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依旧有数以千万计的成年人没有传统银行账户,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却在日常生活里频繁使用 GoPay(隶属 Gojek 生态)和 OVO/GrabPay(Grab 在印尼主推的电子钱包)。
只需要拿现金去便利店就可以充值电子钱包,不办卡也能无现金,有点类似早期的支付宝。
从前在新马泰我就经常用Grab ,在巴厘岛的时候除了用来打车也经常用来叫外卖。因为人力成本低,从前外卖配送费只需要人民币一两块钱。
2012年诞生于吉隆坡的Grab,如今总部设在新加坡,业务横跨八个东南亚国家。核心板块包括网约车、两轮配送、GrabFood外卖、GrabMart杂货到家,以及GrabPay与GrabFin组成的数字金融体系。其增长路径清晰:通过高频出行服务拉新,交叉补贴外卖业务,会员订阅增强用户黏性,最终通过金融产品实现变现。 经过三年瘦身、提价与补贴优化,Grab终于在2025年二季度录得2000万美元净利润,营收8.19亿美元,再次超出华尔街预期。管理层将利润拐点的主要贡献归因于印尼市场的快速放量与订阅业务渗透率提升。 面向餐饮场景,Grab先后收购HungryGoWhere(2022年)与Chope(2024年),将订位、点餐、支付、返券闭环纳入应用程序。Chope带来的13000家餐厅资源,使Grab在新加坡、曼谷、雅加达等城市的到店业务迅速扩张。 市场合并传闻不断。2025年上半年有媒体称Grab正为潜在收购印尼对手GoTo物色20亿美元过桥贷款,但公司随后澄清暂无洽谈,显示其仍倾向于合作亦竞争的策略。 Grab正由出行业务驱动转向综合生活服务加金融变现,并通过并购强化线下吃喝玩乐的流量入口,为持续盈利奠定场景广度。
Gojek是本地人推荐给我的,用了很多次之后发现打车比 Grab 便宜。
Gojek 2010年以摩的叫车起步,2021年与电商巨头Tokopedia合并为GoTo Group,形成出行、电商、金融三位一体的生态。面对Grab的跨国攻势,GoTo过去两年加速瘦身与聚焦金融战略。 2024年实现327亿印尼盾(约2350万美元)的首个全年经调整利润,预计2025年EBITDA将再攀至14至16万亿盾。高增长引擎正是GoPay及放贷产品,去年金融科技收入同比激增70%。 为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并符合数据主权政策,GoTo Financial于2025年6月完成向阿里云雅加达节点的整体迁移,服务超2000万月活用户。此前按计划也已将出行业务迁往腾讯云。 管理层公开表示对能提升股东回报的任何交易保持开放,既暗示对潜在与Grab的并购可能不排斥,也释放出在资本市场讲好盈利、本土数据合规、金融增值故事的意图。 Gojek的护城河在于对印尼本土司机与中小商户网络的深度绑定,而GoTo阶段性把资源倾斜到金融科技,希望用高毛利的金融服务来对冲出行、外卖竞争中的补贴压力。
Chope 类似美团点评,已经被 Grab 收购。我在巴厘岛用它是因为在我经常去的牛排馆提前用 Chope 订座可以打五折。
Chope 2011年诞生于新加坡,专攻线上订位、排队与优惠券发放,版图遍及新加坡、香港、泰国及印尼度假城市。在被Grab收购前已获得蚂蚁集团与狮乐创投等投资,累计融资超6400万美元。 其商业模式是向餐厅收取SaaS订阅费与每位就餐顾客的导流佣金,并通过Chope Deals售卖套餐券。加入Grab之后,Chope的API直接嵌入Grab应用程序,使用户可在叫车或外卖之外完成订位、到店支付并叠加GrabRewards积分,Grab则借此获得更多线下交易数据与广告库存。 相较重资产的外卖、网约车,餐饮订位是一门毛利更高、运营更轻的生意。对Grab而言,Chope是补全吃场景链条、提升用户留存与广告货币化的重要拼图。
超级应用呈现分化趋势。Grab走多国多场景路线,以资本与并购放大规模;Gojek/GoTo坚守印尼,用深耕本土与金融高毛利做护栏。 金融成为竞争下半场的关键。双方均把数字钱包、消费信贷视为利润杠杆,但Grab更注重跨境扩张,GoTo强调合规与数据在地化。 垂直能力的嵌入成为新趋势。Chope等专业服务成为超级应用差异化的新武器,帮助平台从线上撮合延伸到线下体验。未来或有更多此类轻资产场景嵌入超级应用,实现生态闭环。 在出行、外卖补贴红利逐渐消退之际,谁能更快将高频流量转化为高毛利金融和线下本地生活收入,谁就将在东南亚数字经济的下一个十年占据优势。Grab、Gojek和Chope的交汇,正是这场赛跑的缩影。