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团的一点思考

用户头像
春秋三省
 · 北京  

今年的外卖大战如火如荼,近期美团股价也出现了折半,很多人投资者失去了信心,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很多行业都有721的规律,外卖大战前,美团市场份额一度八成甚至更多,饿了么不到两成,如果我们从市场占有率的老二挑战老大的历史事件中,或许有不一样的答案。

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市场份额超过70%的企业被市场份额约20%的企业击败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涉及技术变革、战略失误、成本竞争、政策环境变化等因素。
案例详解
1. 思科 vs. 华为
思科(Cisco)曾是全球网络设备(如路由器和交换机)领域的绝对霸主,在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早期,曾一度垄断了70%以上的中国市场份额。华为最初通过切入思科相对忽视的中低端市场和农村市场(例如借助中国“村村通”工程)积累了技术和实力。华为的产品在性能与思科相当的情况下,价格往往低20%-50%,这种成本优势使其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
面对华为的崛起,思科采取了包括发起知识产权诉讼在内的多种手段试图遏制华为。然而,这些策略并未能阻止华为。最终,华为在全球市场份额上成功反超思科,并极大地侵蚀了思科在中国的市场地位。至2019年,思科在中国路由器市场的份额已降至2%。
2. 外资汽车品牌 vs. 中国自主品牌
在中国汽车市场,外资品牌(如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之前其市场份额合计超过70%。然而,近年来以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布局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至2023年,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下降至50.2%。中国自主品牌则通过更具竞争力的性价比、更贴合本土需求的产品设计(尤其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方面)以及灵活的市场策略,成功从外资品牌手中夺取了大量市场份额。
3. 本田 vs. 雅马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田(Honda)在日本摩托车市场拥有超过85% 的极高市场份额。当时排名第二的雅马哈(Yamaha)市场份额远低于本田。雅马哈趁本田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汽车业务之机,通过大幅扩大产能和产品线向本田发起挑战,其市场份额一度攀升至37%,严重威胁本田的地位。
本田随即发动了凶猛的反击:包括大幅降价(有些车型降价幅度超过1/3)、密集推出新车型(18个月内推出81款新车型)。凭借更雄厚的财力(汽车业务的利润支撑)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本田最终拖垮了雅马哈,雅马哈在此次商战中元气大伤,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在科技领域,存在一种称为“70-20-10”的规律,即当一个市场成熟后,领先者可能占据60-70% 的市场,第二名占据20-30%,其余企业分享剩下的10%。这种格局本身并不稳定,挑战者始终存在颠覆的可能性。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市场份额的绝对领先并非高枕无忧。导致巨头被挑落马下的常见原因包括:
1. 技术变革与创新滞后:当行业出现技术拐点(如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变),或新技术路线涌现时,昔日的巨头若反应迟缓,就会给挑战者提供超车的机会。
2. 成本与效率劣势:挑战者往往通过更优的成本控制、更高的运营效率或更低的定价策略,吸引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侵蚀巨头的市场基础。
3. 战略误判与自满:市场领导者可能因过往的成功而产生自满,低估挑战者的能力和决心(如思科早期对华为的态度),或在战略转型上犹豫不决(如许多外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的迟缓)。

目前外卖大战,参与者主要以补贴为主,不涉及技术变革和创新落后,美团的虽然成本会提升,但是效率显著高于其余两家的现实没有改变,一两年内另外两家能赶上来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这很可能是美团最终能支撑到补贴结束,重新夺回七成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另外,感觉阿里的主要目的是整合淘宝和即时购物的生态,至于说能否干倒美团,可能不是首要考虑的。

股价方面,用24年的财务数据,dcf模型130-235港币,rim模型65-95港币,当前为100港币,基本上已经进入击球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