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伟达GB200把5000根NVLink铜缆塞进巴掌大的模组,市场才猛然发现:AI算力的尽头,不是光,而是铜。224G/448G的传输竞赛,谁能率先甩开“千万级进口设备”的枷锁,谁就能吃下下一波数据中心红利。物理发泡“失速”:两年交货+环保红线
物理发泡曾是高阶铜缆的“唯一解”,核心逻辑是往绝缘层里“吹气”降低介电常数。但铁氟龙发泡机被欧洲两家厂垄断,排队周期从18个月拉长到24个月;含氟材料又撞上欧盟PFAS禁令,成本直线飙升。更尴尬的是,理论衰减收益常被“弯折劣化”吃掉,良率卡在60%上下。一句话:设备贵、材料毒、良率低,物理发泡开始“失宠”。
安费诺与新亚电子联合推出的“藕芯结构”把绝缘层做成蜂巢状贯通气道,空气占比30%却不用发泡机。实测224G速率下插损比物理发泡低5%,弯折100次后阻抗漂移<2%。关键是设备国产化——普通PVC押出机就能上线,单条产线投资从2000万降到400万,专利号CN1183×××××A已悄悄写进多家ODM的BOM表。下一步“双芯共挤”直接把两根信号线嵌在同一藕芯里,448G时代继续卡位。
立讯“十年暗线”:Optamax™的非发泡路线
当行业讨论藕芯时,立讯早在2014年就押注另一条“非发泡”赛道——Optamax™。结构很“三明治”:外层微孔发泡负责降DK,内层实心PP保持机械强度。戴进昌在采访中说:同规格224G铜缆,Optamax良率>90%,比物理发泡高一倍;弯折半径缩小到5 mm,可直接绕GPU散热片走线。材料端,立讯用银镀铜导体+低DK的EPTFE混炼配方,彻底摆脱罗森道设备和美国含氟料,一条产线一年能省出两套深圳湾1号的首付。
端到端“全家桶”:从裸线到连接器
铜缆的战场不止在线材,更在连接器。立讯在2024 OCP峰会甩出KOOLIO CPC 224G:64对差分线塞进19.25 mm高的小盒子,插损22 dB,直接把64口交换机背板压缩成一本字典大小。配合自研QSFP-DD/OSFP外壳,单端口800 G-1.6 T即插即用。同样长度下KOOLIO比传统DAC功耗低15%,机柜不用再为散热“打补丁”。
百花齐放”:国产技术矩阵成型
物理发泡一家独大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国内至少四条路线并行:藕芯结构——安费诺/新亚,设备门槛低;Optamax——立讯,垂直整合最彻底;化学发泡+辐照交联——中航光电、金信诺,成本极致;双层共挤+高孔率PP——亨通、永鼎,在光缆厂直接改造产线。
LightCounting最新报告把2024-2028年DAC年复合增速从20%上调到25%,理由是“中国供应链把单价打下来,需求被激活”。当铜缆速率摸到448G,PCIe 7.0、CXL 3.1、UCIe 2.0三大标准都要重新画线。谁能在2025年10月的“超节点互连大会”上把自家方案写进白皮书,谁就能拿到下一个十年的门票。物理发泡的千万级设备或许会被扫进历史,但围绕“低损耗、抗弯折、国产化”的竞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