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大机会之低轨卫星

用户头像
爱吃蛋炒饭888
 · 福建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低轨卫星产业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领域。低轨卫星(LEO)通常指运行在距地球500-2000公里高度的航天器,以其传输延时短、路径损耗小的特点,在通信、导航、遥感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和中轨道卫星(MEO)相比,低轨卫星克服了传统卫星通信时延长、终端笨重、覆盖盲区等技术瓶颈,真正实现了与地面移动通信的无缝衔接。
国际舞台上,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已部署超过5600颗卫星,占据全球80%的低轨频轨资源,用户突破460万,形成了压倒性先发优势。其收入预计从2022年的14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66亿美元,并将首次实现正现金流。与此同时,亚马逊的Kuiper计划、英国的OneWeb等全球巨头也在加速推进,低轨空间已演变为“轨道圈地”的激烈战场。
中国深刻认识到这一领域的战略价值。自“十二五”规划起,国家就将卫星通信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明确方向。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标志着其国家战略地位的正式确立。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2025年工作安排中再次强调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演进背后,是对两个核心战略考量的深刻认知:
轨道频谱资源稀缺性:地球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SpaceX的4.2万颗卫星计划已占据大半空间。国际电信联盟(ITU)采取“先登先占”原则,要求申报后7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资源。中国向ITU提交的1.3万颗卫星申请,必须在2027年前完成10%的发射,时间窗口极为紧迫。
国家信息安全与数字主权:低轨卫星互联网作为“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环节,被纳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它不仅关乎民用通信覆盖,更在军事通信、金融安全、灾害应急、导航增强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在俄乌冲突中,“星链”展现的军事通信能力更是凸显了其战略重要性。
现状

国家主力军领航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简称“中国星网”)作为2021年4月成立的新央企,肩负着统筹国家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使命。其主导的“GW星座”计划规模达1.3万颗卫星,包含GW-A59(6080颗极低轨道卫星)和GW-2(6912颗近地轨道卫星)两个子星座。截至2025年6月,中国星网已完成51颗卫星的发射(含17颗试验星),未来五年计划将1300颗卫星送入轨道,最终在2035年完成全部部署。这一星座不仅能提供全球高速网络通信,更将在航海、航空、金融安全、军事通信等关键领域实现全方位升级。
与GW星座形成战略协同的是上海市牵头的“G60星链”(又称千帆星座)。该计划由垣信卫星运营,采用创新的平板式高通量卫星设计,支持多星堆叠发射。目前已完成90颗卫星组网,计划2027年前部署1296颗卫星实现全球覆盖,2030年扩展至超1万颗卫星。G60星链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面向全球市场的商业化定位,集低轨宽带、手机直连、甚高频数据交换于一体,为交通运输、智慧农业、应急救灾等领域提供数字化赋能。
民营力量崛起
在“国家队”之外,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正成为产业创新的生力军。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达11.3万家,同比增长29%,其中卫星制造占比35%。一批明星企业崭露头角:
银河航天:已完成多次卫星发射,2025年5月与泰国合作实现中国低轨宽带卫星的首次海外应用验证,迈出国际化关键一步。
时空道宇:作为吉利控股的航天企业,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完成“未来出行星座”部署并开启全球化服务。
鸿擎科技:2025年5月向ITU提交“鸿鹄三号”星座申请,成为继GW和G60之后中国第三个超万颗卫星的星座计划。

以上是大家都知道的废话了。下面是具体标的

卫星制造端:中国卫星(中军潜质)、上海沪工(小盘)

卫星制造细分:臻镭科技(最看好)、铖昌科技(看好)、天银机电(第二看好)

卫星检测:思科瑞西测测试

运营:中国卫通

应用端硬件:华力创通(手机端芯片9月华为发布低轨卫星上网手机)

卫星太阳能电池:云南锗业(上游龙头),乾照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