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初期展望:为什么坚定看好AI应用,坚定选择慧辰股份

用户头像
我是次次
 · 北京  

一、 十年前的“互联网+”VS十年后的“人工智能+"

2013年底,雷军与董明珠在央视立下“豪赌”:雷军称小米依托"互联网 +" 模式5年内营收会超越格力,而董明珠更是愿加10倍赌注。我虽欣赏雷军的锐气,却觉夸张——当时互联网+前路不明,格力年收入近1200亿,小米约200亿,差距悬殊。

就在这场争议余波中,2014年底,一场由 "互联网 +" 点燃的 A 股牛市浩浩荡荡登场,更是对后续十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光流转至 2018 年底,这场豪赌尘埃落定,小米当年营收定格在 1800亿,而格力则以1900亿略胜。但回望这场较量,真正的赢家无疑是 "互联网 +" 本身,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席卷之势重塑了行业格局,印证了时代变革的力量。

这十年间,大家都在翘首以盼,寻找到下一个 "互联网 +",期待下一轮牛市。十年等待,我们似乎又站在了一个相似的历史节点上 —— 那便是如今锋芒毕露的,“AI人工智能+”,它正以同样磅礴的气势,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二、 AI硬件VS AI软件

硬件拥抱的是确定性,爆发力则得靠软件。

近十年,”互联网+”软件公司在中国有腾讯阿里美团等,在美国有GoogleMeta等,股价都是一路长虹。

而在上一波牛市中,相较于硬件厂商,互联网应用公司在 2015 年牛市中的表现更为惊艳。以互联网金融领域为例,从 2014 年 7 月到 2015 年 6 月,互联网金融板块涨幅超过 500%,在概念板块指数涨幅中位居榜首。(其中,安硕信息从 12.83 元飙升至 236.34 元,累计涨幅高达 13.8 倍;天利科技从 5.7 元上涨至 126.96 元,累计涨幅达到 18.5 倍;赢时胜从 1.69 元上涨至 40.12 元,累计涨幅 16.6 倍;银之杰从 6.62 元上涨至 101.83 元,累计涨幅 12.5 倍 )

回到人工智能, 从北美及北美链一些AI硬件公司近期的表现来看,这一趋势已初现端倪。这些公司无论是营收、利润,还是市场份额的增长,成绩都十分亮眼,在股价上也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以英伟达、胜宏、新易盛为例,其股价近期更是再创新高,彰显了市场对AI产业前景的强烈信心。

这就如同当年互联网发展初期,硬件基础设施的先行投入与快速发展,为后续软件与应用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AI硬件的繁荣,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前奏,但真正具有宏大叙事空间的,是AI应用。没有硬件的支撑,AI应用就如同无根之木;但如果AI应用无法真正跑通,前期在硬件上的巨大投入就会成为泡沫。

如今,美股一些AI agent公司已经交出了亮眼成绩单(2025 年 8 月 1 日,美国陆军与 Palantir (美股:PLTR)签订了为期十年价值高达 100 亿美元(721 亿元人民币)的合同)这无疑释放出强烈信号:AI应用的浪潮已经汹涌来袭。在国内,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的持续突破以及资本的积极涌入,AI应用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智能写作、图像识别、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等各种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与价值。

接下来的AI时代,核心将是Agent的时代。不同于传统AI只能在特定场景下完成单一指令,Agent具备更强的自主性、连续性和任务拆解能力——它能理解复杂需求、自主规划步骤、调用工具资源,甚至在执行中根据反馈动态调整,就像一个“数字助手”能独立完成从信息搜集、分析决策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这种“智能化、自动化、场景化”的融合能力,将让AI真正从工具升级为“协作者”,催生出无数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这也正是AI应用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爆发”的关键一跃。

那么,一个优秀的Agent公司,其核心优势究竟在哪里?随着Deepseek等公司的开源,通用大模型的门槛已大幅降低,AI领域的竞争焦点也随之发生转移。在我看来,未来的竞争力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占有量,二是对数据的学习能力。

三、 Scale AI VS 慧辰股份

在各行业选择AI应用相关公司时,存在一个常见误区:过度担忧巨头入场的冲击。

早期游戏投资领域,投资人常问创业者:“若腾讯涉足这款游戏,你怎么办?”这类问题曾看似难以回应,毕竟直接宣称优于巨头并不现实。2010年美团成立时,也面临类似质疑:“百度阿里已布局该领域,你们如何应对?”

回望这些问题,实则暴露了对行业迭代规律的认知局限。巨头固然实力雄厚,但也存在机构庞大、决策迟缓的弊端,面对新事物往往难以及时跟进。更重要的是,巨头内部的既有利益部门,常成为新生事物的阻力——正如头部者对潜在替代者的天然戒备,内部利益博弈也会阻碍创新突破。

回到AI上。在AI的这波浪潮中,真正能引领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既懂AI技术,又具备AI远见的“小公司”的创始人。创立OpenAI的不是比尔盖茨而是山姆·奥特曼、创造出Deepseek的也不是马化腾,而是当时不知名的梁文峰。

所以当你选择了一个公司后,不要去想,如果腾讯来了怎么办?如果昆仑万维来做了怎么办?不要问为什么微软还需要你来帮忙做?他自己不会做吗?下面这个公司Scale AI就又是一个,回应巨头来了怎么办?巨头怎么不自己做的案例。

2025年6月,Meta收购了美国独角兽公司Scale AI,使得Scale AI估值高达290亿美金。

很明显,这一收购动作颇具深意,因为Meta本身并不缺数据,其数据量之大、质量之优在全球都遥遥领先(数据的价值高低,往往由其应用场景和壁垒决定,就像特斯拉的驾驶数据构建起的护城河,这类数据能让企业凭借对核心资源的加工与转化持续获利)

而Scale AI是以数据标注起家,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通过数据标注积累场景化数据、训练模型,为企业提供“定制化AI模型”。

所以,Scale AI它不仅是“卖铲子”的企业(提供数据标注服务),更是“教大家挖金矿”的企业(帮助企业训练专属的Agent模型)。

类比到A股市场,我也6月中旬寻找到了与Scale AI业务非常相似的公司——慧辰股份

1、 数据方面:从公开的调研信息已知,慧辰股份在过去的十年,每年约花费3亿左右采购垂类数据(覆盖消费、金融等行业)

2、 数据学习训练能力:公司为多家世界500强公司提供定制化AI模型服务,其中Saas版本已向大客户交付中。

详细资料请参考我2025.07.22的帖子,具体内容就不重复赘述了。

当然,我个人精力能力有限,也希望大家有好的AI应用公司,多多提供给我,我们可以一起研究。

我庆幸作为股民,因坚定看好AI前景而未踏空相关股票。普通人通过投资股票,能更直接绑定这一时代浪潮,实现利益最大化。

$慧辰股份(SH688500)$ $#慧辰股份# $胜宏科技(SZ30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