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月估值翻倍至100亿美金!英伟达重金下注,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什么来头?

用户头像
湾区TBA
 · 中国香港  

霍尼韦尔(Honeywell)旗下的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刚刚完成了新一轮约6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惊人的100亿美元。

要知道,就在今年1月,它的估值才刚刚达到50亿美元。短短8个月,估值翻倍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星光熠熠的资方阵容:AI霸主英伟达Nvidia)赫然在列

此外,还有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广达电脑(Quanta Computer)、金融科技风投QED Investors,以及老股东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三井物产(Mitsui)和继续持股54%的霍尼韦尔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融资事件,它更像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在AI浪潮席卷全球之后,另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量子计算,正在从遥远的理论加速冲向商业现实的牌桌。而英伟达的入局,更是为这场变革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巨头联姻的产物:Quantinuum是谁?

Quantinuum并非凭空出世。它诞生于2021年,由两大巨头联姻而成:工业巨头霍尼韦尔的量子解决方案部门(Honeywell Quantum Solutions)和英国老牌量子软件公司Cambridge Quantum。

这次合并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软硬结合,打造全球最强的全栈量子计算公司

硬件上,它继承了霍尼韦尔深耕多年的“离子阱”(trapped-ion)技术路线。这条路线以其高保真度、高连接性的量子比特(qubit)而闻名,被认为是实现可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的最有希望的路径之一。

软件上,它拥有Cambridge Quantum顶尖的量子算法和编译器,能够将复杂的现实问题转化为量子计算机可以理解和执行的语言。

简单来说,Quantinuum的目标是解决那些连当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束手无策的难题——比如新药研发中的分子模拟、金融领域的高频交易优化、新材料发现以及破解当前所有的加密体系。这些任务一旦被量子计算机攻克,将彻底颠覆相关行业。

英伟达的“阳谋”:AI的尽头是量子?

在这次融资中,英伟达的参与无疑是最值得解读的。作为全球AI算力的“军火商”,英伟达为何要在此刻重金押注一个看似还很遥远的赛道?

答案可能就藏在CEO黄仁勋近期的表态中。他曾多次提到,量子计算正处在一个“拐点”(inflection point),其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这背后是英伟达深远的战略布局:

从补充到融合:当前的AI模型,尤其是在处理优化和模拟等特定问题时,已经开始触碰到经典计算的天花板。量子计算独特的并行处理能力,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英伟达看到的未来,是一个“AI + 量子”的混合计算时代。GPU处理AI擅长的大规模数据任务,而量子处理器(QPU)则攻克其中最核心、最复杂的计算难题。

构建下一个生态:就像当年用CUDA平台锁定了GPU在AI领域的霸权一样,英伟达也正在积极开发能够连接其芯片和量子设备的软件生态。通过投资Quantinuum这样的头部玩家,英伟达不仅能深入了解量子硬件的发展,更能确保在未来的混合计算时代,自己的软硬件标准依然是行业核心,从而延续其在计算领域的统治力。

英伟达的这笔投资,更像是一次对未来的“期权购买”。它赌的不是量子计算明天就能商用,而是当那一天到来时,自己早已是牌桌上最重要的玩家。

资本的温度计:为什么是现在?

Quantinuum估值的飙升,以及全球资本对量子赛道的追捧,反映了整个行业的风向转变。

过去,量子计算更多是停留在科研论文和实验室里的概念。而现在,随着像Quantinuum这样的公司不断在量子比特数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商业化”已经从一个问号,变成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表

霍尼韦尔CEO Vimal Kapur在7月的财报电话会上就已透露,计划在2027年底前将Quantinuum分拆并进行IPO。这一明确的上市路径,给了资本市场巨大的信心。

广达电脑(硬件制造)、QED(金融科技)到摩根大通(金融应用)、三井(工业应用),这些背景各异的投资者纷纷入局,也证明了市场相信量子计算的颠覆性潜力已经开始向各行各业辐射。

可以说,Quantinuum的这轮融资,就像一支温度计,精准地测量出了市场对量子计算商业化前景的火热预期。

这笔6亿美元的融资,以及100亿美元的估值,对Quantinuum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对于整个科技行业来说,它更像是一声发令枪。

当AI领域的王者英伟达将目光和资本投向量子计算时,我们知道,一个新的计算范式融合的时代正在拉开序幕。虽然前方还有诸多技术挑战,但从IBMGoogle到Quantinuum,巨头们的竞速赛已经开启。

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叙事,今天写下了关键的一笔。而这个故事的未来,无疑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