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nici邵四团
 · 上海  

$激智科技(SZ300566)$未来ar类需求,但没仔细看也属于微纳光学范畴不过啊树脂薄膜类
$苏大维格(SZ300331)$ 有点异曲同工,和$炬光科技(SH688167)$ 有点行业协同
量子点光转换膜(QDCC)在AR领域的前景分析如下,结合技术优势、市场动态及挑战,为您提供全面解读:
一、技术优势:AR显示的核心突破
高色域与亮度
QDCC通过蓝光激发红绿量子点,实现超广色域(如覆盖90% BT.2020标准),显著提升AR设备的色彩表现。例如,三星QD-OLED技术已实现高动态范围视觉体验,亮度达百万尼特级别,满足AR在强光环境下的可视需求。
功耗与稳定性优化
相比传统MicroLED,QDCC简化了RGB三色独立驱动的复杂性,降低能耗。同时,量子点材料在高温、UV照射下仍保持性能稳定,如镭昱光电的QDCC膜通过光刻工艺实现147.2% sRGB色域,适用于AR长期使用。
制程简化与成本控制
QDCC技术可将MicroLED生产步骤减少30%,避免复杂的巨量转移和修补流程。例如,JBD的蜂鸟光引擎通过量子点转换,光通量提升至6流明,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40%。
二、AR应用场景的关键价值
高分辨率与轻薄化:QDCC结合MicroLED可实现像素间距小于4μm(如镭昱0.11英寸屏),支持AR眼镜的轻量化设计,如OPPO Air Glass 3仅重38g。红光效率提升:传统MicroLED红光效率低(约15万尼特),而QDCC通过量子点转换红光效率提升至30万尼特以上,解决AR对红色显示的需求痛点。环境适应性:量子点膜在高温(85℃)、高湿(85% RH)环境下通过稳定性测试,适配车载AR HUD等严苛场景。
三、市场动态:国内厂商加速布局
头部企业进展
JBD:合肥产线年产能达1.2亿套,已供货Rokid、Vuzix等30余款AR眼镜,绿光亮度突破1000万尼特。镭昱光电:0.13英寸全彩MicroLED光引擎送样客户,50万尼特亮度适配波导方案。富乐:NPQD技术实现99.99%光转换效率,T3系列AR模组2025年量产。
国际标准与环保创新
2025年7月,我国主导的量子点光转换膜国际标准发布,规范光学稳定性测试方法。同时,伊势化学等企业研发无镉钙钛矿量子点(PeQD),色纯度达Rec.2020标准,解决环保合规问题。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当前技术瓶颈
蓝光泄漏:量子点膜薄层吸收不足导致色彩纯度下降,需依赖滤光片增加损耗(约15%)。量产一致性:如Saphlux原型机存在像素缺陷,光刻精度需提升至2μm以下。
未来发展方向
材料创新:开发无重金属量子点(如钙钛矿),提升转换效率至95%以上。技术融合:QDCC与垂直堆叠MicroLED结合(如诺视科技VSP技术),亮度突破50万尼特。成本下探激智科技量子点膜价格降至15美元/㎡,推动AR设备均价从2000美元向千元级迈进。
总结
量子点光转换膜在AR领域展现出颠覆性潜力,通过高色域、低功耗和制程简化,正推动轻量化、高亮度的AR设备落地。尽管面临效率与稳定性挑战,但随着无镉材料、国际标准及产能扩张,预计2025-2030年市场规模年增18.5%,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