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forcode
 · 福建  

这个角度有新意。
//没错,就是小小的集装箱,它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逻辑,乃至冷战的形势。为什么呢?因为在集装箱发明之前,铁路和海运其实半斤八两,但在集装箱革命之后,海运成为了吊打铁路的运输方式。而苏联以及经互会的经济体系正是建立在铁路运输之上的。
在集装箱革命之前,苏联的铁路运输体系并不比美国、西欧有明显劣势。海运和铁路相比,虽然运量较大,但受困于码头这个节点,船上的货物要通过码头工人一点一点地从船上搬到陆地,算上码头的停泊费用、仓储费用、人工费用,海运一点也不比铁路运输便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跨国海运贸易的运费高达产品成本的25%,以至于跨国贸易长期停滞。一搜跨大西洋的货轮,装船用6天时间,航行10天半,卸货再用6天时间,一次航运有一半时间花在码头上。而所有海运成本中,支出最高的就是码头工人的工资,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都发生在轮船停泊在码头的时候。
集装箱改变了这一切。集装箱相当于把装货卸货的工作从码头搬到了工厂,从此以后港口再也不是运输的阻塞点。
货船不用等在码头,依靠码头工人一点点装货卸货,利用集装箱吊机可以一边卸集装箱的同时一边装箱,集装箱船立马能承担新一轮的运输工作。码头工人再也不会成为阻碍海运增长的瓶颈,1963-1964年,纽约曼哈顿的雇主们还雇佣着140万人次的码头劳动力,短短10年后,这一数字就下降到了12.7万。
伴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迅猛发展,海运费用直线下降。1970年,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时,货运成本已经不到传统轮船的50%,一立方米的平均成本是10.87美元,到1979年,一立方米的货运费用已经降到4美元,到1986年,运价又跌至1.5美元。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