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稍微谈一下为什么芒格批评淘宝是该死的“零售商”,一边又认为Costco拥有极致完美的商业模式,永不卖出。这里的关键是淘宝、沃尔玛、购物中心为代表的零售有三个硬伤:其一,消费者特别重视性价比、也重视买的方便,所以对零售商常缺乏粘性,哪个近、有促销就去哪买,再就是哪家近去哪买。更糟糕的是,零售商对商品的加价是其利润,那么零售商和消费者有强博弈关系,消费者对更便宜的零售商永远给机会,那零售商的利润就一直受到竞争的冲击。其二,零售商总是和品牌方在竞争,在用户信任零售商、买零售商的自由品牌产品之前,零售商相比优质品牌劣势(Trader Joe 创始人对此很多吐槽)、那么零售商就即便量大也很难向品牌方要求高折价、也即规模效益不明显。其三,零售商总是要租一个地方去摆货品,不仅仅使得扩张很难,而且越好的地方房租就贵、零售商就要想办法多从消费者那多赚钱。但是Costco的买手模式,采用的是会员费为70% 的营业利润来源,而商品的毛利为 11%(天天低价的沃尔玛是 24%),所以使得消费者把 Costco 当做优先级很高的零售去处,这使得之前三个硬伤中的第一个和第三个被解答了:消费者认为 Costco 更便宜,愿意付了年费去 Costco,而且是开车很远去到偏僻(租金很低、像个仓库一样的装修)的 Costco,这使得 Costco 跟消费者的零和博弈、跟其他家无止境的竞争、以及地租贵被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Costco 的解答也很巧妙,伴随着消费者对 Costco 的信任,一方面寻找制造商生产自己背书的品牌、提升自己的谈判能力,一方面因为自己 SKU 少可以用海量需求灌入少量的品牌方和制造商提升折价的能力,使得规模优势变得明显。抽象总结一下,买手模式相比货架模式大幅减少了代理成本(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利益博弈),从而增强了长期信任、有更强的消费者心智粘性。
事实上,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比Costco好。Costco的商业模式受限于线下零售, 缺点很明显:人群只能聚焦于比沃尔玛更高消费水平的中高产、开店尤其是全球开店的速度受限、受限于线下对用户的理解维度和能力比较少很难按需供给、单店SKU 3500很少,所以结果是 GMV天花板不如沃尔玛高。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对 Costco 以上四个维度超越,其本质是比特 vs 原子,算法 vs 人脑: 1)拼多多因为是电商,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 Costco,这意味着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可以扩展很多的品类,服务各种人群的细分的需求,2)依托全球互联网,更高速的全球拓展。3) Costco以货品销售量等数据来定商品后续生产是很依托运营人员的,准确性、时效性、预测性都不好,而拼多多能更好的以用户为中心,收集大量的用户的需求数据,依托分布式的智能,用社交关系、用户行为数据等来实现更好的商品预测,这是拼多多的第二个护城河,给用户个体配备专属的算法,使用分布式 AI 感知你需求的变化、个人和群体情绪的变化,帮助人以群分的消费群更方便的互相学习、降低决策成本,推荐更好的产品(截至 2017 年底,已经有 24.8%的消费者通过拼多多购买了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商品),这个护城河是社交网络效应和数据网络效应是重要的护城河的结合,4)Costco 会帮助其制造商做产品创新、但是需要买手沟通、效率很低。而拼多多因为拥有更多的消费者数据、供应商数据、订单数据,结合其高性价比优先的优胜劣汰的算法模式,能帮助制造商在需求的差异化批量归集中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产品从同质走向有差异有特色(拼多多正在通过减免费用和提供产品创新指导等的千亿扶持推动商户做产品创新,多赢的飞轮加速转动)。抽象总结一下,拼多多基于更丰富的用户和生产数据,以及在线购买的优势,能比 Costco 更精准的满足多层次消费者需求,能够提供更多的商品 SKU,从而产生更强的消费者粘性,使得其犯错的冗余度提升。 $拼多多(PDD)$ $美团-W(03690)$ $阿里巴巴(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