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混沌之泊
 · 北京  

恒玄比预期提前一天发布中报,同时发布了一堆的制度,管理办法等文件,甚至包括“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管理制度”。 看了中报空洞乏味,毫无营养可谈。赶脚公司忙着制造那些制度文件,粗浅应付中报,已经开始实践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

简单说“ 没有预期的流片信息,没有预期的新客户和新产品进展。”

这里只能简单对比一下2024年报与2025半年报中恒玄科技核心技术与竞争力分析部分。唯一值得强调的是蓝牙技术已全面支持BT/BLE双模6.1协议,这也是预期部分。

通过对比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与2025年半年度报告,可以发现公司在核心技术、研发进展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延续了既有优势并取得了新的突破。

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的差异与变化

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

2024年报 重点提及了基于6nm FinFET工艺的BES2800芯片在旗舰耳机和智能手表中的量产落地。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公司在超低功耗计算SoC技术、双频低功耗Wi-Fi技术、蓝牙和星闪技术、智能手表平台解决方案技术以及先进的声学和音频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积累。

2025半年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新一代智能可穿戴芯片BES2800在客户端TWS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终端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并巩固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同时,报告中特别指出了针对智能可穿戴设备需求的持续增长,研发并推出了全新的超低功耗无线可穿戴芯片BES2700iMP,并已在品牌客户的手表/手环产品中实现量产出货。

知识产权积累:

2024年报 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96项,获得发明专利批准230项。

2025半年报 更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半年度末,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增至655项,获得发明专利批准增至255项。这表明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新增申请了59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25项新的发明专利批准,知识产权护城河持续加深。

研发投入与团队建设:

2024年报 披露,2024年研发费用为6.17亿元,年末研发人员总数达到623人。

2025半年报 显示,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3.95亿元,期末研发人员总数为621人。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武汉、西安、杭州等多地设立的研发中心,为研发团队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提供了保障。

核心竞争力分析的延续与深化

前瞻的技术规划和产品定义能力:

两份报告均强调了公司研发团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使其能够成功把握智能可穿戴市场的成长机遇。公司持续在TWS耳机和智能手表领域推出领先产品,例如支持双耳通话、集成主动降噪等功能的产品,以及采用先进工艺(12nm和6nm)的新一代可穿戴主控芯片,从而保持产品定义的领先地位。

领先的技术优势:

多核异构SoC技术:在2025半年报中,对此技术的描述更为具体,指出新一代智能可穿戴主控芯片集成了多核CPU、音频DSP、2.5D GPU、可穿戴低功耗显示系统控制器和神经网络加速的协处理器,极大地提升了数字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的能力。

双频低功耗Wi-Fi技术:2025半年报新增了对Wi-Fi 6连接芯片已实现量产的描述。

蓝牙技术:2025半年报中,公司的蓝牙技术已全面支持BT/BLE双模6.1协议,并在IBRT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支持一拖二和多点连接的新一代IBRT解决方案。

新增核心技术:2025半年报在“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部分,新增了“星闪技术”和“全集成音视频存储高速接口技术”,并对公司在TWS领域的持续深耕、新一代蓝牙旗舰SoC芯片的研发以及对星闪联盟协议的支持进行了阐述。

深耕品牌客户,树立较高商业门槛:

两份报告均视覆盖全球主流安卓手机品牌、专业音频厂商、互联网公司及家电厂商的终端客户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厂商的深度合作和协同研发,形成了较强的客户粘性,并有助于公司持续保持产品的领先性。

高研发投入,构建知识产权壁垒:

两份报告都将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视为保持产品领先优势的基础。专利数量的稳步增长(从2024年底的268项增至2025年中的297项),也印证了公司在构建知识产权壁垒方面的持续努力。

综上所述,恒玄科技在2025年上半年延续了其在技术、产品和客户方面的核心优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公司不仅巩固了在蓝牙音频和智能穿戴领域的领先地位,还通过推出新产品和拓展新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其核心竞争力。

$恒玄科技(SH688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