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自去年开始,逐渐缓慢迎来复苏,目测现已度过了最为糟糕的日子。
从新披露的中期报告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再接再厉,实现营业收入8.22亿,同比增长2.16%;净利润1.21亿,同比增长30.48%;扣非净利润1.15亿,同比增长26.3%。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4.04亿,净利润0.67亿、扣非净利润0.63亿,分别同比增长0.17%、21.67%、13.74%,延续了一季度回升态势。
增速虽然看似一般(特别是营收),但这是在大环境不好情况下取得的成绩。
根据开卷报告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整体图书零售市场高开低走,码洋同比小幅增长0.73%,实洋同比下降0.31%。
二季度各月码洋同比均为负增长。教辅图书加速进入零售渠道,细分市场中仅生活、心理自助、教辅、少儿等6个领域实现同比增长,多数细分板块同比负增长。
各细分渠道中,仅内容电商渠道码洋同比增长47.62%,但增速明显放缓;其他渠道均呈现负增长,平台电商、垂直及其他电商、实体店渠道码洋同比分别下降17.31%、16.27%、8.05%。
也就是说公司的营收虽然仅增长2.16%,但是还是要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大众图书龙头位置依然十分牢固。
众所周知,自疫情暴发以来公司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遭遇到两大难题:
一是消费环境持续低迷,大众图书作为可选消费类选项,市场需求出现了明显刹车,疫情之前的循序增长态势戛然而止;
二是自短视频渠道兴起后,图书市场的无序价格战日趋严重,利润率越来越薄,盈利水平不断缩水,ROE值节节走低。
前者至今无解,在没有教辅图书这种刚性品种的情况下,中信出版能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已属难能可贵。
至于后者,近两年通过积极拥抱AI,竭力降本增效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例如推进AI对出版精细化赋能,其中选题评估效率提升30%以上,AI审校错误检出率提升15个百分点,营销视频制作效率提升超5倍。2025年上半年,再度依靠数智化升级和IP生态化运营双轮驱动提质增效,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了2.07个百分点。
上述情况,最终导致了报告期内公司出现了营收小幅增长、盈利大幅回暖的状况,使得2020年以来利润越做越薄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因此,将中信出版视为AI技术的受益股不为过,未来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成熟完善,降本增效很可能还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图书市场的低迷还要持续多久,何时才可以出现反转,毕竟成本控制终究是有极限的,增长还是需要靠两条腿走路,收入增长和控制成本均不能落下,都非常重要。
很多人觉得出版行业是夕阳产业,实则不然,阅读其实是种刚性需求,爱读书的人始终会喜欢读书,不读书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而且在版权意识和版权保护不断增强的当下,消费者更多阅读正版图书应该是一个大势所趋的方向(电子书同样需要出版),中信出版凭借其品牌影响力以及丰富的IP版权资源,理应会成为这一潮流的受益者。
因此,当前的低迷更多还是受制于消费大环境的不景气,是否能迎来彻底逆转,还得看消费复苏的脸色。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