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王坚领航太空算力,普天科技助力卫星互联网新跃迁

用户头像
IT时代网
 · 北京  

当AI计算从地面数据中心迈向浩瀚苍穹,一场由技术先锋与产业力量共同推动的太空算力革命正加速演进。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凭借前瞻性布局,带领团队开启“计算卫星”新时代;阿里巴巴以技术底座支撑太空算力落地;普天科技则依托“国家队”优势,成为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力量,三者协同推动卫星互联网从“连接”向“智能”跨越。

王坚:从“飞天”到“星座”,开辟太空算力新赛道

作为中国云计算的拓荒者,王坚早年主导研发的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中国数字经济筑牢计算根基。如今,他的目光投向太空——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王坚明确提出,AI竞争已进入“数据、算力、开源资源全球协同”的新阶段,而“计算上天”是突破地面算力瓶颈的核心方向。

这一判断并非空想。今年5月14日,在王坚的推动下,之江实验室成功发射由12颗算力卫星组成的“三体计算星座”,并首次在太空部署80亿参数AI模型,正式确立“计算卫星”这一全新品类。不同于传统通信、导航卫星,这类卫星以“在轨智能”为核心,通过星间激光互联实现数据“在轨处理”,将太空数据响应时间从天级、周级压缩至秒级——例如森林防火预警可从小时级提速至实时响应,伽马射线暴探测准确率提升至99%,彻底解决传统卫星“有星无算”的痛点。

王坚的战略布局更着眼深空:他提出未来在太阳-地球L5拉格朗日点部署“太阳卫星”,为深空探索提供“AI伴随算力”。这一设想直指人类太空探索的核心需求——当探测器远离地球,数据无法实时传回地面时,只有将算力送入太空,才能支撑人类真正“走出地球”。

阿里:技术底座加持,激活太空算力商业价值

阿里巴巴的技术积累,成为王坚太空算力构想落地的关键支撑。一方面,阿里云“飞天”系统的分布式计算、海量数据管理能力,为“三体计算星座”提供了底层技术适配——卫星在轨处理的海量数据,可通过阿里的云边协同技术高效联动地面应用;另一方面,阿里在AI领域的突破(如自研大模型Qwen2.5系列),为太空AI模型的优化迭代提供了算法支持。

在商业化探索上,阿里正助力“三体计算星座”落地三大模式:

• 太空算力租赁:将星座打造成“太空数据中心”,通过星间激光链路为遥感、导航卫星提供边缘计算服务;

• 太空通信与星缆计划:构建“太空光纤”网络,为云厂商、互联网企业提供低延迟、高安全的跨境算力调度;

• 智能数据变现:将卫星遥感数据转化为农业灾害预警、城市治理等行业的“数据即服务”,打通太空数据的商业闭环。

普天科技:“国家队”发力,筑牢卫星互联网基建基石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核心企业,普天科技凭借“通信+算力+制造”的全链条能力,成为太空算力落地的重要产业伙伴。其优势集中在三大领域:

首先,依托控股股东中电网通(电科集团卫星通信“国家队”平台),普天科技深度参与国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项目,已与西电ISN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关空天网络技术;

其次,在硬件端,公司发挥航空级PCB制造优势,为算力卫星提供高可靠元器件,并加快低轨卫星终端产品研发,承接卫星运营商技术服务订单;

最后,在地面配套上,普天科技的通信网络规划设计、工程总承包能力,可支撑“三体计算星座”地面站建设,助力“太空算力”与地面应用无缝衔接——此前,公司已与氦星光联、忆芯科技在之江实验室签署协议,成立联合研发中心,聚焦空天算力网络构建与商业化运营。

从“飞天”云系统到“三体”星座,从技术构想至产业落地,王坚、阿里普天科技的协同,正推动太空算力从概念走向工程化实践。随着“空天地一体化”战略推进,这一组合不仅将重塑卫星互联网产业链逻辑,更有望让中国在全球太空算力竞争中抢占先机。$普天科技(SZ002544)$ $阿里巴巴(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