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进暗门走窄路耕瘦田
 · 甘肃  

$京东方A(SZ000725)$ 京东方A:持续提升产线运营效率
2025年是新管理层上任后的第一个完整年份,京东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2%。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首批AI工厂已正式投入运营,未来三年将砸下500亿元研发资金和5000亿元采购资金,全面押注技术升级。 这家全球面板巨头正在用效率和创新证明,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远不止于成本优势。
管理层大换血,80后扛起大旗
2025年1月,京东方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管理层换届。 新CEO冯强从1998年加入公司,从人事、医工业务一路晋升至集团核心,如今带领的9人执行委员会中,80后占比过半,最年轻的成员仅36岁。 董事长陈炎顺和前任总裁高文宝主动退出一线管理,将舞台彻底让给年轻团队。 冯强在股东大会上强调,新管理层将延续“屏之物联”战略,不会因个人背景倾斜资源,而是聚焦全局优化。
研发投入不设上限,AI工厂落地增效
京东方对研发的投入堪称“豪横”。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超过60亿元,新增专利申请超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90%以上。 更关键的是,AI已从概念走向实践。 2024年初,京东方成立“AI+创新与应用委员会”,要求每年将营收的0.5%(约10亿元)投入AI研发。 首批AI工厂聚焦生产计划、品质管理等六大环节,通过智能质检平台将屏幕缺陷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6%,替代了70%的人工检测岗位。
人才优先于程序,技术团队享成果分红
在人才与流程的权衡中,京东方明确选择“人才优先”。 公司推行职业发展双通道机制,技术人员可凭职级晋升而非行政职务提升待遇。 更激进的是,研发产品市场化后,技术团队能获得产品利润0.5%的提成奖励,倒逼创新与成本控制结合。 2023年以来,京东方通过股权激励、项目跟投等方式扩大激励范围,仅董事及高管薪酬总额就调整超过5000万元,与业绩深度绑定。
精益管理砍掉浪费,每块屏幕成本降亿元
面对行业价格战,京东方通过产线优化实现“隐形省钱”。 以8.5代线为例,通过将笔记本、显示器等中小尺寸产品转移至更高世代线生产,玻璃基板利用率大幅提升,单块面板折旧成本降低。 收购南京中电熊猫产线后,通过规模效应和按需生产,每月节省费用约1亿元。 副总裁贠向南指出,AI+制造的核心目标就是效率、质量、成本三大关键词,例如通过大数据预判设备故障趋势,提前维修避免停产损失。
全球布局巩固优势,海外专利占比超30%
京东方在全球19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外籍专家近400人,海外员工超2600人。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专利占比超过30%,连续7年进入全球专利授权TOP20。 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分散风险,更直接提升技术话语权。 例如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地的4个“技术寻缘中心”,专门追踪前沿显示技术和材料,年预算5000万美元用于技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