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区域与市场地位: Lazada 同样服务东南亚六国,总部在新加坡,2016年被阿里巴巴收购控股。曾几何时,Lazada 是东南亚电商开拓者和早期领先者。但目前其区域市场份额已被Shopee超越,位居第三位左右。根据Momentum Works报告,2024年东南亚平台电商GMV份额中,Lazada 较Shopee和TikTok远小:Shopee占52%,TikTok+Tokopedia约28%,三巨头合计超过84%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由此推算 Lazada 份额大约在10-15%区间。虽然落后,但Lazada 在部分国家仍保持一定优势:如新加坡(本地市场Lazada与Shopee份额接近)、马来西亚和泰国(早期基础较好)、以及菲律宾部分高端用户群。整体来说,Lazada 不再是泛区域龙头,而是在特定细分市场发力。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 Lazada 首次实现全年盈利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经过阿里多年投入后终于止亏。这意味着Lazada 正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参与竞争,不再盲目追求份额。
主要竞争力与优势: Lazada 的优势集中体现在阿里巴巴生态赋能以及差异化定位上。
阿里巴巴供应链和技术支持: 作为阿里系平台,Lazada 可以利用阿里广泛的商品供应链资源和技术工具。例如,通过阿里巴巴B2B批发网,Lazada 卖家能便捷采购中国货源;通过菜鸟网络,Lazada 建立了跨境物流专线,许多从中国发往东南亚的包裹可经由香港/深圳枢纽直飞各国,5-7天送达,实现比AliExpress更快的运达时间ecommercenews.eu。此外阿里的电商技术被移植给Lazada,包括搜索推荐算法、页面优化、移动支付(集成支付宝)等,使Lazada 技术能力领先于多数本土对手。阿里还将“双11”等成功经验带到Lazada,使其每年大促活动运行成熟有序。这种大树背靠的优势,是Shopee等独立发展公司起初无法比拟的。
品质与品牌定位: 经过与Shopee的价格战失利后,Lazada 近年主动调整战略,避开Shopee的低价主场,转而强调高品质商品和品牌购物体验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Lazada 的CEO提出要成为“消费者选择高质量商品的平台”,减少对低价补贴的依赖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具体措施包括精简SKU(清理一些发货慢、品质差的卖家)、扶持品牌官方店(LazMall)并承诺正品保障、提升物流时效和服务质量等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这种策略使Lazada 渐渐形成与Shopee的区隔:Shopee 更像“淘宝”,而 Lazada 正努力成为“天猫”——为追求品质的中产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比如在Lazada上可以买到更多国际品牌、官方授权商品,而Shopee上小商家货更多。此举虽然短期牺牲了一些低价市场份额,但有助于Lazada 巩固中高端用户群和商家资源。
LazMall 是其关键的差异化战略。作为一个品牌官方虚拟商城,LazMall 承诺 100% 正品、快速配送和便捷的退货政策,这为平台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信任和品质的护城河,成功吸引了追求品牌和质量保障的高价值用户群 (16)。
物流和履约能力: Lazada 多年来在物流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建立了覆盖东南亚的自营物流Lazada eLogistics网络,在各国设有配送站和车队。特别在跨境物流上,菜鸟在中国的揽收仓库和集运服务,让Lazada 的跨境包裹运输时效和成本相对可控ecommercenews.eu。Lazada 还推出**“次日达”服务(LazMall产品部分城市可次日或两日送达),以及与阿里菜鸟合作的海运专线**降低大件商品运输成本。这种物流实力意味着Lazada 可以稳定提供较快的配送体验,尤其对购买大家电、名牌商品的消费者而言很重要。相比之下Shopee早期依赖外部快递,虽然现在也在赶上,但Lazada的物流口碑在一些市场稍胜一筹。
支付与金融: Lazada 在东南亚各国结合支付宝或本地钱包,提供便捷支付,同时一些国家推出了Lazada自有的分期付款。例如印尼Lazada与Akulaku合作提供“先买后付”,菲律宾Lazada有LazPayLater服务。这些金融产品背后多有蚂蚁金服投资的公司支持,降低了消费者购买门槛。对于大额商品,分期付款吸引力大。Shopee 虽也有SeaMoney贷款,但覆盖不如支付宝生态广泛。因此 Lazada 在一些市场的支付体验和信用消费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集团生态协同: 除了阿里资源,Lazada 在部分地区还能与当地阿里投资的业务联动。比如阿里在东南亚投资了网约车(如Grab)、外卖、本地云计算等,未来都有可能与Lazada业务打通,打造生活消费一体化(这一点Shopee母公司Sea也在做,但阿里在东南亚投资版图更广)。这种生态协同潜力也是Lazada 长期竞争的筹码之一。
发展历程与关键阶段: Lazada 成立于2012年,由德国火箭网络孵化,初衷是复制亚马逊模式,首创“货到付款”解决方案打开东南亚市场。当时各国电商处于起步阶段,Lazada 几年内迅速成為区域电商先驱。关键阶段包括:2012-2014年完成东南亚6国布局,采用自营+第三方卖家混合模式赢得用户(烧钱补贴COD货到付款推广);2015年引入第一批中国卖家,通过“全球购”丰富品类;2016年阿里巴巴注资10亿美元收购控股权,Lazada 成为阿里全球化先锋。当年Lazada GMV约13亿美元,阿里入主后大举投入资金和资源。2017-2018年,阿里陆续增持至83%股份,更换管理层(Lucy Peng等阿里高管接任CEO)并导入双11、支付宝、菜鸟等体系。Lazada GMV随之增长,但也与新兴的Shopee陷入补贴战。2019年,Lazada GMV增速放缓,区域领导地位被Shopee赶超。这期间阿里又调整Lazada领导(彭蕾卸任,李纯接任),强调精细化运营。2020年疫情期间 Lazada 销量激增,但Shopee涨势更猛,差距扩大。
2021年,Lazada 据报道实现近210亿美元GMV,但仅为Shopee的一半左右。阿里开始重新审视Lazada战略,提出在2022年放弃无序价格战,改为“提质增效”。2022年Lazada并未如传闻登陆欧洲,反而专注于东南亚核心业务,并在印尼与母公司另一投资公司 Akulaku 合作加强金融布局。同年,Lazada 第三任CEO(李纯)离任,新管理层继续推进本地化。2023年,Lazada 增长趋于稳定,阿里财报显示Lazada 单季订单数微增但整体GMV市场份额被TikTok挤压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所幸Lazada通过缩减补贴和提高运营效率,当年实现全年盈利thewolfofharcourtstreet.com。这是一个重要转折:标志Lazada 不再以份额为唯一目标,而开始注重健康的利润率。2024年,有消息称阿里或将Lazada资源投入中东(调整Daraz业务)和欧洲扩张,但尚无定论。就东南亚本身,Lazada 正稳步推进其品牌化、高端化策略,并探索新的增长点(如Live直播引入淘宝主播、开设高端美妆专区等)。
模式定位: Lazada 的模式也属货架式开放平台,但其早期混合了部分买手制色彩。2012年创立时,Lazada 仿效亚马逊,自营了不少品类库存以提高供应链掌控(特别是3C电子等),随后逐步转型为平台模式。目前 Lazada 大部分交易由第三方商家完成,其自身主要角色是技术支持、流量导流和履约协调。阿里接管后,更倾向将Lazada 打造成东南亚的淘宝/天猫,而非京东模式,因此全面开放第三方。Lazada 上卖家经过认证入驻,消费者下单后由卖家发货或委托Lazada物流配送仓库,但货物不是Lazada采购的。只有在推广期或关键大促时,Lazada 会透过精选品牌补贴等方式“像买手一样”引进特定尖货,但这更多是市场行为,不构成主要销售模式。所以 Lazada 可以说由“自营+平台”逐渐转型成以平台为主。时至今日,Lazada 自营销售已很少公开提及,其收入基本来自佣金和服务费。另外,Lazada 强调 LazMall认证和正品保障,这其实是平台模式上的质量管控提升,并非其亲自采买而是严格筛选卖家、提供假一赔十等保证。综上,Lazada 是典型货架平台,只不过比Shopee更强调卖家准入质量和官方授权,平台调性更接近“品牌官方商城”。
商品品类、SKU范围、来源国: Lazada 涵盖全品类商品,包括电子产品、时尚服装、美容美妆、家用电器、母婴、杂货生鲜等。其中电子3C和时尚曾是强项品类。例如在泰国、马来,Lazada早期靠卖智能手机和平板拿下大量市场份额;在菲律宾则以时尚服饰和美容品著称。SKU 数量方面,未有官方披露,但Lazada 平台商品数量大概在千万级别以上。由于 Lazada 控制卖家质量,SKU增速可能不及Shopee。但其长尾品类有所取舍:超低价的小商品可能在Shopee更多,而Lazada则突出自己品类优势如高端美妆、国际品牌电子等。商品来源上,Lazada 本地和跨境兼备。本地卖家提供相当部分货源,包括各国的品牌旗舰店、大型经销商和中小企业。跨境方面,阿里将其在中国的卖家资源嫁接给Lazada。例如阿里旗下“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上的中国卖家,也有一部分通过Lazada直接销售到东南亚,从而利用Lazada的当地配送资源提升时效。这种模式称为 Lazada Global Collection。由此,许多中国大陆和香港卖家成为 Lazada 跨境供货主力。总体估计,Lazada 平台商品中中国制造的比例相当高(尤其电子、时尚配件类),而生鲜快消等依赖当地。Lazada 也引入欧美和日韩品牌产品,但通常通过当地总代或卖家供货,而非直接从欧美发货,因此来源地往往还是当地仓库或中国中转仓。
平台发展对 Temu 的借鉴之处:
借鉴1:差异化竞争策略 – Lazada 与Shopee竞争的经验表明,在弱势时果断寻求差异化生存是明智的。Temu 作为后进入全球市场的新秀,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点。Lazada 选择专注品质和品牌路线,与Shopee区隔。Temu 可以思考,除了低价外还能提供什么独特价值?例如Temu 或可打出“发现有趣新奇商品”的特色(像线上集市的宝物寻猎体验),或主推某些品类的极致丰富来区别于亚马逊的主流品类优势。不在巨头擅长领域硬碰,而以侧翼策略取胜,这是 Lazada 留存实力的关键,对Temu 也很适用。
借鉴2:利用强大后援体系 – Lazada 背靠阿里这棵大树,Temu 背后同样有拼多多强大的中国供应链和资金支持。Temu 应充分调动拼多多生态资源,为自身赋能。例如拼多多在中国的农产品和制造工厂直采体系,是独特优势,Temu 可以将这些源头好货直接推向海外市场,形成**“中国制造直供”的卖点,就像Lazada 用淘宝/天猫卖家资源武装自己一样。又比如,拼多多的数据算法和社交玩法成熟,Temu 应该复制它们(拼单砍价等已经在做)。通过强项移植**,Temu 能在海外竞争中技高一筹,类似Lazada 借助阿里技术网络提升对手的做法。
借鉴3:注重物流和本地服务 – Lazada 经验表明,即便不是价格最低,但若物流更快、售后更安心,仍能赢得一批忠实客户。Temu 当前劣势是跨境物流慢且退货麻烦。若借鉴Lazada,Temu 需尽早建立本地退换货中心、提供保税仓快速发货、引入“次日达”选项等。尤其像欧洲、北美消费者,对慢物流容忍度不如东南亚。Temu 可以考虑租赁当地仓储(如欧洲已在做)存放部分高频商品,实现与Amazon Prime类似的快速配送体验ecommercenews.eu。同时联合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门店自提或就近退货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Lazada 在各国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并由快递上门取件,这些都是Temu 可以学习的服务举措。
借鉴4:加强平台治理与口碑 – Lazada 注重卖家质量和消费者保护(假货赔偿、延迟送达补偿等),成功塑造了比Shopee略好的购物口碑。Temu 在国际市场也面临口碑挑战,如欧盟指责Temu售卖危险违禁产品reuters.com。Temu 应该借鉴Lazada/天猫的严格品控机制,对商品进行合规审核,杜绝明显不符合目的地法规的产品上架。还应建立客户投诉快速处理机制,提供更健全的赔付政策。只有平台可靠形象树立,用户才会长期信任。Lazada 被视为买正品、买保障商品的地方,Temu 也可尝试树立“低价但可靠”的形象,而不是让用户觉得是“一次性”淘便宜货的平台。加强平台治理虽短期减少一些SKU,但能换取更长久的用户信心,这是Temu 长期发展必须考虑的(也符合各国监管要求)。
借鉴5:灵活市场扩张与收缩 – Lazada 在激烈竞争下收缩战线,将资源聚焦东南亚主场,没有盲目扩张。这对Temu也是提醒:Temu 当前进入众多市场,但需评估每个市场投入产出。如遇某市场受本土强敌挤压难有进展,Temu 应该像Lazada退出部分拉美市场(智利、哥伦比亚等仅保留跨境模式reuters.com)那样,及时调整战略。集中火力在最有潜力的市场(例如Temu在北美表现强劲,则可重仓美国;如在印度或东南亚遇到巨大阻力,则暂缓或放弃),避免摊子铺太大拖累整体。Lazada 通过聚焦核心区域实现盈利,Temu 也应有阶段性战略重心,而不是无差别地持续烧钱多线作战。
市场地位:在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5)。它是该国访问量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是印尼消费者线上购物的代名词 (26)。
核心竞争力(护城河):其护城河是在印尼无与伦比的本地主导地位和深度整合的生态系统。2021 年与印尼网约车和即时服务巨头 Gojek 的合并,催生了 GoTo 集团,这是一个集电商、按需服务(出行、外卖、快递)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强大“超级应用” (26)。这种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极高的日常效用,从早晨通勤到晚餐外卖,再到线上购物,都可以在一个 App 内完成,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用户锁定效应。
发展历程:Tokopedia 成立于 2009 年。在其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包括软银和阿里巴巴在内的全球顶级投资机构的注资 (27)。与 Gojek 的合并是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此举旨在创建一个印尼本土的“超级应用”,以对抗 Grab 和 Sea Ltd. 等区域性巨头的竞争 (27)。
商业模式:一个纯粹的 3P 市场平台,其核心使命是连接印尼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与广大消费者,充当着印尼数字经济的赋能者。
货品种类与来源国:覆盖所有品类,但其战略重点是赋能本地商家。平台上的绝大多数卖家都是印尼本土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Tokopedia 是他们实现数字化转型和触达全国消费者的关键渠道 (28)。
对 Temu 的借鉴:Tokopedia 的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在一个像印尼这样巨大且潜力无限的单一市场中取得绝对主导地位,其战略价值可能等同于在多个较小市场中取得份额。此外,通过构建一个能够解决消费者多种日常需求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可以创造出最坚固、最持久的竞争护城河。
Temu 的冲击与前景:过程非常困难。Tokopedia 的护城河在于其已深度融入印尼的经济生活和 GoTo 的生态系统闭环。近期,字节跳动(TikTok)收购其 75% 控股权的交易,进一步加固了这道壁垒 (27)。这次整合将 TikTok 强大的“发现式”社交电商流量与 Tokopedia 成熟的电商履约基础设施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社交娱乐+交易履约”的本土超级联盟。对于 Temu 这样一个外部玩家而言,要挑战这个由 GoTo、TikTok 和 Tokopedia 共同构建的、深度本地化的生态巨头,将是极其困难的任务。Temu 在印尼将面对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电商平台,而是一个融合了社交、娱乐、出行、支付和本地商业的综合体。
东南亚各国目前Temu并未直接进入,因此 Lazada 尚未受到Temu正面冲击。但可以通过其他市场观察潜在影响。例如,Temu 在欧洲的扩张对 AliExpress 和亚马逊形成压力,阿里据传正考虑把 Lazada 推向欧洲“迎战”daoinsights.comdaoinsights.com。这表明阿里系已经将 Temu 视作海外的新竞争对手。若未来 Lazada 真的进入欧洲,某种程度也是受Temu刺激采取的防御措施(阿里可能希望以Lazada品牌+本地团队来对抗Temu,而非依赖AliExpress慢速直邮模式)。所以,可以说 Temu 的崛起间接影响了Lazada的战略走向,迫使其寻找新的增长领域。
正如 Lazada CFO在2025年所言,东南亚市场亚洲平台(Temu、AliExpress等)的交易额快速起量后已**“显著放缓”,说明消费者初期尝试后并未完全倒向跨境平台reuters.com。这从侧面证明 Lazada&Shopee本地组合的黏性仍强。因此 Temu 真要进入东南亚,会发现本地顾客切走不易**。何况各国对海淘亦有税收限制,比如泰国对进口征收Vat,印尼对小额包裹也可能抽查征税,这些都会减弱Temu价格优势。再考虑到 Shopee、Lazada 可能主动降价迎战,可以预见Temu在此区域寸步难行。因此目前 Temu 将东南亚视作“硬骨头”而没有进入,也是现实选择。对 Lazada 而言,这反而争取了整顿内务、巩固份额的宝贵时间。
总的说来,Temu 对 Lazada 直接冲击有限,但竞争威胁的存在已让 Lazada 提前转型,更注重差异化和盈利,这对 Lazada 未尝不是好事。未来东南亚格局或许会是Shopee稳居大众市场,Lazada 服务品质市场,而 Temu 若加入战局,则可能与 Shopee 在价格敏感客群短兵相接,Lazada 反而可坐收渔利固守其细分定位。当然,前提是Temu 真正进入该区域。目前 Lazada 需要重点关注的反倒是 TikTok Shop 等社交电商新势力,而Temu短期还不是东南亚焦点竞争者。
小结: 东南亚电商市场中,Shopee 和 Lazada 分别代表“极致下沉价廉模式”和“品质品牌模式”,两者近年来通过不同策略各自稳固了一片天地。Temu 在东南亚尚无直接布局,但它在其他市场的竞争表现给了这两家宝贵启示:Shopee 学到全球化扩张需慎重(Shopee 撤出部分海外市场正好给Temu让路);Lazada 则意识到低价市场迟早有更激进者出现,不如提早树立壁垒,走高价值路线。这些动态变化,丰富了东南亚电商竞争的内涵。Temu 若未来进军此地,必须充分吸收Shopee和Lazada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否则很难撼动现有格局。 $拼多多(PDD)$ $阿里巴巴(BABA)$ $Sea Limited(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