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D这个适用症,至少有“100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同时,尽管AD领域药物繁多,但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全球自免药王度普利尤单抗(IL - 4Rα靶点,2024年销售142亿美元)最重要的适应症就是特应性皮炎。遗憾的是,靶向IL - 4Rα的度普利尤单抗,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缓解上面,远远未满足患者的需求。持续的、难以忍受的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患者最迫切的未被满足临床需求。对于大多数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而言,瘙痒是最关注的临床症状,而由瘙痒引发的搔抓行为很可能是导致特应性皮炎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的关键驱动因素。另一款明星药物是艾伯维的乌帕替尼(JAK1抑制剂,2024年销售额59.71亿美元同比增长50%),尽管依从性和疗效好,但安全性风险较大,有FDA黑框警告。
此时,中国抗体的SM17横空出世。
SM17的1b期临床研究采用16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纳入32例中重度AD成人患者(多数曾对外用皮质激素治疗应答不足),也纳入了曾接受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或JAK抑制剂(乌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也就是说,曾接受全球自免领域的两位王者治疗的患者均被纳入。
最终的临床数据显示:①在瘙痒缓解方面,1b期试验中,高剂量组(600mg)91.7%的患者达到NRS-4应答(瘙痒评分下降大于等于4分),显著优于已上市的IL-4抑制剂(35.9%-40.8%)和JAK抑制剂(42%-64%);②皮损改善方面,75%的患者实现EASI75(皮损面积减少75%),41.7%达到IGA0/1(皮损完全/接近清除),疗效与JAK抑制剂相当但安全性更优。SM17的1b期临床研究显示,SM17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治疗结束时,同时达到 NRS-4(瘙痒改善评分)和 EASI-75(皮损改善评分)反应率超过60%的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与抗IL-4药物相比,瘙痒缓解更快、更深;与JAK抑制剂比,安全性更好。
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周期并不需要多长时间,这意味着尽管SM17刚刚完成临床1b试验并正在积极启动临床2期,之后其进入临床3期的时间亦会比较快;二是SM17在特应性皮炎这个“100亿美元+”的大适应症上,同时力战自免领域两大王者而获胜,其BD的价值又该如何测算呢?$中国抗体-B(0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