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硅片作为晶圆制造的核心材料,占据整体市场35%的份额,其价值量与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国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长期处于低位——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不足10%,8英寸硅片国产化率仅33%,高端市场仍被信越化学、SUMCO等国际巨头垄断。在此背景下,专注于8英寸小晶圆的中晶科技(股票代码:003026)凭借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成为国产化替代浪潮中的关键参与者。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8英寸硅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工业控制等领域对功率器件的需求激增,推动8英寸硅片月需求量攀升至600万片。与此同时,国际大厂扩产谨慎,海外产能释放滞后至2023年底,为国内厂商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
政策层面,国家大基金二期与地方专项基金持续加码半导体材料,2024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值突破168亿元,其中碳化硅衬底国产化率预计2025年达40%。尽管大尺寸硅片(12英寸)是长期趋势,但8英寸硅片在成熟制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国产化突破的优先方向。
中晶科技成立于2010年,深耕半导体硅材料领域十余年,形成“单晶硅棒—研磨硅片—抛光硅片—芯片元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核心产品包括:
3-6英寸研磨硅片:占据国内分立器件市场主导地位,客户涵盖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等封装龙头;
8英寸抛光硅片:通过募投项目实现量产,良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已进入中芯国际、华润微等晶圆厂供应链;
高压整流器件:基于自研硅棒的垂直整合优势,在快充、光伏领域市占率超15%。
技术壁垒方面,公司掌握直拉法(CZ)单晶生长、超精密研磨、化学机械抛光(CMP)等关键工艺,拥有51项专利及54项著作权,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
2025年,中晶科技通过子公司中晶芯源在济南投产8英寸碳化硅衬底及硅片产线,总投资15亿元,规划产能50万片/年。该项目采用全自动激光切割、高精度离子注入等设备,良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2%,成本降低18%。满产后预计年产值超50亿元,占国内8英寸硅片市场份额的15%。
与此同时,公司宁夏基地持续扩产单晶硅棒产能,2025年硅棒产量达2000吨/年,自供比例提升至70%,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
尽管受非主营业务亏损影响,中晶科技2023年净利润短暂承压,但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回暖:
营收结构:半导体单晶硅片占比58%,功率芯片及器件占比32%,两者合计超90%;
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毛利率回升至20%以上,较2023年低点提升11个百分点;
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正,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上市初期下降60%,财务压力显著缓解。
截至2025年9月,公司总市值48.89亿元,市盈率(TTM)128.79倍,市净率7.52倍,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间。机构调研显示,公司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37%-184%,业绩弹性显著。
与全球前五大硅片厂商(信越化学、SUMCO等)相比,中晶科技在12英寸硅片领域仍存差距,但在8英寸赛道实现差异化竞争:
技术指标:8英寸硅片总厚度偏差(TTV)≤1μm,弯曲度(Bow)≤10μm,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成本优势:通过硅棒自供、济南基地规模化生产,单位成本较进口产品低25%-30%;
客户响应:本土化服务与快速交付能力,满足车规级芯片对供应链安全的要求。
立昂微:聚焦功率半导体衬底,与中晶科技在8英寸赛道直接竞争;
中晶科技:以全产业链整合与车规级认证为壁垒,在细分市场占据制高点。
新能源汽车对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的需求,推动8英寸硅片在车规级市场持续扩容。中晶科技已通过IATF 16949认证,产品进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供应链,2025年车规级硅片收入占比预计提升至40%。
公司济南基地同步布局8英寸碳化硅衬底,2025年实现导电型衬底批量供货,技术参数达国内第一梯队。碳化硅与硅基产品的协同销售,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济南基地产能爬坡与车规级客户放量,中晶科技2025-2026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预计超50%。当前市值对应2025年PE仅30倍(假设净利润2亿元),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具备估值修复空间。
在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中,中晶科技以8英寸硅片为支点,通过技术突破、产能扩张与产业链整合,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尽管市值不足50亿元,但其在车规级市场与第三代半导体的前瞻布局,或将成为中国半导体材料领域“小而美”的典范。对于寻求国产化替代与细分赛道龙头的投资者而言,中晶科技的价值重估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