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周阆阆
 · 浙江  

$奥驰亚(MO)$ 烟草和烈酒虽然都属于成瘾性消费行业,且商业模式相似(品牌护城河、定价权、低资本开支等),但烟草行业在美股历史上的投资回报远超烈酒,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释:
1. 低估值与市场厌恶情绪带来的超额回报
- 烟草行业长期面临健康诉讼、政府监管、广告禁令等负面因素,导致投资者普遍回避该行业,使其估值长期处于低位。例如,Philip Morris(奥驰亚前身)在1963年的市盈率仅为12.5倍,股息率高达5%。这种低估值使得投资者能以更低价格买入,享受更高的股息再投资收益。
- 相比之下,烈酒行业(如帝亚吉欧、保乐力加)虽然商业模式优秀,但市场对其的厌恶程度较低,估值通常较高(20倍以上市盈率),限制了长期复利空间。
2. 定价权的极致发挥
- 烟草公司在行业衰退期(如美国吸烟率持续下降)仍能通过提价维持利润增长。例如,1950s-2010s,Philip Morris的香烟价格涨幅是同期通胀的5倍。这种“量减价增”的模式在烈酒行业虽也存在(如茅台提价),但烟草的成瘾性更强,核心用户对价格敏感度更低。
- 烈酒的提价更多依赖品牌升级和消费升级,而烟草的提价则更多是应对税收和监管成本,后者的定价权更具刚性。
3. 极低的资本开支与超高自由现金流
- 烟草行业几乎不需要重大研发或设备更新,自由现金流/利润比例接近95%,远高于大多数行业。这使得烟草公司能够将大部分利润用于分红和股票回购,直接提升股东回报。
- 烈酒行业虽然资本开支也较低,但仍需投入品牌营销、渠道建设等,自由现金流比例略低于烟草。
4. 行业集中度与垄断性更强
- 全球烟草市场被菲莫国际、英美烟草、日本烟草等少数巨头垄断,竞争格局极其稳定。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使得龙头公司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价格和市场份额。
- 烈酒行业虽然也有高端品牌(如茅台、帝亚吉欧),但竞争更为分散,尤其是在全球市场中,威士忌、伏特加、白酒等细分品类众多,龙头企业的定价权相对受限。
5. 国际化扩张的二次增长曲线
- 烟草巨头在发达国家市场衰退时,通过开拓新兴市场(如亚洲、非洲)维持增长。例如,Philip Morris的国际业务在2008年分拆为PMI后,继续推动全球扩张。
- 烈酒行业的国际化难度更高,因文化差异较大(如白酒在海外渗透率低),增长更多依赖本土市场的高端化。
6. 市场预期差
- 烟草行业长期被投资者低估,市场预期极低,而实际业绩(如利润增长、现金流)却远超预期,这种“低预期+高实际表现”的组合创造了超额收益。
- 烈酒行业(尤其是中国白酒)常被赋予成长股估值,市场预期较高,一旦增速放缓,股价容易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