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股成为AI领域爆发核心?这三家港股公司值得关注!

用户头像
接盘侠物语
 · 广东  

最近,全球知名的资产管理集团贝莱德公开发表的一个观点,引起了市场关注:其认为,投资者在涌入热门大盘科技股(类似“英伟达”)的同时,可能忽略了AI真正将迎来突破的下一个战场——软件行业。

对此,贝莱德全球科技基本面股票团队负责人Tony Kim给出了这样的解释:AI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将来自软件行业快速增长的应用场景,这一趋势预计将渗透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简而言之,软件公司正在搭建AI与企业及普通用户之间的桥梁。

而从具体的投资逻辑来看,贝莱德认为,软件股有以下四大核心优势:

1、竞争优势扩大:软件公司通过自建或收购AI系统并结合专属数据集,可形成差异化优势,打造独特AI模型。

  2、可扩展性强:软件公司依托云计算,无需大量硬件投入即可快速扩展服务满足需求。由此,软件公司可以在客户增长的同时保持成本稳定,带来更高利润率——订阅业务利润率中位数约为80%。

  3、营收可预测性强:大多数软件公司采用订阅模式(按月或按年收费),这让现金流更为可预测,降低投资风险。尤其是针对垂直细分行业的AI解决方案,客户更换成本高,使得这些公司客户流失率低,现金流更稳定。

4、新兴技术落地:从库存管理、辅助编程、医疗护理、到建筑设计,“Agent型AI”(能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的AI代理)正成为AI需求爆发的核心动力。

国内机构中国银河近期也发表了类似观点的研报。他们认为,AI Agent的商业模式正从“提供工具”向“交付价值”转变,SAAS企业有望迎来价值重估的机会。而且,中国银河指出,不同于生产力智能体,企业级智能体的参与者更大比例是原有深耕垂直领域的SAAS服务商。企业级智能体正处于规模化应用的爆发点,当前企业在应用AI Agent时会重点考虑投资回报率(ROI),结合各行业的场景标准化程度、数据基础与商业价值,他们认为企业级智能体有望最快落地的领域按优先级排序为:企业服务(OA/ERP/CRM等)、营销/电商、制造/供应链、医疗/教育等等的领域。

回顾国内在港股上市的软件企业来看,AI+已经是大势所趋,但AI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商业化的变现,一定是要融入到业务场景,能够给客户提供真正的业务价值,才会赢得订单,实现收入增长。

说白了,大模型时代,AI技术易得,AI+的价值还是需要软件企业有一定的底蕴。笔者一直关注港股科技圈的票,从上边说的角度来看,除了金蝶这种大厂外,在一些行业赛道,有一些在AI+SaaS做的不错的软件厂商,在当前估值还不算高的情况下,值得大家多去关注关注。

一、AI+制造业:$创新奇智(02121)$

这家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主打的是AI软件,目前主要的客群也集中于制造业。从国家“智造强国”以及信创的政策角度来说,公司肯定是有趁着东风的便利。

创新奇智目前是拥有两大自研 AI 平台 MMOC 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和 AInnoGC 工业大模型技术平台。公司业务覆盖 8 大行业, 解决行业场景中的实际问题,主力企业客户降本增效提升生产质量,推动数字化转型。 公司在制造业 MES 解决方案市场中均名列前茅。

公司在上次港股通检讨中,因为市值的关系,跌出了港股通,不过公司也是频繁回购来维护市值,能看出来管理层在重进港股通这方面是有想法的。如果公司业绩不出什么大问题,中长期在二级市场还是有着一定的预期空间

二、AI+企业服务:$玄武云(02392)$

公司定位是智慧CRM服务提供商。CRM(客户关系管理)属于是企业业务系统的核心软件之一了,之前国家也是大力推行CRM、OA等系统的国产化替代。在AI领域,从资料来看,玄武云从2016年就开始了自己的布局,除了技术储备外,公司是持续将AI与自己深耕的消费品行业相结合,多款服务于消费品企业的AI产品在国内都保持着能力领先水平。

从公司2024年年报以及25年发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公司是在持续聚焦AI+SaaS的业务方向,而且,基于与华为等厂商合作的垂直于大消费行业的多模态大模型,公司AI+产品也在持续推出新品丰富消费品企业业务环节,包括SKU超级模型、服务于奶粉行业的“AI翻拍侦探”,以及服务于多个业务场景的AI 智能体等。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今年也是凭借AI+大消费的行业地位,与腾讯云达成了战略合作。

公司在二级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流动性,这也跟港股的市场特性有关系。从公司的动作来看,也还是比较重视市值的,几乎每个月都有十几次的回购,虽然量不大,但也说明是一直有动作的。所以,看公司质地,长期持有可以买在无人问津处,中短期放在自选里关注投机,其实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AI+医疗:$医渡科技(02158)$

首先,这家公司目前还在港股通当中,所以很多A股的散户也是可以参与进来的。医渡科技最早是从一开始帮助医院整合各种医院内部信息系统,基于这样的基础情况,现在公司就自主研发了医疗垂直大模型去提供给医生 AI 辅助问诊以及治疗规划。那么随着这些年,公司跟一些大型三甲医院的合作,公司获得大量去标签患者数据,使得公司更好去训练自己医疗垂直大模型。根据公开资料,公司已经处理及分析过 55 亿医疗记录以及 11 亿患者病案,这种数据规模是远超于同行竞争对手。

从国家政策来看,卫健委去年发布了《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鼓励医疗机构通过 AI 技术协助医生规划患者治疗安排、开展门诊处方和电子病历规范审核和用 AI 技术辅助影像诊断工作。

从二级市场看,公司更适合拿中长期的波段,因为在港股通的缘故,一旦到了某一位置,获利盘的承压就会比较大。

这三家从估值来说,目前都处于历史低位区间,虽然知名度比不上顶级一线AI+SaaS厂商,但在各自的垂直领域,基本都处于领先地位了,值得去关注下了。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