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生物(SH600161)$ 股价没涨的时候一般投资人都是骂爹骂娘的,当股价翻倍的时候才后悔当初要是早知道就多买一点了,问题就是能看透未来的人非常稀少,而且在股价低迷的时候很少有人敢继续加仓。
1. 美国血浆的“天花板”:增长乏力与成本困境
供浆人群的瓶颈:美国的采浆量已接近其社会结构的极限。其增长严重依赖特定群体(如低收入者、学生)以及跨境献浆(如从墨西哥吸引献浆员)。这种模式面临着社会伦理压力和潜在的政治风险,难以无限扩张。
· 成本刚性上涨:为了维持和争夺有限的献浆员,美国采浆站的补偿金、营销和管理成本持续攀升。所谓的“贱卖”更多是厂商之间的竞争策略,但其总成本是刚性上涨的,长期来看,价格不可能无限下跌。
· 地缘政治风险:我们国家如果将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寄托于进口,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关税等手段只是开始,一旦国际局势有变,供应链随时可能中断。
美国血浆的供应弹性正在变小,其作为“世界血浆库”的稳定性和成本优势,从长期看是存疑的。进口替代是长期趋势。
2. 中国老龄化的“地板”:坚不可摧的需求引擎
相比之下,老龄化是更确定的,则是无法反驳的、正在加速到来的未来。
·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和绝对数量在未来二三十年将持续攀升。这意味着,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谱——癌症、免疫缺陷、心血管疾病、重大手术等——的发病人数只会越来越多。
· 血制品是“伴随型”药物:许多血制品并非一次性消耗品,而是伴随慢性病患者(如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血友病患者)终身的维持性药物。每一个新增的患者,都意味着未来几十年持续的需求。
· 支付能力在提升:随着经济发展和医保体系的完善,国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也在不断增强,这为血制品的需求兑现提供了经济基础。
中国市场的需求增长,是由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迁这两座“冰山”托底的,其确定性极高。
综合研判:稀缺的国内浆源将成为核心资产
将这两点结合,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清晰的图景:
· 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在中国国内:谁能掌握更多的国内血浆资源,谁就能在这场“确定的增量需求”与“不确定的外部供应”的博弈中占据绝对主动。
· 政策最终会为“自主可控”让路:当前压制需求的医保控费政策,在“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安全”这一更高的国家目标面前,必然会进行调整和让步。因为让真正有需求的病人用不上药,最终会损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与“自主可控”的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投资中国血制品赛道,本质上就是投资于中国未来最稀缺的医疗资源之一——血浆采集能力。在老龄化这座巨大的需求冰山面前,当前因政策压制而形成的“过剩”薄冰,必将消融。
现在的市场低迷,正是为那些能看到这一宏大叙事、并有耐心布局于国内浆站龙头企业的投资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