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结构:低负债与高流动性的压倒性优势
香港头部地产商普遍保持审慎的财务策略。以
长实集团为例,其2024年净负债率仅4%,现金储备达96.5亿港元,且标普维持"A/稳定"评级。相比之下,内房股平均净负债率超80%,
恒大退市前总负债达2.44万亿元,资不抵债问题无解
。这种差异源于香港房企坚持"货如轮转"策略(即快速周转库存),而内房股依赖高杠杆扩张模式。
二、政策红利:利率与税收的双重利好
香港特区政府2024年全面撤销楼市"辣招"(包括印花税、买家印花税),直接激活交易量,二手住宅注册量政策后增长20%。同时,HIBOR利率从2024年6月的4.5%骤降至2025年6月的0.5%,按揭成本大幅降低。反观内地,尽管有化债政策,但房企融资端仍受限,如
瑞安房地产主席罗康瑞指出"融资市场几乎停顿"
。
三、资产质量:核心地段稀缺性与多元化布局
香港房企资产集中于港岛、启德等核心区域,如长实黄竹坑项目Blue Coast预售火爆。这些地段物业具备抗跌性,当前租金回报率达3-4%,与房贷利率形成平衡。此外,香港房企积极全球化布局(如长实收购英国风电场),分散单一市场风险。而内房股项目多位于三四线城市,去化困难,如恒大待交付房屋达30万套
。
四、股息回报与估值安全垫
新鸿基、
恒基地产等港股地产商平均股息收益率达6%,且市净率普遍低于0.5倍,较资产净值折让40-50%。
@致良知_Munger 指出:"当前
新世界发展每股NAV相较市价存在30%折让,形成戴维斯双击机会"。内房股则因债务问题普遍停发股息,如恒大自2021年起再无分红
。
五、市场结构与投资者构成差异
香港房企客户中22%为内地高端人才,需求稳定;且机构投资者占比高(如
领展房产基金100%公众持股)。内房股则受散户情绪驱动剧烈波动,如
龙光集团2025年盘中暴涨80%后回落,反映投机属性。
@牛爸炒股 总结:"内房股面临结构化风险,远郊楼盘可能永久滞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