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股份获取谐波减速器技术的来龙去脉

用户头像
嘉州老骀
 · 四川  

市场对于主营汽车底盘的中鼎股份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异军突起有质疑,其技术来源及成色(因有相关报道,技术标准已超绿的谐波,接近日本哈默纳科,已获特斯拉验证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实话,一个并没有相关研究基础而突然宣布登凌绝顶,不仅事出突兀,且让人难以置信,故仔细“审阅”相关资料。 其基本脉络可能是这样的:

中鼎股份对德国Kon+Nagle KNN的并购属于资产收购而非股权并购,交易核心为获取其机器人减速器生产设备、技术团队及相关业务资源。KNN 的技术团队(包括核心工程师)整体融入中鼎体系,由原 KNN 技术负责人主导机器人减速器研发。 因对德国Kon+Nagle KNN的并购属于资产收购而非股权并购所以,中鼎未公布相关的信息,业内有三种看法:一是,技术是采取授权形式,即Kon+Nagle KNN将其技术授权给中鼎望锦或是承载主体聚隆团队,采取销售分成的形式进行合作。

其二、德国Kon+Nagle KNN其技术虽然先进,但技术落地尚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不足。此在中鼎拿来之后,又揉合了密封技术进行改进,也就是说,两者的技术合作,实际是技术与技术的合作成分。

其三、收购的安徽聚隆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如 RV 减速器摆线针轮修型工艺、谐波减速器柔轮加工技术)通过设备与业务整合进入中鼎体系。中鼎股份进一步将汽车领域的磁流变减振、轻量化工艺等技术注入机器人关节组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鼎股份对德国Kon+Nagle KNN的并购虽未以单独公告形式披露具体日期,但其技术整合的关键节点(2024 年底设备收购、2025 年 1 月业务转入、2025 年 3 月供应链认证)已构成完整的时间线。

从上述基本信息可知,中鼎股份对谐波减速器的布局路径:

首先是2024年底,中鼎股份通过并购德国谐波减速器企业Kon+Nagle KNN,直接掌握了 RV 减速机和谐波减速器的全技术链,包括精密齿轮加工、材料热处理、传动系统设计等核心工艺。这一并购显著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使其快速进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

其二、2025 年 1 月,子公司安徽望锦收购了安徽聚隆机器人减速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设备,并整合其技术团队。该团队负责人具有日本谐波减速器研发背景,曾参与工业机器人谐波减速器的设计与应用,其核心设备(如柔齿加工设备)价值 4000 万元,直接提升了中鼎的量产能力(刘翔是安徽聚隆机器人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直接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与技术决策。作为公司核心创始人,他深度参与机器人减速器的研发与生产,尤其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中发挥主导作用。专利发明的核心贡献者刘翔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了多项与机器人减速器相关的专利,例如:气动定心夹具专利(CN220806440U):解决了精密零部件加工中的定位精度问题,显著提升减速器核心部件的制造工艺;洗衣机用无刷直流电机专利(CN222839481U):通过结构优化降低电机高度和成本,该技术可迁移至机器人关节驱动系统。)。

其三、中鼎股份将汽车零部件领域积累的技术(如橡胶密封、减震器、轻量化工艺)迁移至机器人领域。例如:碳纤维 - 铝合金复合压铸工艺用于机器人机身轻量化,使重量降低 30%、抗冲击性能提升 50%;磁流变减振器技术迁移至关节模组,动态避障姿态误差控制在 ±2cm 以内,显著提升机器人稳定性。精密制造能力延伸:汽车密封件的微米级模具开发技术直接复用于谐波减速器柔轮加工,突破了日本企业在材料成型领域的垄断。

中鼎股份谐波减速器技术快速获取的方式是: “国际技术并购 + 本土产能整合 + 汽车技术迁移” 战略的重组。通过“战略重组”,中鼎不仅快速获得谐波减速器量产能力,更构建了 “硬件 + 生态” 的竞争壁垒,为其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鼎股份从汽车零部件向高端制造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其通过 “资产收购 + 技术迁移” 模式快速切入人形机器人核心赛道的策略,成为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但说其已通过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供应链认证,本人暂不采信,虽然腾讯信息上已出现此消息。但已进入供应链认证,可能比较实在。从技术整合到产品产出,就算今年5月送往特斯拉认证,没有半年以上的验证时间,恐难出结果。

有信息讲,2025年全球谐波减速器预期产值80亿,中鼎会获得10%的市场份额,个人也觉得可能性不大。当然,若其技术指标过硬,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成本少30%的话,不仅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供应链认证会过,且市占率可能大幅高于10%。说穿了,业务的拓展取决于谐波减速器的技术水平和成本优势,此才是根本。

但因其在2025年初才宣布进入谐波减速器,非业内对其不了解,而市场对其也存疑,给予的估值还是汽车零部件。此预期差,只有靠获得机器人领域头部企业认证才能填补,一通而百通,当然,若是如此,其估值肯定早已平地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