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周阆阆
 · 浙江  

$天坛生物(SH600161)$天坛生物的再思考与投资策略调整。血制品赛道面临白蛋白进口增加,国内血浆采集量增长,医保控费,集采,重组类产品的挑战,外加采浆成本增加,现金流下降的压力,对于天坛生物的投资逻辑必须进行更新和细化:
1. 抛弃“量价齐升”的线性思维,接受“以量补价”的新常态
· 行业的β(整体性机会)减弱,必须更专注于企业的α(个体超额能力)。
· 企业的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采浆量的提升和成本控制能力,来抵消产品价格的压力。规模效应将前所未有地重要。
2. 核心观察指标需转变
· 过去关注:浆站数量、采浆量增长率、产品价格。
· 现在更要关注:
· 吨浆成本控制能力:能否在补贴上涨的背景下有效控制住采浆成本?
·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静丙、凝血因子VIII、PCC等产品的收入利润占比是否快速提升?这是抵御白蛋白价格战的关键。
· 现金流状况:在应收账款增加的背景下,经营活动现金流能否保持健康?这反映了企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
3. 天坛的“护城河”依然存在,但内涵在变化
· 浆站资源壁垒依然是最深的护城河,但它的价值正在从“获取溢价能力”转向“形成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
· 国家队背景在行业寒冬期或许是另一种优势: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未来可能主导行业整合的机会。
4. 投资策略:从“成长赛道”到“价值堡垒”
· 短期来看,血制品板块很难再现昔日的高估值。投资者需要降低短期预期,将其视为一个增速放缓、但需求绝对刚性、具备极高安全边际的价值型资产。
· 其投资吸引力将更多来自于:极低的估值(P/B)、稳定的分红(如果持续)、以及行业整合或产品结构优化带来的潜在拐点。
血制品行业已经告别了过去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一个“青铜时代”——需求仍在增长,但竞争加剧、利润变薄、挑战增多。
对于天坛生物而言,它依然是中国血制品行业的基石和龙头,其地位无人能撼动。但它的投资逻辑已经从 “高成长故事” 转变为 “高确定性价值重估故事” 。其投资机会将来自于:市场过度悲观后的估值修复、公司自身经营效率提升带来的利润率企稳、以及未来某天行业出清后格局的优化。
这需要投资者拥有更大的耐心和更长的投资视角。
用以下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天坛生物:投资天坛生物,更像是投资一座拥有特许经营权的“收费桥梁”。桥的维护成本(采浆成本)可能会波动,过路费(产品价格)也不能随意上涨,有时价格可能略微下降,但关键是:这是必经之路,车流(需求)只会越来越多,而且不允许建第二座桥(壁垒)。接受业绩波动和短期的现金流下降,赚慢钱,长久赚钱,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