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出门最喜欢住的是凯悦和文华东方,服务一直都很在线。然后就是希尔顿,因为我有亲友价。作为住客,肉眼可见的是凯悦的优势相比希尔顿越拉越大。
若把三大酒店集团分别类比美三大航:
万豪相当于美国航空——体量最大、航点与酒店最多,靠规模与覆盖率取胜;
希尔顿相当于联合航空——标准化程度高,网络效应强,投资更节制;
凯悦相当于达美航空——更注重高价值细分市场与体验溢价,会员与联名卡在总营收中的杠杆效应最大。
翻看达美 2014 年投资者日演示文档的扉页:A powerful brand that customers are willing to pay a premium to fly. 达美航空用可靠运营、差异化产品与卓越服务,去赢得乘客心智与溢价,而不是简单拼低价。
2016年并购喜达屋后,万豪进一步去持有化。截至2024年底,全球客房约1706万间,旗下酒店9300余家,其中95%以上为业主所有,仅收管理费与特许费。全年净增房量6.8%,开发管道57.7万间。Homes & Villas房源突破14万套,与MGM Collection合作一次性带来逾3.1万间拉斯维加斯度假客房。
2017年剥离地产和分时度假业务后,希尔顿成为业内最“干净”的轻资产样本:全球8600多家酒店、约130万间客房中,自持资产不足1%。2024年净增房量7.3%,在手管道49.9万间,同步创历史新高。
2017年至2024年间,凯悦累计处置自持物业约56亿美元,费用型收益占比升至约82%;当年净房量增长7.8%,并承诺2027年将资产轻型盈利占比提升至90%以上。少量旗舰资产被保留下来,用以平抑周期波动并展示品牌。
总体而言,三家都在走轻资产道路:希尔顿最为彻底;万豪兼顾规模与费率;凯悦保留旗舰资产以增强现金流韧性。
万豪:现有32个品牌,最新为中端长住品牌StudioRes。2024年与MGM结盟切入娱乐度假,并继续扩展City Express、Four Points Express等经济至中端子品牌,形成“大而全”的品牌塔。
希尔顿:目前24个品牌,以内部孵化为主。Spark、Tempo、Motto专攻经济与精选服务,长住由LivSmart Studios负责。2024年引入Graduate与NoMad,并与SLH独家合作,新增近400家精品奢华库存。
凯悦:现有33个品牌,并依照Luxury、Lifestyle、Inclusive、Classics、Essentials五大组合重新梳理。通过收购Two Roads、ALG、Dream Hotel Group、Standard International等,加速布局全包与生活方式板块,更像“精品集合”而非单纯追求数量。
万豪:2024年净增10.9万间客房(增长6.8%),开发管道57.7万间,重点下沉至中东、印度次大陆与中端长住市场。
希尔顿:全年新开9.84万间,净增7.3%;首次进入30个此前空白国家,开发管道49.9万间,豪华和生活方式酒店已突破1000家。
凯悦:截至2024年底拥有1400多家酒店、约36万间客房;净增房量7.8%,管道13.8万间,连续8年行业第一,重点聚焦亚太与中东度假目的地。
体量差距仍显著,但凯悦靠高增速追赶,万豪和希尔顿则比拼管道深度与品牌升级。
Marriott Bonvoy:会员约2.28亿,App提供Mobile Key与Mobile Chat等功能,Homes & Villas和MGM Collection拓宽积分使用场景,为直订和费用分成提供第二增长曲线。
Hilton Honors:会员超过2.18亿,率先全球推广Digital Key与Connected Room,手机可控客房设施;与SLH合作后,会员可在近400家精品酒店赚兑积分。
World of Hyatt:会员约5400万,但客单价更高;FIND Experiences和全包度假引擎扩宽积分消费场景,会员价值与费率同步提升。
会员经济已成为第二条护城河:万豪和希尔顿靠规模取胜,凯悦则依赖高价值客群维系品牌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