在经济方面的竞争力就高于棉花。
3、南疆和内地,芦竹种植的经济优势比较
在南疆,今年各地种植的芦竹加起来有3万亩,在内地,用于以制造草浆为目的的芦竹种植主要在新乡,也只有3万亩。可以说都还刚刚开始。
在南疆,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要目的的芦竹的种植用地和初始投入成本基本上由国家负责,也就是说土地成本为零,前期种植成本也基本为零,在正常的种植期,只要扣除极少量的管理成本之后的净收益大于400元,就在经济上具备与棉花的竞争优势。如果以此为芦竹大规模种植以后正常的收购价格依据,内地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当然,南疆还有一个运输成本问题,但新疆有运费补贴政策,这方面增加的费用并不大。
新乡化纤正在计划建设5000吨的短纤产能,如果顺利的话,将草浆加工成短纤后再销售,不但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按照三吨草浆生产一吨短纤的比例,产品的运输不论是重量或者体积都大为减少,费用也会更低。
顺便说一句,新乡化纤计划将产业链延伸至短纤,这一步非常重要。主要原因是菌草纤维天生带有的抗菌抗病毒功能,未来最大的增量市场在短纤方面,要比现在的木浆市场大很多。
目前南疆芦竹收购的价格是六到七百元一吨,新乡那边是1100元左右一吨。
八、生态环境改善是在南疆种植芦竹的最大推动力
新疆棉花种植在二三十年间得到了飞跃式的扩展,关键是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行“新疆棉基地建设”战略的推动,仅从1995年开始的三个5年规划,国家在新疆棉基地建设方面投入就超过100亿元。
那么在南疆,中短期内(5年内)芦竹要有大范围的种植,是靠什么推动呢?显然,依靠企业去推动根本不现实,因为主导整个南疆经济发展的是国家,是各地的建设兵团和政府,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的。
真正能推动南疆大规模种植芦竹的是国家对南疆生态环境改善的整体战略以及配套的援疆资金。
2024年9月1日,新疆菌草生态治理及发展菌草新质生产力观摩座谈会在三shi召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及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都出席了会议。shi市党委书记、政委张建军主持会议。
会议旨在推进菌草产业发展,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的新模式,并讨论菌草在新疆的种植与应用前景。
会议指出,菌草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菌草种植对延伸绿色产业链,推动形成“生态治理+草纤维工业化利用+工业废水中水高效利用”的正向循环、沙漠化治理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芦竹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可用作菌料、饲料、肥料、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源原料,可实现一草多用、综合利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要求。
会议强调,要坚持试点先行、示范推广,做好“以草代棉”“以草代木”“以草代粮”大文章。持续强化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相关企业沟通合作,制定出台菌草种植标准规范,掌握菌草种苗、实用性种植等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扩大菌草种植面积,实现菌草技术本土化、标准化。
在三shi的微咸水芦竹试验种植基地项目的说明上也明确项目的目的是“围绕芦竹种植对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展开研究,致力于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大面积推广芦竹种植改善生态环境打下基础,始终贯彻落实最高领导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见前面图片)
大家看上面的表述,应该认识到各shi市在南疆种植芦竹,即符合国家防沙治沙,改良盐碱地,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绿化南疆的整体战略,又有专门的援疆资金支持,做得好能突显政绩,获得的经济效益又可留在本地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新乡化纤这几个月与众多内地政府接触,深感菌草要想获得大面积种植,前期必须要由政府去推动,那政府就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有地,第二要有钱。但在内地,这两个条件往往是相互矛盾的,有钱的地方经济发达,它的地基本用完了,属于有钱没地。有地的地方是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又没有钱。但在南疆,兵团城市是能将菌草产业发展起来的,原因是兵团肯定有土地,其次是因为转移支付,兵团也有钱。
至于菌草能否成为南疆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力军,取决于两个因素:1,菌草种植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效果;2,菌草本身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大。
答案在今年底,最迟明年5月份就有揭晓。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明年各shi市芦竹种植扩展的面积有多少!
总之,在南疆,菌草之风已起于青萍之末了,就看何时能成为巨大狂风,吹绿整个南彊了!
九、如果菌草真的能绿遍南疆,新乡化纤可以吃到多大的红利?
棉花只用了三四十年时间就成为新疆最大宗的经济作物,产量不但占中国的90%,而且质量还是最好的。但在新疆,不论是棉花的种植环节还是加工应用环节,都没有出现过龙头型企业,对普通中国人来说,甚至连一个叫得出名字的企业都没有(至少我想不起来)。
其根本原因是不论是棉花的种植还是棉花的深加工,都是技术门槛极低的行业,一开始就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
那芦竹在南疆大量种植以后会不会也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不会!原因就是芦竹制浆行业是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的行业。
把木材打成木浆,似乎技术含量并不高,对用于造纸等行业来说确实如此,但对于以提取木材中的纤维素为目的的木浆来说,那技术含量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以提取木材中的纤维素为主的溶解浆,它是一种高纯度纤维素产品,其核心特点是纤维素纯度极高,木质素、半纤维素、灰分等杂质含量极低。溶解浆不用于造纸,而是作为原料进一步加工成各类纤维素衍生物,比如说纺织业上游的长丝和短纤,是生物基材料产业链的核心基础原料。
全球溶解浆产能集中在少数企业(如Sappi、Aditya Birla、赛得利),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形成护城河,新进入者需长期积累,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根据资料,2022年我国木浆粕溶解浆实际产量只有42.5万吨,进口溶解浆335万吨,2023年达到4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90%左右。其根本原因除了我国符合做溶解浆的木材比较少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溶解浆的技术壁垒太高了。
新乡化纤经过四五年的研发,终于在2025年3月28日投产了全球唯一一条以菌草为原材料的溶解浆生产线。经过多次测试,菌草纤维各项性能指标好于木材纤维。根据新乡化纤介绍,菌草溶解浆生产线的工艺复杂程度也高于木材溶解浆生产线。公司估计5~10年内都不会出现同样类型的企业。
根据我近一年的跟踪,全国还没有任何企业尝试生产菌草溶解浆的信息。
这5~10年的时间能干什么呢?如果这期间内芦竹真的能够在南疆大规模种植,新乡化纤也自然会在各个种植点布局菌草草浆生产项目。菌草溶解浆的技术门槛虽然相当高,总有其它企业会攻破,但新乡化纤会利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转化为地域优势,而这地域优势又是不可复制的。它将成为新乡化纤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芦竹是菌草中最适合在南疆这种极端地带生长的植物,同时由于它的纤维含量超过50%,又是最好的用于提炼植物纤维的原材料。由于植物纤维的价值含量高,使得用芦竹提炼植物纤维是最有价值的应用。新乡化纤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地域优势,后来者就难以再插入竞争了,自然就会获得最大的红利。
一个企业只有将自己深深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
对新乡化纤来说,公司融入的时代发展大趋势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芦竹被选为南疆防沙治沙和盐碱地改良的主要物种(这个等待进一步验证),而公司又建成了以芦竹为主的菌草溶解浆生产线,使得芦竹种植在改善南疆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进而更推动芦竹的种植和整个南疆的生态环境改善。
另一个是我国是全球纺织业大国,但纺织业最上游的可再生纤维的原材料却严重依赖海外供应,造成了整个行业的不安全和缺乏原材料定价权。例如今年一季度进口木浆价格上涨了约100美元,加上人民币贬值,使得纤维丝生产成本较2024年平均水平上升约1000元/吨。如果能真正实现用草浆代替木浆,将彻底保证了我国原材料供应链的安全。
那新乡化纤在融入时代大发展大趋势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呢?我认为依次有这4个方面:
1、领先的技术优势!尽管这技术优势领先的时间可能只有5~10年。
2、由技术优势转化为地理优势。在这5~10年时间内,菌草在新疆的种植应该比较广泛了,公司也自然会在最合适的地域布局制浆项目,这些地理优势是不可复制的。
3、大面积种植带来的成本优势。一旦菌草被认定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利器,大规模种植必然来临,10年之内种植面积应达千万亩以上。大面积的种植必然会使公司收购菌草的价格大幅降低,公司的原材料成本应该大幅低于内地。
4、新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既然能使新疆的棉花成为全球最优质的棉花,同样应该能使新疆的芦竹提炼出来的纤维成为全球最优质的纤维。这是由地理和气候环境决定的,同样不可复制。
林 中 行
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