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董秘俱乐部
前言
最近,一则公告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晨丰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原财务总监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财务总监职务,但并没有离开公司,而是改任财务主管一职。
在上市公司里,高管的人事调整再正常不过,但是这次的反向操作可太少见了。
这次竟然是财务总监自己“降”到主管,让不少财务人冒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
一、CFO竟然降级成财务主管?
晨丰科技(603685)在9月3日收到了公司财务总监钱浩杰的书面辞职报告,因工作变动申请辞去财务总监职务,但并未离开公司,而是继续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担任财务主管。
公司在公告里还特别说明,钱浩杰与董事会之间“无任何意见分歧”,离任不会影响公司正常运作,公司会按规定尽快完成新任财务总监的聘任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钱浩杰在公司任职多年,从早年做会计、到担任子公司财务经理、再到公司财务负责人,2018年起担任上市公司财务总监。
这次离任也是让人颇具意外。
紧接着,在9月8日的董事会会议上,公司决定聘任董建钊为新任财务总监。
公司公告披露,董建钊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任职资格,并已通过审计委员会与提名委员会的资格审核。
这个操作也是耐人寻味。
财务总监从总监转为主管并继续留任,这个操作在上市公司里很罕见。
既保留了熟悉业务的财务人手,又快速引入具备更强资质或外部经验的负责人来承接更大的信息披露与治理责任。
懂财务、才能懂资本市场,从这里开始!▲
二、可能导致CFO降级的原因有什么?
看到财务总监从总监变成主管,很多财务人第一反应就是惴惴不安,究竟什么原因会导致CFO被降级呢?
1、上了市,谁都不是旁观者
财务总监在信息披露、年报、问询函等事情上,是第一责任人。
任何涉及财报真实性、内控缺陷、披露遗漏的风险,监管机关都有权追责高管。
公司一旦觉得哪个环节有风险,最常见的动作就是进行人事调整或者调整责任边界,让更有经验或资质的人来扛外部的压力和责任。
2、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
近年来,监管和舆论都在推动着公司进行更严格的治理。
公司在遇到信息披露敏感期,往往会优先引入外部或市场认知更高的人选来担任财务总监,把对外沟通和制度建设交给他们。
晨丰这次快速聘任新任财务总监,并在公告里强调资格审查流程,也正顺应了这种治理节奏。
3、个人职业发展角度
公告写“个人原因”,现实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体力、家庭、匹配度、心态这些都有可能。
有些人真的是因为不想继续背着第一负责人的意义;
有些人是发现自己在公司进入新阶段后自身的能力或精力不够匹配。
这种情况下,降级反而可以保全自己的价值、:
继续做熟悉的具体财务工作,日常运作不受断档,但把对外的“风控帽子”交给更擅长应对监管、披露和资本市场沟通的新任者。
三、高压监管下的财务总监要注意什么?
当监管的力度越来越大的时候,财务岗位的外部压力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实在。
1、 CFO只负责把账算对
说白了,上市以后财务总监的任务不只是把账本做对做齐,他是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关键角色。
一旦出现财务信息问题,对应负责的往往就是财务负责人和相关高管。
2、能力必须升级
现在的财务工作,不止关乎报表和税务,还要会看资本。
怎样答好交易所的问询函,怎样把年报里的关键判断讲清楚,如何配合审计把公司讲明白。
普通财务人与CFO的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能不能站在资本市场的高度去解决问题。
3、头衔带来的还有风险
成为CFO意味着更更大的责任,也可能意味着接受最前线的监管和舆论。
不由的人各位财务人思考,到底是要CFO的头衔,接受更高的风险,还是选择可持续的职业路径,做更贴合自己节奏和能力的工作?
其实,这恰恰提醒准备冲刺IPO的财务人:
你需要的不只是会计思维,而是能站在资本市场的高度看问题;
你需要的不只是报表技能,而是能够建设企业内控制度,对问询对答如流的,懂得资本市场规则的能力;
你需要的不只是一个CFO的头衔,而是一套能带公司成功上市的全方位的能力。
而这,正是我们【拟上市财总实操研修班】要带给你的,从财务规范、内控搭建,到问询函应对、信息披露,再到资本市场沟通,我们邀请的是真正经历过IPO和资本运作的财务总监们,把他们的实战经验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