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个人第1篇原创文章。本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作为记录个人思考、创造投资交流机会的作用。
随着按病种付费、检验结果互认政策的推进,医院的检验中心从创收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即以前想的是多做检测、多赚钱变成了现在的减少不必要检测、尽量控制成本、省出来的就是利润。
在这种大背景下,医院把那些检测成本大于第三方检测公司的项目外包给ICL公司,就成为了必然。中国ICL的整体市场规模必将不断扩大、检测外包比例必将不断上升。
问:中国ICL行业最大的机会为什么是迪安诊断?金域医学、润达医疗、艾迪康未来为什么竞争不过迪安?
答:迪安2025年半年报披露公司诊断服务收入为17.15亿,同比只有金域27.32亿的62.8%,但迪安胜在以下方面:
1、商业模式更能满足客户需求
做为甲方的医院,自己的IVD设备需要维保、需要试剂;自己检测成本高的项目、检测不了的项目,需要外包或者与人合作共建,但金域主做体外检测外包,润达主做试剂配送,只有迪安既可以提供试剂配送、也可以与医院共建检测中心、还可以提供外包检测服务,这种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增强了迪安与医院的合作粘性,客户不容易被抢走,单个医院可以发掘出更多的价值;降低了医院的供应链管理难度,不用试剂配送找润达、检测外包找金域,合作迪安一家就搞定了。
2、规模与成本优势领先对手
迪安由于既做试剂配送、也做体外检测,2024年营收达121.96亿,同期金域是71.9亿、润达是83.12,分别只有迪安的59%、68.1%。更大的采购规模,意味着更低的采购成本、更大的议价空间;单个医院投入的人力、物流、运营成本相对固定,但单个医院的产出金额越大,成本占营收的比例就越低,公司利润就会越高。
3、AI先发优势明显
从公开报道看,AI战略已经成为迪安的两大核心战略,公司AI营收在2027年前每年都将取得翻倍的增长。在具体成果上,迪安推出了面向区域医共体、医院、个人、研发机构的各种垂直智能大模型;在实际运用方面,公司AI在重庆、黑龙江等地、在全国几十家三甲医院、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了大量的落地。大量的实际应用才能支撑起公司AI后续的不断迭代。在营收上,公司AI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就已经超越2024年全年。
用的客户越多,大模型就越智能;模型越智能,就能吸引更多用户使用,产生的数据就更多,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可以让大模型更智能,以此形成飞轮效应,后来者很难从用户、数据方面进行突破。
相比迪安,金域AI布局发力晚、AI产品少,缺少行政区域级整体解决方案。润达不做检测服务,缺少获得高质量、大体量数据的机会。
4、迪安文化与战略更好、团队更强、环境更加
迪安总部杭州,这是中国民营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是阿里巴巴、Deepseek、宇树科技等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有中国最多的AI人才聚集。好的政策与营商环境+大量的资金支持+足够多的人才,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企业。
公司创始人陈海斌无其他产业,迪安就是他的全部事业,故心无旁骛;历史上鼓励员工持股,后期股价亏损个人全部补偿,讲信用有担当;从代理IVD起家,当发现ICL机会来临的时候,敢于贷款开展全国性收购,以此快速缩小与金域在ICL方面的差距,说明有眼光、有魄力、有快速的战略调整能力。陈总具备一个优秀领导具有的长期主义、以客户为中心、专注、决断、与时俱进等特点。
金域坐落在广州,缺少AI公司聚集和人才集群,这是公司地域劣势。金域创始人梁耀铭更像是技术管理人才,感觉战略与商业能力不如迪安陈总。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战略上金域开始模仿迪安做试剂配送销售、与医院合作共建检测中心,以便更全面的满足医院IVD需求;模仿迪安自建生产,以便降低采购成本;迪安已经出海越南、布局国外,金域还没有动静-----这充分的说明了迪安战略的领先性。
迪安的愿景是“医学诊断智能解决方案引领者”,使命是“让国人平等的分享健康”;金域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医检产业集团”、使命是“健康哨兵,追求人类健康美好生活”。结合双方官网信息,个人感觉迪安的文化更偏向客户导向,为客户解决问题,实现健康平权;金域的文化更偏向技术、营收导向。我感觉迪安的发心更好、定位更准。
另外,从公开信息看迪安董事会成员有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泰格医药创始人叶小平、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华为前高级专家赵德康等医药医疗、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各种顶尖人才,这样的高管团队视野更开阔,决策考虑更全面。再看金域,董事会成员明显缺少光环,年薪比迪安也差好几倍。另外,金域的股东和员工持股平台在2025年前,减持公司股票达50亿以上,也可以验证不那么看好公司未来。
综上所述,迪安虽在ICL营收方面暂时落后金域,但中长远发展潜力和确定性比金域要大的多。
至于艾迪康,客户比迪安少、可检项目少、营收研发差几倍、医疗数据差几个量级、AI严重落后,超越几乎不可能。润达只做IVD及试剂配送,做AI少高质量数据,公司负债又重,要不是国企有政府背书、资金支持,这个公司价值归零。
问:为什么迪安诊断市值有100倍机会?
答:
逻辑推导一、中国ICL占IVD市场比例约5%,相比欧美、日本等国家,IVD外包的比例都在40%以上,日本约70%,这方面有10倍的市场份额成长空间;
逻辑推导二、美国3.4亿人口,两家龙头企业市值都在200亿美金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以上且中国未来30年人口老龄化比美国严重很多,以此可以折算中国未来ICL龙头企业的市值应该在800亿美金以上,按现在汇率估算,市值达5000亿以上,对比迪安(2025年9月4日)今日约110亿市值,将有50倍增长空间。
逻辑推导三、随着靶向药、基因药等科技的发展,人类可筛查、检测、治理的疾病越来越多,IVD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
逻辑推导四、随着AI的发展,医疗垂直大模型的成败由谁能获得更多更高质量数据和谁能拥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所决定。中国ICL市场的未来格局不会像美国现在的两强并立,而是更像互联网市场龙头吃肉、龙二喝汤。这种局面下,迪安要是能成长为龙头,将独占中国ICL市场70%以上的份额,同时公司将新增AI医疗收费的新增长点。
逻辑推导五、由于迪安拥有最多IVD检测数据和最多的合作医院等应有场景,公司自研IVD产品将拥有数据与临床反馈、快速销售变现等优势。公司现在一年几亿的IVD产品,未来有可能成长为一个领先的IVD设备公司。这可是一个市场规模超越体外检测服务的市场。
逻辑推导六、中国凭借统一大市场、巨大的工程师红利、数据的开放应用,中国的IVD企业和人工智能必将全面领先于世界。将来迪安诊断可以携中国IVD产业优势+AI应用优势,大量出海,再造一个迪安。
综上,中国IVD龙头企业有10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而迪安是最有可能成为龙头的一个。
问:中国IVD的龙头为什么大概率是迪安,而不是华为、阿里、迈瑞等各行业各业的大企业?
答: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大佬介入医疗,主推的是为医疗行业提供算力、算法、云服务支持。他们要做ICL和医疗垂直大模型,一是少行业高质量数据、二是缺少适用场景和临床反馈,全国大部分的医院都与迪安和金域合作,已经形成垄断局面、滚雪球效应,后来者基本没什么机会。
迈瑞、新产业、安图等IVD企业以卖设备及试剂为主,难以获得患者真实全面的检测数据。另外他们自己的检测项目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医院4000项以上的检测需求。这两点局限就决定他们不是迪安的对手,更像是上下游合作伙伴。
问:迪安现在面临的挑战、不可预测的风险?以及应该做出的发展选择、应对之策。
答:迪安虽有综合优势和更大的成功概率,但依然面临众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
一、公司同时开展IVD产品研发生产、IVD产品代理、开展ICL服务、大力发展AI、海外开拓等,这么多业务同时开展,如何做好协同、提升运营效率?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出优先与轻重缓急取舍?每一块业务都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公司如何才能突破重围,脱颖而出。
二、年研发投入总金额不足5亿,货币资金10多亿,负债率43%,在这种相对窘迫的财务状况下,如何保障公司的科技竞争力?如何做到少花钱把事情办漂亮?
综合考虑,我给公司的建议如下:
一、大力发展AI、强化一站式服务能力,用差异化和增值服务从竞争对手口中抢客户。公司每多抢下一单客户,对手就失去一份空间,差距成倍的拉开。
二、利用低息周期,提高公司负债、减少公司分红和回购,成倍加大研发投入、新客户开发、海外业务拓展,通过牺牲眼下的利润与回报来获得长久的竞争力。
三、对公司管理层、技术骨干、业务骨干等广大核心层,实施锁定期长达5年以上的有行权条件的股权激励;改变考核方式,从以利润考核为主转变为以维护深耕老客户、开发新客户、研发有价值技术做为考核重点;以此凝心聚力、引导公司全体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与长期主义,而不要在乎眼下的利润得失,确保公司的战略性亏损和投入能持续下去。
综上,个人结论:迪安综合优势明显,100倍虽难,但行则将至。
特别提醒: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个人不得向公众推荐个股。本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作为记录个人思考、创造投资交流机会的作用。
本文所提及的公司标的、分析观点,不构成任何具有约束力的投资要约、承诺或诱导性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