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迪士尼

用户头像
林文丰
 · 广东  

1966年,迪士尼股價不到前一年每股盈餘的十倍。換句話說,迪士尼的股價本益比(PE)不到十倍113。迪士尼1965年的稅前淨利約為2,100萬美元,市值介於8,000萬到9,000萬美元。

此外,該公司現金多於債務。華爾街的想法卻是,儘管當時《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賣座成功,迪士尼沒有什麽預定發行的電影,成長前景不佳;或許,股價就要下跌了?

巴菲特的行動

巴菲特研究的一個重點是去電影院,跟一大群兒童一起觀賞《歡樂滿人間》。他親眼看到孩子們有多麼喜歡迪士尼的產品。他看到迪士尼擁有珍貴的舊電影,人們會不斷付費觀賞該公司的電影,一代又一代。

舉例來說,《白雪公主》(Snow White)很棒的一點是,在製作完成、攤銷成本之後,電影就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放映。每隔七年,就會有另一個年輕世代想看這部電影。此外,你可以把觀對角色的喜愛,運用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包括授權、書包、服飾和主題樂園。而且,不像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米老鼠沒有經紀人,可能可以幫客戶爭取到電影特許權創造的大多數價值。

巴菲特及蒙格也去了加州迪士尼樂園,四處逛逛,並且分析遊樂設施的價值。巴菲特遇見華德.迪士尼(Walt Disney),稱讚他對工作的投入,以及具感染性的熱情。迪士尼帶巴菲特去參觀正在裝設中的遊樂設施,名為「加勒比海盜」(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單是這項設施的造價,便高達1,700萬美元,相當於該公司市值的五分之一。巴菲特後來開玩笑說:「恕想我的興奮程度,一家公司只值五項遊樂設施!14」

巴菲特重視迪士尼的無形資產,並不太理會資產負債表。他覺得單是影片庫便值回票價了;即使這些資產都不算在資產負債表上,畢竟,電影被視為零價值!巴菲特說明他的邏輯如下:

「1966年,人們說:『今年《歡樂滿人間》很賣座,但他們無法在明年又推出另一部《歡樂滿人間》,所以獲利會下降。』我不在意獲利是否真會下降。你知道《歡樂滿人間》再過七年又會推出我的意思是說,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系統了,你每七年就有新收成,而且每次都能收取更高費用

我去見了華德.迪士尼。我們坐下來,他跟我講公司的整個計畫;他真的是個好人。真的很可笑,如果他私下去找大型創投資本家,或是某家美國大公司,如果他是一個未上市公司,跟人家說『我希望你投資』.他們會根據3億或4億美元的估值買進。但事實是,這家公司每天在市場上說服人們,8,000萬美元是合適的估值。基本上,大家都置之不理,因為大家對它太熟悉了。這種事定期在華爾街發生。」

巴菲特合夥事業用400萬美元買進該公司5%股票。巴菲特在隔年用

620萬美元賣掉。雖然獲利不錯,巴菲特出脫得太早了。

巴菲特說:「決定(在1966年買進)是很明智的…•.但你們的董事長[10I做了抵銷這件事的決定(而在1967年賣出)。「7」他說的是如圖9.1所見,迪士尼的股價在1967年到1995年,共漲了一百三十八倍。

第二次:首都城市媒體-ABC-迪士尼(Capital Cities–ABC–Disney

波克夏和首都城市媒體公司的交易,是我在本案例研究中介紹的第一筆交易,第二筆交易則和第一筆交易密切相關。1986年,波克夏買下首都城市新發行股份的18%,為該公司提供收購美國廣播公司(ABC)所需的35億美元現金。這是美國當時歷史上第二大併購案。因此,巴菲特很快就收購了一家大型廣播公司,並將第二家大廣播公司也納入同一個旗下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迪士尼(DIS)$

接著是第三筆交易。1996年,迪士尼買下首都城市媒體公司/ABC的所有股份,讓波克夏帶走13億美元的現金去其他地方投資,以及價值12億美元的迪士尼股票。這是波克夏從早期出售首都城市媒體公司的股票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這段關係始於1960年代末,當時有一位朋友邀請巴菲特和托馬斯.墨菲(Thomas S. Murphy)到紐約共進午餐。他們兩人一拍即合,巴菲特稱讚墨菲是「美國最優秀經理人」。[79]

墨菲是二戰海軍老兵,畢業於哈佛商學院。1954年,二十九歲的他到紐約州奧巴尼(Albany)一家名為哈德遜山谷廣播公司(Hudson ValleyBroadcasting)的小公司工作。該公司成立之初,資金不到150萬美元,只有一家電視台和一家無線調幅廣播電台。當時電視仍在起步階段,普遍處於虧損狀態。墨菲是頭銜很大的營運長,但他實際上是第一位員工。

墨菲把他日後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他在一家艱困的小公司裡學到的經驗。這個團結的團隊,必須面對連續三年虧損的嚴重財務問題。他們差點兩度破產,被迫向原始股束求助。他們學會如何撙節開支,只使用必要的人力和物力。

他們堅持撐過艱困時期,並帶來值得的回報,因為全美各地的家庭開始逐漸購買電視,這個產業即將起飛。電視台的經營許可證固定數量,如果你擁有許可證,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避免競爭的威脅。此外,這門生意並非資本密集,而且政府對電視台雖略有規範,但並沒有規定電視台能對廣告商收取多少費用。

這家在奧巴尼的電視台營收成長,而且由於成本相對固定,一旦收入超過收支平衡點之後,利潤率就會迅速上升。公司付了攝影棚、攝影機和天線的費用後,生意就差不多確定下來了。無論是為三十萬個家庭還是三百萬個家庭提供服務,電視台的成本大致相同。然而,隨著收視人數增加,廣告商支付的費用則會愈來愈多。

墨菲和他擅長鼓勵人的老闆法蘭克.史密斯(Frank Smith),看到這個領域的經濟潛力。這個領域的特點是,隨著營收增加,利潤會不成比例地增加。其他電視台老闆沒有完全了解這種生意的獲利潛力,因此願意以低價把業務賣給首都城市電視台。首都城市電視台的名字,是在1957年首次合併後得名。該公司後來進行了數十次的收購。

電視台無需額外支出大量資本,現金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流進公司。電視台的業主盈餘和財報上的稅後利潤大致相同,因為資本支出通常與折舊相當,而且營運資本又增加得很少。因此,股東可以得到800萬美元的稅後利潤。他們可以用股息來領這筆錢,又或者如果他們認為這筆錢可以妥善投資,他們就會把錢留給經理人去收購更多電視台。股東選擇相信他們,於是後來得到更豐厚的回報。

1964年,公司任命墨菲為總裁。1966年,墨菲的導師兼朋友法蘭克.史密斯不幸英年早逝,享年五十六歲。於是,墨菲被升任為董事長兼執行長。當時,該公司有五家電視台和六家廣播電台。話雖如此,不久之後首都城市媒體公司取得的廣播許可證數量,已經達到監管機構許可的上限。於是,墨菲去其他地方拓展利潤,並在相關產業的公司裡尋找利潤,他認為自己在這個領域有豐富的知識。「當我們的規模達到監管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允許的最大規模時,我進入了另一個我熟悉的業務,那就是報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像廣播一樣都是獨占業務,並受到廣告商的支持。」21968年,一家大型雜誌出版商《仙童》(Fairchild),買下《女性時裝》(Women's Wear)、《每日交易日誌》(Daily Trade Record),以及其他深受讀者喜愛的雜誌。

墨菲之所以能夠專心研擬公司策略和收購新公司,是因為他有一位出色的經理丹.伯克(Dan Burke),伯克負責營運首都城市媒體公司。巴菲特盛讚這兩人說:「多年來,我一直在觀察首都城市媒體公司的管理,我認為它是美國所有上市公司裡,最好的一家公司。湯姆.墨菲和丹.伯克不只是出色的管理者,你還會想把女兒嫁給他們。能和他們交往真是我的榮幸。』83]

1977年,股市會在一段時間裡,讓巴菲特認為首都城市的股價很合理。因此,波克夏以1,090萬美元買了22萬股,也就是每股49.48美元。到了1977年12月31日,股票的價格為每股59.20美元。但是,在1978年到1980年間,巴菲特僅以每股43美元的價格賣掉股票,這筆投資於是變成有點糟糕。六年後,巴菲特又以高很多的價格,買進該公司300萬股的股票。為此,他會公開怪自己當時把股票賣掉:

「當然,你可能有一些人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以每股172.50美元的價格購買首都城市的股票,因為你們才華出的董事長會在1978年到1980年間,以每股43美元的價格,賣掉波克夏會經持有的同一家公司的股份。我知道你們會想問這個問題。我在1985年花了很多時間,想找到一個能夠解釋這些行為的簡潔答案。請再給我一點時間。」39

投资首都城市媒體公司的资金来源于其他业务:1983-1985 年產生了6.97億美元的稅後净利润。這些收入最主要來自投資「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這筆投資大部分是在1980年買入,並在1985年售出。巴菲特表示,購買價「遠低於我們認為的每股價值。」190該公司賣給菸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後,獲得的稅前收益是3.38億美元。

此時,政府對電視台的所有權規定已經放鬆。最近,聯邦通訊委員會,把一家公司可以持有的特高頻(VHF)電視台數目,從五個增加到十二個。墨菲為此大受激勵,於是在1985年1月聯繫了高德森。其實兩家公司早已建立起牢固的關係,因為ABC的節目已經在首都城市電視台播放。墨菲說:「我們是不屬於ABC的最大聯播公司。」193]

高德森認識並欣賞墨菲多年,並願意和他討論公司合併的想法。墨菲回憶道:「我去找他說『倫納德,我想聊聊我們可否達成協議。』我以為他會把我趕出他在三十九樓的辦公室,但是他沒有。實際上,我們很快就達成協議。」194]

但高德森很快就預見一個問題:那些討人厭的企業禿鷹,憑著高額借貸和短視的思維,可能隨時狙擊公司。就算他們沒有競標買下整個合併後的公司,也可以買下很多股份,破壞墨菲和他的團隊在合併後,想要打造的戰略和文化優勢,從而毀掉公司長期的業績。

雖然高德森相信墨菲能讓公司團結一致並蓬勃發展,但他確實說過:「湯姆,你需要一隻重達四百磅的大猩猩來防止有人介入,並把我們兩個都接管了。」95墨菲需要一個可以防止惡意收購的大股東。「結果,我把我的朋友華倫.巴菲特捲進來。我認識華倫十五年了,我打電話給他時,他是《華盛頓郵報》的董事。我告訴華倫:『我和高德森要談一筆生意,我想聽聽你的建議。』」196]

當時,大多數觀透過電視聯播網收看三大媒體的節目。雖然也有一些有線電視,但規模很小。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會收看ABC電視網。除了電視網之外,首都城市媒體公司/ABC還擁有八個電視台,每個電視台在各自的市場裡排名第一或第二。廣告商每年花的廣告費愈來感多,相互爭奪電視時段吸引觀。

ABC廣播網擁有兩千多家聯播機構和十七個廣播電台,以及各種紙本刊物,包括《機構投資人》和《堪薩斯市星報》 《堪薩斯市時報》(The Kansas City Star/Times)。它還有一個電影工作室。

娛樂體育節目電視網(ESPN)是一顆隱藏的寶石,ABC持有80%股份。ESPN在1980年代的業績數字看起來很糟糕,但它注定要在1990年代引起迪士尼極大的興趣。墨菲回憶道,高德森告訴他,有一天ESPN會變得非常有價值:

「ESPN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我們在1985年買下它時,它每年虧損4,000萬美元。高德森對我說:『湯姆,有一天它的價值將和你們一家大型電視台一樣高。』...首都城市媒體公司收購了ABC,因為我們認為我們可以經營電視台並賺更多錢,我們也真的這樣做。但對我們來說,真正的巨大的突破是ESPN持續發展。它從虧損4,000萬美元,到虧損2,000萬美元,到損益兩平,到獲利5,000萬美元,到獲利1億美元。現在它的獲利高到天際。J1101]

1980年代,媒體公司在增加客戶時,只需要額外投入少量的資本,因此這兩家公司合併前,通常會產生15%到22%之間的股東權益報酬率。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這個獲利水準起碼會維持下去

巴菲特在他的年度股東信裡,報告以下的「透視盈餘」(look-through earnings)(見表4.4)。透視盈餘包括:

支付給波克夏的現金股息

根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波克夏占有的保留盈餘比例,並未反映在波克夏的利潤裡。

如果把投資對象的保留盈餘也分配給波克夏,那麼波克夏要支付稅額。

1990年代初,老牌媒體公司的命運已經出現不祥之兆。新科技威脅到媒體獲取較高溢價的能力,因為廣告商有了許多替代方法可以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表達了這樣的看法:電視、報紙和雜誌產業的經濟活動,已開始變愈來愈像生意(business),而不是特許經營權

他把特許經營定義為具備以下特徵:客戶需要或渴望擁有的產品或服務;客戶認為沒有相近的替代品;價格不受政府監管。這些特徵讓公司具備對產品或服務強勢訂價的能力,從而產生高股東權益報酬率。

他還說,特許經營權可以讓公司捱過一段時間的管理不善。糟糕的管理者可能會降低特許經營權的獲利能力,但不會嚴重損害其商業模式

一方面,公司只有價格比競爭對手漂亮、銷售量增加,或產品和服務的供應量有限時,才能得到超額利潤。另一方面,優秀的管理可以讓這些條件維持更久。但是,上述兩者終究都要面臨競爭的影響。然而,管理不善可能讓企業隨時走向衰敗。

巴菲特認為,媒體已經失去原有的特許經營權力量,因為客戶現在有更多選擇。「不幸的是,需求無法隨著新供給出現而增加。美國人的眼睛就只有那五億隻,一天就只有那二十四個小時,所以結果是競爭加劇,市場被分食,媒體因而喪失一部分的特許優勢。」[106]

巴菲特表示,首都城市媒體公司/ABC以及《水牛城新聞》和《華盛頓郵報》的內在價值,「正因為產業經歷的長期轉型而大幅下降」。但他不打算出售自己主要的媒體資產,因為《水牛城新聞》、首都城市和《華盛頓郵報》出色的管理,降低這些公司內在價值的流失速度。他們的債務比較少,並且仍然「擁有比美國一般企業更好的經濟特性。但是,像堡壘那麽強的特許經營和有如聚寶盆一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107

迪士尼出手了

許多分析師在1990年代討論過,如果世界第一的內容供應商和世界第一的發行商合併,是很合理的作法。媒體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還有很大的擴張潜力,它們的產品可以在海外販售,尤其是體育和動畫娛樂領域。

雖然墨菲和迪士尼的麥可.艾斯納(Michael Eisner)彼此談過,但未能達成協議。艾斯納願意慷慨地以190億美元購買首都城市/ABC的股份,但他不想用迪士尼的股份來交換,堅持以現金購買。現金有兩個問題。

第一,許多股東,例如伯克希尔,必須因此繳納資本利得稅。其次,兩家公司合併後,首都城市/ABC的股東將無法享受到合併後的成功果實。

因此,墨菲拒絕了這個提議。

每年七月,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大亨和其他高層人士,都會聚集在愛達荷州的陽光谷,參加由赫伯.艾倫(Herb Allen)籌辦的聚會,後來雙方就是在那裡達成協議。在1995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談到一次偶然的會面,促成了這筆交易。

1995年7月14日,聚會結束後,巴菲特受邀到艾倫家共進午餐。午餐結束後他離開艾倫家,要去和湯姆.墨菲打一場高爾夫球。他在同一街上走路時,遇到艾斯納。

巴菲特恭喜艾斯納在當天早上的會議發表了精彩演講,接著他們聊了起來,然後首都城市和迪士尼合併的話題突然冒出來。這不是兩家公司第一次討論合併,但之前從沒有任何進展,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迪士尼堅持全部用現金交易,但首都城市想要迪士尼的股票。

墨菲抵達時,他們三人簡短地交談了一下,艾斯納和墨菲都表示他們打算各退一步,以促成這筆交易。幾週後,雙方達成協議,並在三天內起草了一份合約。

「我認為,迪士尼和首都城市的合併案,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即使那天大家沒有在陽光谷巧遇,雙方終究還是會合併。但是,當我那天遇到麥可•他正要去趕飛機,所以要不是那次巧遇,整個合併案可能不會那麼快完成。迪士尼和首都城市,都將因我們那天的巧遇而受惠良多。」[108」

為取得一股的首都城市/ABC股票,艾斯納將給予一股的迪士尼股票和65美元現金。首都城市/ABC的股東,可以自由地要求要大部分拿到迪士尼股份,或者大部分拿到現金。

1996年3月5日,巴菲特交給負責這筆交易的曼哈頓銀行家兩個信封。第一個信封是波克夏在首都城市/ABC價值25億美元的2,000萬股股份,這些股份將轉移給迪士尼。第二個信封則被密封,上面寫著「3月7日下午4點30分之後再打開」。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告訴墨菲和艾斯納,他想要現金還是股票。當信封打開時,上面寫著波克夏只想要股票。

结果事與願違。由於太多首都城市/ABC股東想拿到迪士尼的股份,所以大家只好妥協,接受混合方案,因為艾斯納堅持整筆交易必須一半是現金,一半是股票。因此,波克夏最後得到12億美元的現金,以及價值13億美元的迪士尼股票。對於十年前只投資3.45億美元來說,這個回報已經很不錯了。

巴菲特一開始對迪士尼很有興趣,甚至還增加了波克夏持有的2,100萬股。他非常喜歡「米老鼠」沒有經紀人。動畫角色和明星演員不一樣,動畫角色無法要求得到它們在電影裡創造出來的高價值,因為它們100%屬於迪士尼所有。

但隨著股市從1998年到2000年逐漸泡沫化,巴菲特選擇在市場依舊強勁時賣掉迪士尼股票。在尚未扣除資本利得稅之前,他得到約20億美元。請謹慎看待這個數字,因為確切的數字並未公開,我必須從分散的數據裡拼湊出來。當時,網路、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彼此競爭帶來的影響,已經愈來愈明顯,迪士尼的本益比超過四十倍。

總之,波克夏為了首都城市/ABC股票付了5.175億美元。1993年,波克夏出售了三分之一股票,稅前收入為6.3億美元。1996年,波克夏從迪士尼收到12億美元(税前)以及迪士尼股票。1998年至2000年底,波克夏出售迪士尼股票後收到約20億美元。

當時墨菲已經七十多歲了,他繼續在迪士尼工作了一段時間。直到2003年,七十八歲的他加入了波克夏的董事會。九十多歲的他仍在董事會裡,依舊為巴菲特和蒙格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